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抒
諸子百家,經史子集,經典名著,集浩瀚五千年文明之大成,蘊上下兩千年古圣先賢之思想,年方十一歲的何俊熠遨游其中,如魚得水——
作為遼寧小學生的唯一代表,何俊熠參加了在山東舉辦的“第二屆中華學子青春國學薈”,與全國17個地市的選手聚集一堂。何俊熠在預賽中以排名第一的成績免去復賽直接進入了決賽。決賽是采用搶答模式,所有問答題何俊熠都能答得出,但因為一直沒搶到搶答器,所以具備冠軍實力的他只能屈居亞軍!
在盤錦市大洼區實驗小學,記者見到了何俊熠,他有點瘦,戴著眼鏡,是個很斯文的男孩兒。聊起話來,談吐很不一般:“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史書,凝聚著先人的智慧和情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祖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自豪,古人的聰明才智讓我敬佩,這就是我和國學的不解之緣吧。”
先喜歡上歷史,再喜歡國學。何俊熠說,一本《三國演義》他7歲前就讀了三遍,這萌發了他對歷史的濃厚興趣,此后一本本國學書籍成為他的最愛。每讀完一本書,他都會給媽媽講里面的精髓,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查詞典或者和父母討論。
不僅媽媽支持何俊熠買書學習國學,他所在的學校也一直大力推廣經典閱讀,他的國學儲備量越來越豐富。
讀背經典,揣摩圣人的智慧,讓何俊熠樂在其中。面對每科老師每天布置的習題和作業,按照什么順序來完成各科作業?何俊熠運用了“三國”中的兵法: 先做優勢學科,再做學得差一點的學科;先做作業量小的學科,再做量多一點的學科;先做今天上課聽得好、學得比較明白的學科——由易到難,由少及多的思路,會較快地進入作業狀態,并隨著部分作業的完成,增強自信心。
繼承國學中知大義、明事理的優秀道德傳統,何俊熠的人格修養得到了提升。讀了《挨杖傷老》的故事,何俊熠對于孝順父母有了更多的認知,在家里他會打掃衛生、洗衣服、收拾碗筷,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程門立雪”成語典故令何俊熠對老師的每一次鞠躬和敬禮都源自內心;管仲與鮑叔牙、山濤和嵇康、文天祥和張千載……被那么多古人的友情故事打動以后,何俊熠懂得了交友之道——與朋友相處要互相理解,互相忍讓,不能自私,要為朋友多著想,這樣的友情才會變得堅固,不會說散就散。
廣博的國學儲備量讓何俊熠的精神世界變得豐滿厚實。同學們經常會在課間將他團團包圍聽他講歷史,將乏味的歷史講得鮮活、有趣兒,何俊熠會因同學們的受益而感到滿足。
因為“獲獎”的事情一直被“保密”,直到記者來學校采訪,學校才知道何俊熠獲獎的消息,楊曉光校長笑著感嘆:“咱們學校一直都是藏龍臥虎之地呀!”
有古語說:“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意思是天地雖沒有說自己如何高如何厚,可人們都看得見天地的高曠寬廣——真正有學識有涵養的人是不會得意忘形到處炫耀自己的。針對“低調”行為,何俊熠說:“大賽不是用來炫耀的資本,只是一次鍛煉和學習的機會。我在國學大賽中遇見了很多和我一樣熱愛國學的優秀選手,在享受比賽的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這是比證書、比獎杯更可貴的收獲。”
班主任馬秀娜老師這樣評價何俊熠:“他處事十分冷靜,總愛給同學普及歷史知識,他的國學功底連老師都自嘆不如。”馬老師表示,下一步她會因材施教,鼓勵何俊熠當“小老師”,上臺為同學講述國學,鍛煉他的表達能力,引領同學一起熱愛國學。
“小人有惡中之善,君子有善中之惡”,在與史書對話的六年時光里,何俊熠收獲到了明辨是非、善惡的智者境界。劉備是何俊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因為他仁德,知人善用,能聽從別人的意見,有器量,胸懷寬廣。然而,何俊熠的理想不是當“皇帝”,而是當中醫,因為中醫也是一門仁德之學,還可以用一生去踐行對醫道的追求。
“無跡方知流光逝,有夢不覺人生寒”。馬上就要步入初中了,學業會逐漸繁重,雖然不能再抽出太多時間研習經典,但我們相信,有國學作為人生道路的指引,何俊熠距離真善美的目標會越走越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