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麗
摘 要:根據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分析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特點及現狀,對電子信息行業人才需求進行一定調研,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根據學生特點,探索具有創新思路的電子信息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對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通過實踐證明,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從而不斷地為社會培養滿足職業需求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電子信息工程 應用型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2(b)-0-02
衡水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堅持“進步教育”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內涵式發展,立足地方,服務社會,產學研用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建設富有特色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作為學校的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秉承“守正出新”的校訓,人才培養從社會和崗位需求出發,大力促進學校和電子信息類相關企業合作,不斷優化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逐漸地構建應用型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不斷地進行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高級應用型人才。
1 專業特點及現狀分析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需要的數學知識比較多,包含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尤其是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中的三大變換在專業課中應用更多,如果數學知識學的不扎實,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就要吃力。同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專業課之間前后聯系很緊密,所以要求學生有較高的專業知識,但是專業知識的學習確實有難度,因此我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每門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程都設置相應的實驗或實訓,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應用能力。
電子信息工程行業迅猛地發展,社會也就對電子信息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并且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加大。隨著各大高校的不斷擴招,很多高校不斷地新增電子信息相關專業,從而也就能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電子信息類相關人才,理論上各大高校培養的電子信息類人才應該能滿足社會對電子信息類人才的需求。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很難招到合適的人才,而高校電子信息工程畢業生卻是很難找到和專業相關的工作。我們不斷地尋找其原因,原因是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不到位導致上述結果。根據上述矛盾,我們不斷探索,改革教學模式,將工程實踐能力訓練逐漸地滲透到理論教學中,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迅速地適應企業和崗位需求[1]。
2 電子信息行業人才需求調研
我們通過多種渠道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需要進行了一系列調研,了解到在電子信息類相關企業中,由于電子產品的生產工藝不斷改進,更先進的自動化設備不斷被應用,因而對技術人員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需要很多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同時,企業也很需要信息技術支持人才。
根據調研我們可以發現:電子信息類企業對應屆畢業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都是一些必備技能,而這些必備的技能包括熟練使用常用辦公軟件、文檔編寫和整理能力、英語的溝通能力、基本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專業技能應用。所以,在校期間應注重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包括C語言、模電數電、單片機、嵌入式、FPGA、專業認知實習、專業綜合實訓等,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2]。
3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合理定位電子信息工程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專業特點和社會需求,衡水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如下: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具有良好道德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專門技術人才。要求學生掌握自然科學的通識大類基礎和電子信息行業的基本職業技能,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術學習能力和嫻熟的工程實踐實操技能,能從事電子信息及相關工程技術領域中相關工作的專門人才。學生經過本科階段的專業訓練和技術培訓,基本實現專業知識結構優化,工程實踐能力突出,人文綜合素質全面,具備現代工業技術領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適應性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4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4.1 構建寬口徑、厚基礎、活模塊的教學體系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升級,社會中的職業和崗位不斷的變化,應屆畢業生剛走出校園,在就業的過程中可能要經歷多個職業崗位,同時各個企業對求職者的職業能力和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構建口徑比較寬廣、基礎比較雄厚、模塊比較靈活的專業教學體系是非常重要的。要不斷地加強通識教育地培養,給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廣的學習平臺;加強專業基礎教育,為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打下堅實寬厚的理論基礎;不斷地優化專業教育課程模塊,突出專業特色,突出專業課程的“活”,從而滿足現在社會上專業建設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4.2 構建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線的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電子信息相關企業對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要求,衡水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不斷的整合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的實驗內容,根據各門專業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及對學生地要求,我們在不斷改革,將驗證性實驗不斷減少,使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的比重不斷增加。在實驗和實訓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及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不斷地突出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強化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實驗場地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很好地地方,因此我們逐漸地開放相應專業實驗室,使學生能在“學中做,做中學”。為了使學生更早地了解企業和崗位對學生技能地需求,從而大力加強校內外電子信息類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使學生多動手實踐,從而為學生將來走出校園更好地適應社會做好準備。
4.3 以電子競賽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我們依托學院的IC競技聯盟協會,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創新活動,鼓勵并組織學生參加各級電子設計競賽,包括全國大學生電子競賽,河北省大學生電子競賽,河北省職業技能大賽,“藍橋杯”全國軟件與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等,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實際電子系統地設計制作,鍛煉學生查閱資料、設計電路、編寫程序等各方面的學習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3]。
4.4 增強“雙師型”師資隊伍與教學團隊建設
專業課教師要積極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在實踐中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從而在實踐實訓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專業課教師積極聯系企業,利用寒暑假到企業生產一線進行實踐鍛煉,通過走進企業使教師明白自己所教專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在教學中能靈活地將企業中的新技術、新工藝補充進來,增強課堂趣味性及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模式;同時我們學校以教研室為單位,以系列課程為教學改革為試點,使老師們不斷地探索課程改革,課程組老師們不斷地研討和實踐教學,并且逐步地在相應專業課改革中實踐,使專業課老師和同學們同時進步提高。
4.5 借助行業優勢,走產學研結合之路
大力加強與電子信息類企業合作,立足地方,服務社會,走產學研結合之路。使企業真正感受到教育與產業接軌的優勢,意識到依托高校教學平臺是提升企業內涵與層次的有效途徑。企業只要能得到利益,就會有動力參與到學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不斷修訂中及專業教學中,從而就能保持與學校長期穩定合作。企業的項目或是學校的課題由企業技術人員與學校師生進行合作,共同研發,從而達到科學研究促進生產、教學的目的,實現良性循環,激發教師、學生的創新熱情,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同時為教師教學、學生參賽奠定一定的基礎[4]。
5 結語
結合京津冀地區經濟結構特點及經濟建設規劃,準確分析電子信息工程行業發展趨勢,緊密聯系企業,共同探討京津冀一體化建設過程中企業發展所急需的專業人才及長遠的人才需求變化,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從教學、實驗、競賽、教學團隊、校企合作等方面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經過近幾年教學探索和實踐,衡水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地提高,歷屆畢業生在所工作的電子信息相關企業中得到了認可。作為一所地處經濟不發達的地方性二本院校,我們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如何培養服務地方性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傅莉.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3):117-118.
[2] 段德功,高素玲.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安陽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J].電腦與電信,2018,3(13):13-15.
[3] 覃坤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人才模式探討[J].智庫時代,2017(11):187.
[4] 馬勇虎.校企合作模式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課程改革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7,10(19):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