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乙桐
摘要:我國音樂劇作為“嫁接”品種,一直以來,在教育教學中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受審美習慣、文化觀念、藝術土壤等因素影響,我國音樂劇人才培養現狀并不樂觀,音樂劇產業人才匱乏現象嚴重,隨著音樂劇演藝市場迅速崛起,這一問題更顯突出。雖然許多藝術高校也設立了音樂劇系,開設了音樂劇課程,培養音樂劇人才,但各校教學內容差異很大,音樂劇學科內容綜合性強,如何優化教學內容,促進音樂劇教育發展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是本文著重探索的一個話題。
關鍵詞:中國藝術高校 音樂劇 表演課程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1-0134-03
音樂劇發展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美妙的音樂、動人的舞姿以及獨特的故事敘述形式,強烈的刺激著觀眾的視覺。我國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藝術家們也開始進行音樂劇表演與創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國一些藝術高校也自上個世紀開始陸續設立了音樂劇學科,相繼成立音樂劇系,開辦了音樂劇專業。本文針對中國藝術高校音樂劇表演課程現狀,簡要探討了中國藝術高校音樂劇表演課程的異同。
一、音樂劇發展現狀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是一種獨特的舞臺藝術形式,融戲劇、音樂、歌舞等于一爐,它不僅重視表演、舞蹈等肢體動作,對于臺詞對白、歌曲等因素也同樣的重視,通過歌曲、表演、舞蹈、對白等體現藝術情感,將所蘊含的故事情節表現出來,因此,很受大眾的普遍歡迎。音樂劇起源可追溯到19世紀,到了20世紀開始,音樂劇開始進入黃金時期。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是音樂劇演出最頻密的地方,可以說,音樂劇演藝娛樂形式最受美國人的歡迎。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英國倫敦西區音樂劇興起,并呈現出蓬勃發展勢頭,在一段時間里,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隨后,法國、德國、日本、韓國、中國等也開始演出音樂劇,各種不同語言寫成的音樂劇在各地流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文化的多元化,音樂劇這種新的藝術樣式發展也比較快,音樂劇受眾群體不斷擴大,藝術界也開始注重音樂劇表演人才的培養,許多藝術院校也設立了音樂劇系,開設了音樂劇課程,培養音樂劇人才。
音樂劇最早興于歐美,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藝術工作者、藝術教育家開始對音樂劇產生興趣,不僅開始進行音樂劇表演與創造,還先后赴歐美考察與學習,開始注重音樂劇人才培養,并開始著手籌備音樂劇教學活動。中國藝術家創作的首部音樂劇是中央歌劇院在1982 年上演的《現在的年輕人》,它開啟了我國音樂劇發展的新篇章。隨著音樂劇表演藝術人才的培養,我國音樂劇表演藝術不斷發展,中央戲劇學院師生2002 年在北京成功上演了《西區故事》,這是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經典劇目。2006年,廣西藝術學院教師莫曉萍、劉璐、謝斌、郭劍華主演的音樂劇《陽朔西街》《美麗壯錦》上演,開啟了廣西音樂劇表演新篇章。與此同時,我國許多藝術院校針對音樂劇進行系統地教研,在原有通俗專業、音樂表演專業基礎上,開設了專門的音樂劇學科,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模式,整合優化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結合本校辦學特色,努力完善音樂劇表演課程體系,并獲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
二、中國藝術高校音樂劇表演課程的異同
近幾年來,隨著音樂事業的發展,音樂劇演藝市場迅速崛起,音樂劇表演人才稀缺問題也日益凸顯。為了解決人才輸送問題,我國許多的藝術院校相繼開設了音樂劇課程,形成了多種不同的培養模式,對于音樂劇演員培養的側重點也大不相同,在教學上都各有所長,各校教學內容存在很大差異。作為中國戲劇藝術教育最高學府,中央戲劇學院的音樂劇班是我國涉足音樂劇教學最早的藝術學校,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中央戲劇學院就以雄厚的師資隊伍開辦了音樂劇表演培訓班。當時,培訓班的學員大多數是戲劇表演專業的學生,他們在戲劇表演方面功底較強,但是在音樂劇表演中歌唱、舞蹈等方面顯得明顯不足。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音樂劇表演課程著重放在了舞蹈、聲樂、音樂劇排演,使學生在充分發揮戲劇表演優勢外,在音樂劇表演方面不斷完善自我。中央戲劇學院在國內公演了許多經典的音樂劇,如:《西區的故事》《美女與野獸》等;在北京舞臺上,戲劇學院學生還將美國經典音樂劇《名揚四海》搬上音樂劇舞臺,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
