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甄言
隨著自媒體快速發展,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各類平臺發布信息,也可以通過這些平臺接收信息,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信息、知識的傳播。然而,在自媒體提供的海量信息中,有多少是“真金白銀”?仔細推敲發現,一些所謂的歷史文章、科普文章、常識文章實在是“不靠譜”,屬于“偽歷史”“偽科學”“偽常識”,統稱為“三偽”文章。
“三偽”文章深刻地揭示了“流量經濟”下的自媒體亂象——為了流量無底線,也狠狠地打了某些自媒體一個耳光。的確,自媒體興起之后,平臺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通常設計了自動化的審核程序,但并不認真審核、考究文章提到的“歷史”“科學”“常識”,于是“偽歷史”“偽科學”“偽常識”就成了自媒體文章中常見的事物。其實,一般人都知道普通的自媒體平臺缺少嚴謹態度和責任精神,所傳播的信息通常缺少可靠來源,但是鮮有人提出批評和質疑,倒不是自媒體登載的信息沒有問題,而是明知道“信不得”,就沒有必要較真了,由它去。當然,這樣看待所有自媒體又有不妥。因為有的自媒體是傳統媒體的延伸或變革,每條信息都經過篩選,并經過充分論證,有據可查,十分權威可信。故而,看待自媒體傳播的信息,既不能全信,也不能一點兒都不信,通常需要在決定相信之前,進行一番推敲、考證,通過根據查閱相關資料證實了之后再作取舍。
在自媒體井噴的時代,如果要樹立權威,必須建立內部規則,嚴格把關,認真核實,堅持寧缺毋濫,隨著時間推移,就會得到公眾的認可,這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歷史上不少刊物之所以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夠流傳下來,堅持到今天,就在于樹立了科學性、權威性,獲得了社會普遍認可,被捧為學術權威和圭臬。那么,當下這些琳瑯滿目的自媒體,有多少能夠被圈進“權威”名錄呢?“流量經濟”回答不了,只有時間才可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