耿 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圍繞“文化自信”作出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涉及文化自信的主要來源、文化自信的地位作用、文化自信的總體要求等方面。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底蘊和滋養,信仰信念就難以深沉而執著”。*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7-01-06)[2018-03-01].http://www.gov.cn/xinwen/2017-01/06/content_5157361.htm.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N].人民日報,2017-10-19(03).這深刻指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習近平總書記文化自信思想的主要來源。
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究天人之道,注重高尚品格,追求世界大同,我們為之充滿自信與自豪。中華民族在繁衍生息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和思想體系。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政治倫理,積淀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民為貴,君為輕”的人本理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追求,都是值得我們挖掘和汲取的珍貴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習近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N].人民日報,2014-02-18(0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02).,這些文化基因滲入血液、沁人心扉,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來源和根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是海內外中華兒女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文化整合、價值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和精神紐帶。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植根于5000多年文明發展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中。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在堅守和傳承的同時,又不斷與時俱進,發展成為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價值觀念以及共同理想。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拋棄歷史、背叛傳統是談不上文化自信,也建設不了文化強國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01).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明確表達了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就是要處理好批判繼承和創新發展的關系,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辯證揚棄,推陳出新,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創造創新中不斷豐富和拓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使中華民族最基本最優秀的文化基因在當代社會得以發揚光大。
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當代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人類的希望在東方,而中國文明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魯迅先生在談到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時曾指出,“弗失固有之血脈”。費孝通先生也說過,每個民族都存在著如何去認識自身文化的問題。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中華文化滲透到中國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01).,“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01).。這些論述都深刻地表明,中華文明延續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革命文化,主要是指五四運動以來的革命傳統,特別是以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云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紅色文化。它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創造而形成的以革命理論、革命經驗和革命精神為核心的文化,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我們黨97年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革命、不斷斗爭的發展史。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革命文化,是富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寶貴財富,激勵、支撐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領導人民矢志不移、不斷前行,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闡述過革命文化的精神實質。在浙江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曾說過,紅船精神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人民日報人民要論.弘揚“紅船精神”繼續走在前列[EB/OL].(2015-07-29)[2018-03-01].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729/c1003-27378485.html.,并明確指出紅船精神為“中國革命精神之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在波瀾壯闊的實踐中還形成了“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敢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形成了“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形成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形成了“敢于斗爭、敢于勝利、依靠群眾、團結統一、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西柏坡精神,這些都是中華文明在特定歷史時空下的具體展現。
中國的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文化成果,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文化支撐和強大精神動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優質基因,也必然成為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革命文化,是一種改天換地、不畏艱險、勇于犧牲、敢于擔當的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崇高的價值取向、深厚的群眾基礎、無私的奉獻精神。中國共產黨人植根于中國革命斗爭實踐,所創造的以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為靈魂的革命文化,不但徹底改變了封建專制的舊文化,而且引領和推動革命實踐不斷發展,是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保障。革命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中具有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功能,我們要深刻認識其時代性和科學性,理直氣壯地向文化發展中的“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主流化”等各種錯誤傾向亮劍,徹底改變“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等不正常文化現象,強健文化自信的主心骨。通過弘揚革命文化,彰顯時代精神,錘煉民族品格,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結合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而形成的新文化,它以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中華文明的新形象。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積極倡導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等共同構成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容,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其內核是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當下中國各種形態的文化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處于統領地位,發揮引領作用,自然應該成為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我黨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的文化創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和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精神上的旗幟,為當代中國發展提供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今天,黨和人民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總結出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創造性地提出的中國夢、五大發展理念、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了人類文化的寶庫,令世人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厚重底蘊和巨大潛能。通過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反復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這些論述主要是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這“三個自信”放在一起進行闡述并強調的。