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班的學生,在舞蹈方面擁有很大的優勢,但是,在戲劇表演、臺詞、歌唱方面顯得有些不足,因此在音樂劇表演課程設置上,比較注重排演歐美的音樂劇片段,訓練學生戲劇表演、臺詞、聲樂及文化課程,音樂劇《白蛇傳》的排演,就有一些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班學員參加,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在音樂劇課程的教學方面,廣西藝術學院也開設了音樂劇表演課程,該學院根據學生生源條件,結合廣西少數民族地域特點,加強學科自身建設,不斷探索創新音樂劇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學生音樂劇表演綜合能力。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劇專業學生在發聲技巧、話劇功底、臺詞方面都比較薄弱,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很多。因此,在音樂劇表演課程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給每個學生進行聲音定位,根據學生的發音基礎因材施教。如:廣西本土音樂劇《桂林故事》,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廣西本土音樂劇風格還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演唱技巧。當然,在話劇功底、臺詞方面也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加強訓練。以上提到三所藝術高校,只不過是音樂劇人才培養代表院校之一,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舉。筆者認為,中國藝術高校音樂劇表演課程,各高校要根據自身特點,增加一些專業基礎課,以便于能夠博采眾長、取長補短,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音樂劇表演人才。
三、音樂劇表演課程發展方向
在我國,音樂劇人才培養相對較晚,在教育理論及研究成果方面相對匱乏,而音樂劇對于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各藝術院校如何根據社會發展需求,改變現狀突破瓶頸,促進音樂劇表演課程更加專業化、規范化,培養出高素質音樂劇演藝人才,是音樂劇表演課程努力方向。中國音樂劇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研習和演繹,如何把握傳統與外來的新藝術形式之間有機嫁接的關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西方音樂劇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都有其民族的獨特性,學習西方音樂劇表演藝術形式,對于國人傳統審美習慣是一種顛覆性的沖擊。因此,我國音樂劇教學如果建立在對西方經典作品認知之上,教學訓練全部采用“拿來”主義,音樂劇表演發展也必然定格在模仿,很難根據自身需求進行有效創新。雖然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但是我國音樂劇教學發展依舊處于一種初級階段,教學資源較為匱乏,教學方法與手段也比較陳舊,主要是借鑒國外音樂劇教學經驗,觀摩、模仿、練習為主要教學方法,難以有所創新。
雖然在音樂劇教學發展初期,借鑒國外音樂劇教學經驗,為培養音樂劇人才,構建我國音樂劇教學體系提供了一條便捷高效的途徑,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文化觀念、審美習慣、藝術發展模式等因素影響,在音樂劇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引起各種“水土不服”,進而影響到音樂劇的發展創新。作為一種高度綜合的舞臺藝術,音樂劇具有多重表演形式,音樂劇藝術發展既要繼承傳統,借鑒國外音樂劇教學經驗,又要在現代教育教學中體現發展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更多大眾的藝術審美口味,不斷完善我國音樂劇發展事業,為社會培養更多音樂劇藝術表演優秀人才。在新形勢下,音樂劇表演課程的構建,不應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縛,發展和創新應該是藝術發展的主旋律,如何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新發展,是當前音樂劇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
四、結語
在音樂劇教學發展初期,中國藝術高校音樂劇表演課程課程體系與歐美音樂劇課程體系框架基本一致,由于教學資源較為匱乏,教學訓練也是基本“拿來”西方音樂劇經典劇目進行練習,音樂劇表演課程基本借鑒與移植國外成功經驗。然而,由于一味照抄照搬國外音樂劇教學體系,受各種因素影響,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根據自身特點,有效創新,是音樂劇更加符合中國人的口味,是當前音樂劇教育發展必須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居其宏.本土化探索的曲折歷程——中國原創音樂劇之世紀初盤點與思考[J].人民音樂,2005,(08).
[2]郭磊.對音樂劇本體的再認識與中國音樂劇人才培養的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01).
[3]宋怡揚,王芳.“音樂”劇還是音樂“劇”——淺析“音樂劇”中音樂元素與劇本元素的關系[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07).
[4]劉思思.高校音樂劇專業培養模式探索——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劇“全能型演員”琢塑[J].大舞臺,2011,(02).
[5]曹蕙姿.《音樂劇》課程進入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大舞臺,2011,(04).
[6]訾娟.中國音樂劇教育與教學的問題與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