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曄
(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 安徽 黃山 245000)
清康熙五十七年,寓居揚州的徽州鹽商程庭回歙縣岑山渡省親,(1718)他作的《春帆紀程》曾對徽派建筑有極其生動地描繪:“鄉村如星羅棋布,凡五里、十里,遙望粉墻矗矗,鴛瓦鱗鱗,棹稧崢嶸,鴟吻聳拔,宛如城郭,殊足觀也。”[1]至今,在新安江上游,這片峰巒奇秀、水流清碧、林木蔥翠的青山綠水間仍較完整地保存著大量粉墻黛瓦、風格獨具的明清建筑遺居,這些建筑具有統一的造型、色彩、布局格調和風貌,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目前,黃山市行政區劃范圍內有世界文化遺產地2處(黃山和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處(歙縣),名鎮3處(休寧縣萬安鎮、歙縣許村鎮、徽州區西溪南鎮),名村14處(黟縣西遞、宏村、屏山、南屏、關麓、盧村,歙縣漁梁、棠越、雄村,徽州區唐模、呈坎、靈山,休寧縣黃村,祁門縣坑口),街區3處(屯溪老街、休寧萬安老街、歙縣漁梁老街),中國傳統村落68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處(黟縣)。眾多城鎮街巷中保存著大量徽派古建筑,僅以2006年底統計,黃山市擁有1911年以前的古建筑8 144處,1949-1911年之間古建筑5 294處,總計13 438處。這一萬余幢古建筑散落于黃山市鄉鎮各村落,與優美自然環境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歷經千年風雨,遭遇幾度兵燹,如今作為地面遺存的珍貴文物,這些徽派古建筑得到黃山市委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精心保護。黃山市徽派建筑保護工作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和原則,成立黃山市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根據《文物保護法》《安徽省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黃山市政府下發《黃山市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頒布實施《黃山市古民居保護暫行辦法》《屯溪老街保護管理暫行規定》《弘揚徽派建筑文化,加強規劃建設管理的暫行規定》和《黃山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各區縣政府也相應制發規范性文件,如歙縣制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歙縣文物保護管理實施辦法》《漁梁古村落保護管理暫行辦法》;黟縣制定《黟縣西遞、宏村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黟縣古民居保護管理暫行辦法》;休寧縣制定《萬安歷史文化區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徽州區制定《呈坎歷史文化區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唐模歷史文化區保護管理暫行辦法》。歙縣昌溪村和許村還分別成立村民保護委員會,通過村規民約,發動群眾保護歷史文化遺存。許多鄉村在鄉規民約中突出古村落、古建筑、古遺址保護內容,這些都為切實加強徽州古村落和古建筑保護工作提供了法規依據和制度保證。
2009年,黃山市啟動實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至2012年累計投入資金44億元,完成101個古村落規劃編制,實施83個古村落和1 065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作,社會認租、認領、認購古民居293幢,打造新業態19類600處,建成湖邊古村落、秀里影視村、黎陽故邸等13處集中保護地。2014年,黃山市在鞏固“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五年成果基礎上,將古城、古鎮、古村、古街、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書院、古戲臺、古碼頭、古塔、古橋、古亭、古道、古井、古碑“十六古”全面納入保護范疇,開始實施徽州古建筑保護工程,重點采取八項措施,即:摸清底數,造冊建檔;明確責任,分級保護;分門別類,合理利用;建章立制,規范管理;對接市場,良性互動;豐富業態,放大效益;科技支撐,人才培訓;加大宣傳,營造氛圍。加快推進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作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讓珍貴的徽州古建筑再放光彩、煥發生機。
由于徽派古建筑種類繁多,位置分散,保護利用工作還存在諸多困難,具體表現為專項保護資金不足、專業保護人才缺乏、保護與利用矛盾日顯及古建筑安全防范亟待加強等方面。
徽派古建筑歷經時代變遷,自然、人為毀壞嚴重。每年有限的專項保護經費只能用于縣級以上文保單位維修,地方財政文物維修配套資金嚴重不足,無法及時對文保單位之外的古建筑進行保護維修。
黃山市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員不足百人,具有高級管理和高級專業技術的人才更是鳳毛麟角,難以對古村鎮、古建筑文化資源進行長期系統有效的管理保護。文物執法隊伍力量薄弱,管理手段落后。
隨著時代發展,徽派古建筑已不能適應現代生活需求,居住人口減少,“空巢”現象使得古村落特有的“生活延續性”不復存在,單純的“古建筑博物館”形式又使古村落失去原有的活力。為發展鄉村旅游,亂搭亂建、拆舊建新產生不倫不類的新徽派建筑,極大地破壞了古村落傳統空間環境和風貌完整性。
水淹、蟲蛀等自然災害給木質結構的古建筑帶來極大安全隱患,古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滲漏、墻體開裂等險情;偷盜、倒賣古建筑構件案件也時有發生;火災責任事故更是對黃山市古建筑保護利用工作敲響了警鐘。
建議打破條塊分割管理體制帶來的古建筑保護利用工作政出多門或管理真空的局面,成立以古建筑屬地基層政府為依托,保護工作主管部門為主,利用工作涉及的相關部門配合的執行操作程序,加強古建筑屬地居民參與保護管理的科學反饋機制,推進建立保護協調合作機制。
古建筑保護是一項資金投入大、延續時間長的文化民生工程,建議落實古建筑保護工作各級責任制,將保護經費納入預算保障。同時,結合經濟結構調整變化,積極鼓勵和探索運用市場手段,通過產權、使用權合理化調整,吸收社會資金,加快投資產權多元化、保護維修社會化進程。建議通過創建各類保護基金、發行古建筑保護專項彩票、爭取民間慈善文化組織支持等多渠道籌集保護資金。
目前黃山市尚未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古建筑保護行政管理體系和技術規范,無法對古建筑維修、利用、保護進行統一、規范、系統的管理和技術指導。建議通過聘請古建筑保護專家進行指導,建立培養古建筑保護人才隊伍,提升古建筑保護人員業務水平。
以黃山為代表的徽派古建筑藝術有著輝煌的歷史文化價值,雖然面臨著資金投入不足,人才匱乏諸多問題,但加強古建筑保護和利用勢在必行。通過對古建筑的保護進而提升利用價值,以期讓古建筑蘊含的豐富多彩的歷史和文化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