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研究發現,近年來農村人情消費支出劇增,農村地區鋪張浪費、炫耀攀比、請客送禮等人情消費現象愈演愈烈,農村家庭因為陷入“人情怪圈”而不堪重負。人情消費負擔已經成為農村脫貧致富的攔路虎。
華中師范大學的這一研究項目,選擇了全國31個省份273個村莊3 829家農戶家庭作為樣本,這些農戶2016年平均人情支出為5 297.47元,占家庭總支出的16.16%,僅次于飲食支出。一些情況比較嚴重的鄉村,人情消費竟然占農民年收入的50%以上。正如當地一些群眾調侃:“辛辛苦苦干一年,一半給了份子錢”,不少在外打工的農民工感嘆:“人情猛于虎,不敢回老家過年”,有人為了躲避人情債甚至假裝生病住院。大家都在為“人情禮”所累,被“人情禮”壓折了腰而叫苦不迭。如何遏止這種畸形的人情消費現象,幫助農民走好“脫貧最后一公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國素稱“禮儀之邦”,注重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適當的人情往來本無可厚非,但禮尚往來的精髓在于真情互遞。我們看到,如今“人情禮”變味,在不少農村,除了紅白喜事等傳統的喜酒外,還冒出許許多多的五花八門的“喜酒”送份子錢的怪誕現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情消費的價碼也水漲船高,所謂的 “人情”隨著禮金數額不斷攀升而開始變味,禮數變成了錢數,禮儀只剩下禮金,禮尚往來成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變成了一種人人厭惡、想擺脫卻又擺脫不了的枷鎖。
“人情怪圈”,實際上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親手編織起來的,自己給自己布下的“自誅陣”。在“人情大于債,頭頂鍋蓋賣”的傳統思維下,大家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人情禮”行情看漲,人情消費日益泛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循環往復,導致人情債瘋狂的惡性循環。雖然人人都在反對,人人都在躲閃,都在大嘆苦經 “送不起”,但人人又不能幸免,每一個人都是人情債瘋狂背后的推手。
要擺脫“人情怪圈”,走出人情債“自誅陣”的痛苦泥沼,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借助第三方力量,如當地鄉村權威機構鄉鎮政府、村委會等行政機構和黨組織的力量,或者是鄉村自治組織,制定村民認同的鄉規民約,黨員干部帶頭,半強制半規勸地遏制人情風的蔓延或者降低禮金標準,用第三方的外力推動移風易俗。二是靠村民自身的觀念轉變,盡快摒棄“面子觀”和“送禮觀”,學習和采用更現代更文明的方式維系親友熟人之間的情誼。比如瑞典,在這個極為富裕的國家,朋友之間往來人情消費既節約又文明,而且人情味很濃,或帶一瓶紅酒或一盒巧克力,或春天帶一束田野采摘的鮮花,秋天摘一籃自家果園的果子,便是最好的禮物,更顯朋友之間親密。
中國古人早就說過:“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人情變成金錢往來,已經是人情的墮落,這不僅是農民應該擺脫的負擔,更是新農村建設必須根治的惡俗。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現鄉村振興,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鄉風文明”。擺脫了惡俗庸俗的人情怪圈,鄉風才談得上文明。破處陋習,倡導文明新風,讓鄉村人情消費返璞歸真,這是走好“脫貧最后一公里”的關鍵一步,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