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農村,殘疾人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而且缺乏一技之長,很多時候只能賦閑在家“等”低保金、補貼金來維持基本生活。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劉金萍的丈夫就是一位聽力有障礙的殘疾人,10多年間,她陪丈夫求職屢次碰壁,心里就逐漸有了一個愿望:什么時候殘疾人也能順利就業,靠自己的能力走出生活困境。
2016年,劉金萍經過自己的努力打拼,創建了巧娘宮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這是一家集草編、串珠、絲帶繡等生產、銷售于一體的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手工編織具有技術難度小、簡單易學的獨特優勢,手工編織合作社成立后,劉金萍不忘自己曾經的心愿,積極吸收殘疾人就業,解決了不少殘疾人的吃飯問題。她的行動正好與近年來開展的脫貧攻堅合拍,在縣殘聯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合作社在辦好企業的同時,開始把精準扶貧作為重要任務。
合作社首先針對廣靈縣斗泉鄉后山窯村殘疾人家庭,逐門逐戶地調查登記。該村村民白叔兵在一次煤礦事故中下肢致殘,生活陷入貧困,家里還有3個上學的孩子,只能靠同樣身有殘疾的妻子種幾畝地過活。巧娘宮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就把這個家庭作為幫扶對象,把他們吸收進合作社。經過一段時間的技術培訓和“巧娘”們手把手地示范講解,這夫妻倆終于拿起剪刀、針線上崗了。第一個月當拿到近1 000元的工資時,白叔兵滿含熱淚地說:“我又能掙錢了!”兩年來,他們的技術越來越熟練,做的產品也越來越多了,工資也更高了,這一家人不再為春耕買種子化肥發愁了,也不用再為孩子生活費東挪西借。他逢人就說:多虧了合作社,我的日子好過了。
廣靈縣梁莊鄉井洼村的白云燕,是重度言語殘疾人,自幼喪母。經過巧娘宮手工編織合作社的培訓后,她不僅學會了手工編織花樣,還通過自己的揣摩熟練掌握了編織技巧,并將自己的技術手把手再傳授給其他人,形成了殘疾人之間“傳幫帶”愛心循環。
考慮到一些殘疾人行動上的困難,合作社還把原料、樣品送到他們家中,讓他們居家編織產品,合作社按件支付加工費回收,這樣就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銷模式,讓殘疾人“炕頭做工”、“門前就業”。
目前,該合作社已吸收殘疾職工47名,手工編織產品有60余種300多個花樣,利用 “互聯網+電商”的方式銷售,產品遠銷北京、天津、內蒙古、云南等地,年產值12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