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懷
(中共河口縣委黨校 云南 紅河 661399)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地區的縮影,對其進行建設和保護,對邊境民族地區開發具有示范和帶動作用[1]。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實踐是民族發展脈絡的展現,是民族文化精髓傳承的再現,更是民族文化傳承和民族現實生活進步的重現。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數民族發展時間和空間的結合,即少數民族遷徙歷史和地域文化傳統形成歷史的結合,在民族村寨里,深深地烙進了民族文化的靈魂。民居建筑作為一種文化的物質載體,不同程度地表現了一個民族的深層文化心理結構。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承載的民族文化傳統是民族的靈魂和精髓。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存著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如文物、遺址,還有口頭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一個民族最本質的特征,不僅體現在外在的物件,比如服飾、住房、環境等,更體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些帶有地域特色和特定人群共同認同的規范生產生活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念通過特定的物件和為便于傳遞這種價值觀念所進行的各種儀式而興建的建筑形式體現出來,包括少數民族村寨與居住環境的選擇,是增強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的物質象征。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應該是村寨建設文化目標控制和實用目標控制的完美結合。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既要展現完整民族文化基因,便于開展民族文化傳承的建設目標,又必須與人們對現代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實用目標相結合。只有二者達到融合,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才算得上是成功的。
河口瑤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與越南老街省老街市隔河相望,因地處紅河與南溪河交匯口而得名。占地面積1313平方千米,1950年由蒙自縣所屬河口鎮設河口市,1955年改河口縣,1963年改河口瑤族自治縣,是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區通向東南亞、南太平洋的便捷通道,是云南省開放的橋頭堡。
河口縣通過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建設美麗鄉村示范點、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民族特色村寨、傳統村落,通過山區綜合扶貧開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本解決農村基礎設施不配套的問題。民族村寨在多輪建設后,全縣396個村都實現了通自來水,通公路,僅在2017年河口縣硬化通自然村道路227.6公里,硬化率89.7%;65.8%的村子有活動室,活動場地;91.4%的住戶房屋得到補助修繕;建有牲畜飼養設施;水田灌溉設施齊全,大部分地方建有生產灌溉小水塘,山區“五小水利”建設,累計建設 900 件,87.5%的村寨的生活生產設施不足的問題得到解決,滿足了人們對日常生活的需求。
經過實施國家邊境村寨提升工程,富民興邊工程、美麗家園建設工程、特色小鎮建設工程、危房改造工程、農村扶貧住房保障工程、異地搬遷工程、農村小水塘建設資助工程、河口大瑤山幸福工程,河口村寨基本實現五網通達,做美村莊 68 個、做優集鎮 3 個。民族村寨經濟建設所需經濟設施還不能夠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需求,必須提質增效,以適應人民的需求。有10.7%的少數民族村寨沒有硬化道路,54%的少數民族村寨沒有實現互聯網到戶,影響了民族村寨“互聯網+”的現代經濟發展。
以中心村為重點,加快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建設工程。按照“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溝渠凈化、環境綠化、村莊美化”要求,圍繞打造“生態村、特色村、文明村、和諧村、宜居村、小康村”的目標,繼續實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自然生態保護、環境衛生整治、村莊綠化美化凈化亮化等重點工程,構建生態宜居環境,使房新、村美、人進步。截止到2018年9月,已經建成147個美麗村寨,特色村寨8個,計劃到 2020年,全縣建成 229 個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環境優美的“美麗村莊”。
河口瑤族特色村寨僅保留了3個民族文化特色村寨,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市場經濟對民族文化傳承的沖擊是毀滅性的,傳統少數民族村寨建設難以傳承民族文化。其次,政府在建設少數民族村寨時對目標的控制設計缺少文化控制目標。再次,在“互聯網+”形勢下民族文化消亡與年輕人追求現代娛樂生活,少數民族村寨建設民族性被遺忘,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實踐的主要障礙。最后,現代生產生活方式導致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低俗同質化,城鎮化導致少數民族村寨空心化從而促進少數民族村寨建設的簡單化和養老功能化。
目前特色村寨建設的方法還比較單一,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積極探討,不斷完善特色村寨建設和發展的方式、方法。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與發展工作的目標就是促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推進少數民族文化創新與發展,保護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美好家園,促進村寨經濟全面發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最終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建設和諧社會。一切具體工作要圍繞此目標來進行,要使特色村寨建設的各項具體工作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相結合,與群眾脫貧致富相結合,與保護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相結合,與民族團結進步相結合。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應該包含:村寨的建筑風格、建筑工藝以及與自然相和諧的鄉村風貌,增強村民保護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把民族文化保存在村民日常生活中,使特色村寨古樸純真的民族風貌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具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
首先,要注重研究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與現代經濟融合發展。其次,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設計時必須增加民族文化傳承控制目標。然后,利用現代“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和表現方式。最后,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中減少同質化村寨,引導村民回歸鄉村創新創業,保護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
面對城市化帶來的村民流失,政府、村委會和老人都有責任引導年輕人回到鄉村創業,村民是民族村寨的主人,是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和發展中的主體,村寨的保護和發展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關系到他們及其子孫后代的利益和幸福。同時,村民的參與熱情和參與程度,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在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時,各村寨都要注重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尊重村民的意愿,聽取他們的建議,保障他們的權益,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要注意發揮當地干部和文化傳承人在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中的示范帶動作用,發揮村委會在村寨保護與發展中的動員組織作用,引導青年回歸鄉村創新創業,傳承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