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剛過,是不是又有幾十條短信在提醒你,“雙十二”又到了?你登陸網上超市,本來是因為家里的洗手液或者紙抽用完了,結果,看到撲面而來的商品促銷信息,還是忍不住往購物車里放了幾十件東西。人們在瘋狂清購物車的同時,一邊自責為什么買這么多東西,一邊又管不住自己的手。這些購物狂或者沖動消費的人統稱為“強迫性購物”。
在一個世紀以前,德國心理學家Emil Kraepelin提出了購物癖的概念,但是直到上世紀90年代之后,這一現象才真正開始為精神健康領域所研究。根據Kellett和Bolton在2009年的定義,強迫性購物是“由不可抗拒、無法控制的沖動引發過度的、價格高昂的購物,并在購物上花費大量的時間——通常由負面情感引起,最終導致社會、人際和經濟上的困難”。
雖然從字面看上去很像是強迫癥或者沖動控制障礙的一種,但心理學界的研究都傾向于將其劃分為成癮類,也就是說,強迫性購物更接近酒癮、物質濫用等行為,因此也會被稱為消費成癮。
據悉,強迫性購物行為的一般患病率約為5%,即20個人里就可能有一個購物狂;以年輕人、女性較為高發。為什么買買買的女性居多?神經科學研究表明,這是由于女性血清素受體較男性更多,制造的血清素總量又不足,分泌去甲腎上腺素相對較少,因此,需要借助購買商品這一外部刺激來感到快樂。這也是為什么,除了購物的欲望外,女性對于美食特別是甜食的欲望更高,抑郁癥也更為高發。
說到強迫性購物形成的原因,童年還是無法回避的:當人年幼的時候,如果遭到父母或他人的漠視,便會轉而尋求替代性的安慰——如玩具、零食等。這種匱乏感會持續影響著人們,在人成年后同樣要尋求情感的支持,這時,購物便取代了玩具和零食,成為替代性的安慰品。買買買的背后,可能是以下這些心理狀態:
焦慮感你可能還記得,在面對一件無法完成的任務或掛掉一個難纏的客戶的電話時,有多么想要買點什么來分散注意力。有一些購物狂是焦慮水平非常高的人,并且無法解決和控制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產生的問題和壓力,只能用過度購物來釋放壓力,安慰自己。
自尊心從小遭受漠視的人,往往也會自尊水平較低,渴望得到表揚。因此,他們會將消費和他人的尊重感掛鉤,往往會吹噓自己的消費,迫切地與他人分享和炫耀,希望華麗的衣服和首飾能夠得到別人的贊美。但是這種消費帶來的自我價值提升感轉瞬即逝,于是,他們不得不繼續購買更多。
孤獨孤獨也是購物的催化劑。研究表明,當你在一段時間內感到非常孤單、空虛時,大型商場里明亮的燈光、彩色的招牌、歡快的音樂都給人以愉快的刺激。美國的一則研究還發現,老年人中存在大量通過電視及網絡進行過度消費的情況,這和這一人群的性質有關:孤獨、無聊,經濟實力相對較強。他們沒有地方可以去,沒有人說話,就呆在家里買了大量無用的東西。因此,許多欺騙性消費都把目標瞄準老年人群體。
完美主義 有一部分購物狂是社會屬性很強的人,他們過分在意自我形象,希望在別人眼里的自己是完美的,并且總想再完美一些,這也是引發過度消費的原因。
心理學上還有一個規律,先改變人的行為,隨后他的認知也會做出相應調整,也就是改變自己的一些習慣。例如,可以用運動來代替購物,比如跑步、打球、哪怕是吃吃喝喝。當然,你也可以向身邊的好友傾訴。
首先,要接受自己的問題。試著從更深處尋找原因:是什么使你止不住地花錢?在購買的背后,你真正想要逃避或不愿面對的情緒是什么?所有的負面情緒都不會因為買買買而消失,欣快感只是一時的。
其次,不要獨自消費,可以跟好友一起購物,強迫自己不要使用信用卡,而是以現金或借記卡為主,避開折扣大的店鋪、淘寶等地方,不要在自己非常疲憊和饑餓的狀態下購物。
再者,要把購物時間排到日程安排上,限定一個大致的時間,可以避免挑選時間長、范圍廣造成的購物過剩,比如想買這件東西之前先冷靜一會兒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