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蜜
摘 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大數據技術在應用中,本身會變得更加成熟。文章對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進行分析?,F階段,雖然大數據技術可以滿足信息儲存以及傳遞分析處理等要求,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安全隱患。相關人員還要改善網絡環境,提高信息應用安全系數,使大數據技術優勢更加顯著。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隱患主要出現在信息安全中,大數據技術主要依賴網絡,而網絡中的漏洞也會為黑客和病毒提供可乘之機,信息如果受到影響,最終可能會表現為惡意刪除或被篡改、亂碼等形式。這些被破壞的信息可能會涉及用戶隱私或個人利益,也可能會關系到公司企業或其他方面的機密,如此會造成更大隱患。相關人員必須采取有效的信息安全隱患防范技術,以提高網絡安全。本文主要針對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進行論述。
1 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隱患來源
1.1 木馬病毒
大數據時代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優勢,在大數據技術的作用下,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傳播范圍增大,信息處理能力和儲存容量等都得到提升,但也為病毒傳播提供了便利,病毒在這種大數據渠道中,傳播速度也會加快[1]。而病毒涉及的數據也會變多。在大數據時代下,云計算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該技術所依賴的云端平臺會為大數據提供儲存處理平臺,同時該平臺也會為病毒攻擊數據提供輔助,木馬病毒攻擊也會變強。木馬病毒通過該平臺會進入更廣闊的網絡渠道,計算機網絡作用范圍內的軟硬件都難逃病毒攻擊,嚴重情況下,會使計算機成為無用的裸機。
1.2 黑客攻擊
大數據時代下的相關信息技術在處理大批數據同時,也會使數據之間聯系緊密,如此雖然對統一管理數據有利,但如果這些數據一旦被擊破,其他聯系緊密的數據也會受到波及,進而造成更大的損失。這些信息數據中有大量有價值的信息,黑客會對這些數據進行攔截或篡改,還會對重要的軟件系統進行攻擊,使計算機系統崩潰。這些都嚴重影響到網絡信息的安全。
1.3 系統漏洞
系統漏洞主要來自不完善的軟件,這些軟件開發時間較晚,開發成本較低,軟件安裝不規范或軟件中攜帶病毒,都會使軟件成為攻擊侵犯切入點。在云計算技術和相關平臺應用廣泛的時代,這樣質量差的軟件層出不窮,用戶無法辨別軟件質量,軟件沒有安全認證,隨意安裝只會造成系統漏洞[2]。黑客或不法分子會利用這些漏洞,侵入軟件,破壞信息。
1.4 網絡防護意識差
網絡技術在不斷升級發展的過程中,用戶數量不斷增加,而網絡對用戶年齡也沒有限制,當網絡普及時,大部分用戶對網絡應用的防護意識普遍差。在很多網站平臺應用中,用戶會暴露自身的許多信息,這種行為普遍存在,網絡安全管理者并沒有很重視信息安全方面的管理,所以在網絡監管投入的關注度不是很大。再加上網絡上需要管理的信息太多,網絡監管中總是會出現漏網之魚,使信息安全受到威脅。
2 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在大數據時代下,信息爆炸以及信息安全隱患等問題應該為大眾熟知,用戶在認識所有的安全隱患后,還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保護個人信息和個人隱私。防范隱患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技術防范和管理防范。在技術防范中,用戶要利用各種信息安全防范技術,規避病毒,阻止黑客入侵,攔截非法侵入等。相關人員要為用戶提供安全規范的軟件系統,還要加大防病毒軟件或攔截技術的研究力度,以使其在用戶信息保護中起到作用。在管理防范中,網絡安全管理人員以及相關部門人員都要加強網絡環境管理,建立良好的應用秩序和管理體系,為用戶創造一個良好安全的網絡環境。
2.1 實施成熟的安全防范技術
2.1.1 防火墻隔離技術
