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建玲 李 岳
2008年牛志存回村和鄰居聊天,鄰居講述了購買假種子后被坑的經歷,后來他發現仝家灣設施農業園區周邊居然沒有一家農資店,棚膜、鋼架等大型農資器械必須要去市里東關市場購買,不僅費力而且價格很高。憑借自己大學學習的知識認為發展農資市場很大,又可以解決農民需求,于是四處籌錢創建了大同市金農農業專業合作社,成功解決了園區內600多戶農民購買農資難的問題。
仝家灣設施農業園區是晉北地區規模較大的蔬菜種植區,占地1500畝,現有日光溫室600多座,大棚500多座,主要種植黃瓜、西紅柿、葉類蔬菜、芽苗菜等蔬菜。園區內每家農戶種植2-3個日光溫室,幾乎沒有閑暇時間出村賣菜,只能等待菜販子子上門收菜,村內也有一些蔬菜交易的中介,他們往往壓低菜價,賺取高額的提成。菜農苦不堪言,但又沒有辦法。合作社理事長牛志存得知這一情況后,
立刻組建了大同市南郊區仝家灣設施農業園區銷售網絡,金農合作社為農民搭建起了銷售網絡,農民種植的蔬菜可以直接進入大同各大超市、農貿市場,減少了蔬菜流通環節,有效的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2012年農藥殘留事件頻發,牛志存深知蔬菜生病蟲害后,菜農為了減少損失,往往會增加農藥劑量,以達到立桿見影的效果。雖然在進入市場前所有蔬菜都要在園區的水渠內清洗一下,但部分農藥仍有殘留。牛志存建了一座1000平米的蔬菜清洗車間,還親自去山東購買了大型蔬菜清洗設備,農戶種出來的蔬菜直接清洗后,可以有效降低農藥殘留、蔬菜上的淤泥,大幅度提高了蔬菜的品質。此外,牛志存還在合作社組建了農藥殘留檢測試驗室,可以免費為園區內農民和大同市居民提供農藥殘留檢測。
牛志存為了提升園區內蔬菜的品質,他先后承擔很多“三新”技術推廣項目,有效解決南郊區設施蔬菜數量和規模的發展迅速,管理和效益的提升卻滯后,種植品種、栽培技術存在的問題。先后推廣優質黃瓜、番茄、草莓等優良品種300多個,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和生產調節劑120多種,復合肥、生物肥、各種微肥30多種,以及溫棚配套設備、農機具15種;引進推廣了防蟲網、粘蟲板、遮光陽網、電生功能水等新設施,極大地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步伐;推廣黃瓜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番茄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電生功能水防治蔬菜病害技術、水肥一體化推廣應用等新技術;合作社建立了“專家+基地+技術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推廣服務模式,打通了農業生產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
牛志存深知發展現代農業,根本出路在科技、關鍵在人才,最基礎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質、有職業技能、有經營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要轉變“農村的‘386199部隊’,務農人群老齡化、兼業化、低學歷化”的問題,就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成為“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現代農業中堅力量。為了開展農民培訓牛志存先后投資100多萬元購買各種培訓設施,建成能同時培訓100人的培訓室,培訓室設施先進,有電腦、投影儀、音響設備齊全。合作社能夠滿足每日60人住宿,餐廳能夠滿足100人員同時就餐,購買了2輛17座的電動車和2輛7座的面包車用來接送培訓學員。合作社后期為學員提供5項跟蹤服務:一是在培育期間,提倡鼓勵學員之間建立協作關系,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由培訓學校組建農業知識交流微信群,以開展經常性的相互觀摩、相互學習,引進先進技術和作法,求得共同發展。二是合作社有自己獨立的微信公眾賬號,每周都會發送3-5篇農業方面的種植技術、養殖技術等,也可以在線答疑。三是合作社全年進行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制劑(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新設施試驗示范,并承擔省內外科研、教學單位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的對比試驗等項目,對于試驗效果好的品種及技術及時推廣到學員中。合作社技術員跟蹤指導示范戶,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并記錄生產檔案及產量和效益。四是合作社與大同市內華林超市、康園市場、振華蔬菜貨站、新發地市場存在蔬菜供求關系。合作社統一從農民手中收購蔬菜,不向農民收取費用,而是從購菜方收取服務費,解決農民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五是學員在日常生產過程中需要的農藥、化肥、棚膜等農資可以組團購買,有效的降低生產成本。2014-2017年的金農農業專業合作社承擔了大同市南郊各類農民培訓任務,2.3萬人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科技示范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有效解決南郊區農民缺乏農業種植技術的問題。

2015年牛志存在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實踐教學基地以來,基地不僅有最新推廣示范的名優特瓜果、蔬菜,也有最新的農業技術推廣設備,被大同大學譽為“實踐教學基地”,為大同市南郊區及周邊縣區的農民提供實踐教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