2014年3月7日全國“兩會”期間,在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戚義明.文化自信壯行復興路—學習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關于繼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論述[J].瞭望,2014(23).這個論斷從戰略高度對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三個自信”的關系進行了總結概括。文化自信是“三個自信”的根基、血脈和源泉,能夠為“三個自信”提供智力支持、價值支撐和精神動力。文化自信能夠支撐、引領與推動“三個自信”,能夠使道路自信更有行動自覺,理論自信更有理性認知,制度自信更有堅強保障。因此,我們要分析和挖掘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之所以成功的深層文化底蘊,對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所蘊含的文化特質進行提煉和升華,將“三個自信”轉化為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助推和引領“三個自信”。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02).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OL].(2017-10-27)[2018-03-01].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3458.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和源泉,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提供價值支撐和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習近平.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N].光明日報,2013-11-29(01).。文化是一個民族長期延續、經久不衰的根本特質,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尺度,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選擇、創新和發展,都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礎之上的,都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只有道路選擇、理論創新、制度建設始終深深扎根于先進文化的深厚土壤,才能真正根深葉茂,凝聚力量,才能克服萬難,實現夢想。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一重要論述,進一步強調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彰顯了對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視,也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更趨成熟,為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的自信,其“基礎”體現在5000多年中華民族艱難求索、不斷進步的歷史根基,體現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優秀思想文化的傳統基底,體現在56個民族團結統一、共同奮斗的民族基石。說文化自信更基礎,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直接關系到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信心,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扎實思想根基。
文化自信是更廣泛的自信,其“廣泛”體現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地融入道路、理論、制度之中,廣泛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之中,廣泛地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之中。說文化自信更廣泛,是因為文化自信滲透于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中,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能否走進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從而產生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影響。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其“深厚”體現在“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02).。說文化自信更深厚,是指文化自信一旦樹立起來,將融入人的精神基因,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這關系到中華文明的傳承,影響深遠。
習近平總書記在闡明了文化自信的主要來源及其重要地位作用的基礎上,多次對建設、發展和提升文化自信提出了要求,包括要建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依靠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等。
2014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和澳門大學學生座談時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這里,強調的是建立文化自信。建立文化自信,是基于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取得的偉大成就,是其他“三個自信”的合理延伸,是針對某些人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以及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而言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增強文化自信”時,并不一定是單獨提出的,而是和文化自覺、價值觀自信等相關問題一起提出來的。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01).。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并提出“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OL].(2017-10-27)[2018-03-01].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3458.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表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要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02).這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以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命題。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02).
2017年1月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指出,“領導干部要不忘初心、堅守正道,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7-01-07(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OL].(2017-10-27)[2018-03-01].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3458.。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02).這里,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地提出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命題,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我們必須不斷推進的偉大事業,又是我們開辟未來的根本保證。”*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02).這就表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懈進行文化建設、文化創造和文化選擇的總體性成果,是中華文化的歷史連續性、空間廣延性和價值普遍性在當代中國充滿生機活力的現實展現與意義拓展。這一重要論述,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提出的堅守并擔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使命、文化權利和文化責任的歷史要求,本質上是在貫通歷史、當下與未來的文化創造的長時段歷史尺度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依據的深刻呈現。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價值。“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02).這就表明,中國共產黨是有理想和追求的政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有理想和文化魅力的偉大事業。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由于把文化自信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維度和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實際上也就是從理想建構的高度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恒的文化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指出,“修身立德是為政之基,從不敢、不能到不想,要靠鑄牢理想信念這個共產黨人的魂”,“要依靠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7-01-07(01).。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堅定的理想信念來源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支撐和催生堅定的理想信念。要涵養文化、正心修身,在堅持文化自信中堅定理想信念,為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奠定思想基礎。
依靠文化自信補理想信念之鈣。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06.。理想信念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乃至每一個人的生存發展和前途命運都息息相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會一盤散沙,就難以在世界上站穩腳跟。一個人如果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沒有靈魂,猶如行尸走肉。理想信念上“缺鈣”、不堅定,從本質上來講,缺少的就是文化自信。只有堅持文化自信,才能排毒殺菌、自我凈化,才能補鈣壯骨、強身健體。文化自信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堅持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要不忘本來,賡續血脈,扎實根基,浴火重生。文化自信是解決新時期理想信念面臨主要矛盾和問題的思想基礎,堅持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要朝氣蓬勃,著眼未來,敢破敢立,開拓進取。
依靠文化自信發理想信念之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征勝利啟示我們: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沒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沒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撐,要取得長征勝利是不可想象的。”*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0-22(01).長征中,黨領導紅軍幾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歸根到底在于黨的遠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終閃耀著火熱的光芒。堅定的理想信念,具有闖關奪隘、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要激發和展現這一強大力量,離不開文化自信。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黨要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還有無數的“雪山”“草地”要過。要堅持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使全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統一、不懈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欲事立,須是心立。”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想政治建設的戰略任務,貫穿全面從嚴治黨全過程,融入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各方面,讓理想信念之光照亮奮斗之路,開創美好未來。
學習、理解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自信的總體要求,要注重把握兩個方面:一方面,建立、增強、堅定、堅持文化自信是相統一的同一個過程,是并行不悖的,堅定、堅持文化自信,不是封閉的、靜止的,而是開放的、動態的。堅定、堅持文化自信,離不開建立、增強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這些總體要求強調了我們要建設、發展和提升的文化自信主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自信的客體。這與文化自信的三大主要來源是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們黨和人民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歷史進程中,進行文化建設、文化創造的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