防火墻可以將一切的非法侵入攔截在內網之外,使這些侵入無法聯通內外網。在病毒或黑客入侵時,防火墻會對這些侵入行為進行檢測,如果與安全設置要求不同,防火墻會發出預警,使這些入侵行為被攔截在外。所以利用防火墻技術,可有效保護數據信息。在監測網絡過程中,防火墻技術還可以對異常數據信息進行識別,使其得到有效規避,在信息過濾過程中,只有合格安全的信息才能進入內網,呈現在用戶眼前[3]。用戶還要對自己的計算機網絡設置這樣的安全隔離技術,以保護隱私。
2.1.2 密碼技術
該技術可以對軟件系統進行控制,使軟件中的數據得到加密,從而不會泄露。大數據時代的大批數據也可以通過施加多重密碼來達到信息保護的目的。在密碼技術應用同時,用戶還可以控制遠程訪問。在密碼技術應用中,信息傳遞雙方都要對信息加密,對用戶身份加密,傳遞雙方也可以使用實名身份證的方式,使信息傳遞過程免受威脅。密碼技術有多種類型,用戶可以利用多種密碼技術,使信息得到多重加密。
2.1.3 利用入侵檢測系統
該系統主要對非法入侵進行檢測和攔截。該系統防御能力很強,還具有監控功能,主要監控對象為用戶。用戶操作不當,會引進病毒或造成系統漏洞,所以該檢測系統可以在用戶誤操作出現之后,立即通過大數據分析獲得具體情況,進而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4]。在監控過程中,檢測系統也可以對病毒進行檢測,使其沒有可乘之機。入侵檢測系統需要在聯網情況下發揮功能,在網絡連接時,該系統會對連接端口安全性進行分析,如果端口不安全,檢測系統會確定漏洞來源,并發揮修補功能,使系統漏洞得到彌補。如此入侵行為便沒有了突破點,該檢測系統的存在,使網絡信息安全系數提高了不少,也促進了網絡系統的穩定。
2.1.4 掃描漏洞
用戶可以在計算機中安裝相關的漏洞掃描軟件,在開啟計算機,使用網絡初始,該軟件就處于開啟狀態,開始對網絡以及應用軟件等進行掃描,看其是否有漏洞。掃描軟件判斷漏洞來源等都是通過分析網絡數據實現的,該軟件會針對異常數據出現之處進行掃描,及時察覺隱患,還會將隱患信息處于公開狀態,使其他軟件有機會查缺補漏。掃描軟件不僅可以確定漏洞,還可以對侵入行為進行攻擊,這大大提高了信息應用的安全性。
2.1.5 控制訪問權限
訪問控制機制可以使用戶網絡與非法入侵行為處于隔離狀態,如此用戶的網絡環境會安全許多。該機制會對訪問行為設定要求限制,達到要求的行為才會具有訪問權限,才能進入特定網段,享有特定服務[5]。與此同時,用戶可以結合身份認證技術以及加密技術等,使訪問權限規定更加嚴格規范,如此整個網絡安全系數會提升不少。
2.1.6 身份識別技術
這種技術主要對用戶的身份進行驗證,用戶的面部信息或指紋信息等可作為驗證信息,密碼身份驗證也可以成為身份識別的有效手段。對于前者,相關人員可將用戶的生物特征信息輸入網絡識別系統中,系統要將這些參數信息作為識別用戶的參考依據。對于后者,用戶在初次登錄網絡時,要建立自己的賬號,并針對登錄賬號設置密碼,該密碼將會成為用戶后期登錄的驗證方式,只有驗證成功,用戶才可繼續登錄網絡,進行網絡訪問。前者的安全系數要比后者大,畢竟用戶生物特征信息具有獨一無二和難以復制性,相關人員還要對該技術進行研究,使其安全系數更大。
2.1.7 訪問控制技術
這種技術會對用戶的訪問范圍進行控制,只有在允許范圍內,用戶才能應用訪問權限獲取該范圍儲存的網絡資源。在此方面,網絡需要對用戶的資源訪問權限進行控制,還要對用戶登錄進行控制,如此網絡資源便不會被占用[6]?;诖耍诳鸵L問網絡,必須獲得相關權限,所以該技術如果應用有效,計算機網絡安全系數會提升。
2.2 強化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管理
計算機網絡技術在發展之余,相關的配套設施以及輔助性管理制度體系等也應與時俱進,如此計算機網絡環境才能得到凈化管理,在遇到各種攔截入侵挑戰時,網管人員才能游刃有余,管理網絡環境,使其能妥善處理各種安全隱患[7]。目前靈活性不足,呆板有余的網絡安全管理體系還不能滿足大數據時代要求,相關人員還應在了解網絡應用發展現狀同時,加強網絡管理?;诖?,相關部門首先要完善網絡系統,使網絡系統出現的漏洞能降至最低;其次,建立健全的管理體系和制度,使網絡各種非法行為管理有法可依;另外,還要制定各種管理方法,使網絡信息安全真正得到有效管理。只有管理到位,網絡信息安全才能得到保證。
3 結語
在關注網絡信息安全時,相關人員必須明確安全隱患類型、來源以及造成的負面影響等,只有對安全隱患了如指掌,才能對癥下藥,找到網絡信息安全保護點,對其實施安全防范技術。大數據時代下產生的數據會越來越多,數據構成也會更加復雜,相關人員還要針對大數據特點,對安全防范技術進行改進優化,使其能在信息安全保護中發揮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