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發先
億萬年的地殼運動,鬼斧神工地造就了神奇的呼倫貝爾地物地貌。在這里,山嶺、草原、森林、河流血脈相通,共奏大自然優美和諧的交響曲。在這唯美的共鳴中,有一種“旋律”格外獨特而豪放,慷慨地點綴著呼倫貝爾大地,無私地奉獻給呼倫貝爾大地。據說,盤古開天,天女散花,飄落九州,落地生根。從此,在呼倫貝爾的山山水水間就布滿了山花;從此,年復一年春夏秋季節五顏六色的山花成為呼倫貝爾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呼倫貝爾野生植物資源相當豐富,共有野生植物一千四百多種,有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五百種以上。為了繁殖,植物都會開花結種,自然,呼倫貝爾的山花也就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樣繁多,百紫千紅。
“草木生焉,萬物植焉,飛鳥集焉,走獸休焉,四方益取與焉。”正因為這樣,呼倫貝爾山花滿載著歲月滄桑的記憶,敞開她圣潔的胸懷,用她高尚的品格孕育了呼倫貝爾大地的繁榮。
冰雪未盡杜鵑紅
呼倫貝爾的春天總是遲到,冬天的冰雪未化盡時,興安杜鵑就耐不住性子頂著風雪競相開放。一簇簇艷紅,赪如丹砂,宛若蒸霞,映得整個山嶺一片火紅。因此,興安杜鵑又叫映山紅。
杜鵑花名來何處?傳說,遠古蜀國的國王望帝杜宇,死后化為鵑,人們便叫鵑為杜鵑。杜鵑的啼聲凄怨,而且叫時不到吐血不止。于是,古代蜀人說,這是望帝的歸魂在泣血悲鳴。后來,人們又把杜鵑鳥與杜鵑花聯系起來,說杜鵑花是杜鵑鳥啼血染紅的。
現在,全世界杜鵑花共有八百多種,我國產有六百五十種。
過去,呼倫貝爾人并不知道興安杜鵑這個名字。長期以來,朝鮮族人稱她為金達萊;蒙古族人稱她為特日樂吉;而原住民族鄂倫春人、鄂溫克族人、達斡爾族人以及大興安嶺開發移民來到呼倫貝爾的各族人更多把她稱之為達紫香。
傳說康熙年間,沙皇俄國頻繁侵犯我國邊境,鄂倫春人為了不再受人欺負,決定共同抵抗入侵。一天,得到俄國兵準備入侵的消息,他們設下埋伏,準備給俄國兵以重創。過了幾天,俄國兵果然來犯,一位叫達紫香的鄂倫春姑娘跨上獵馬,手持獵槍沖到俄軍陣前,把他們引進了埋伏圈。中了埋伏的俄國兵把子彈無情地射向達紫香,她的鮮血灑在了興安嶺的山野,俄國兵被打敗,可是美麗的鄂倫春姑娘達紫香卻倒在血泊中。第二年,在她鮮血灑過的滿山遍野,到處都開滿了火紅的鮮花,當地人為了紀念這位鄂倫春姑娘,就把這種花叫做“達紫香”。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植物學家來到大興安嶺考證達紫香,正式命名為“興安杜鵑”,杜鵑花科,杜鵑花屬。
興安杜鵑具有藥用價值。葉苦、寒,具有止咳祛痰、清肺、解毒的功效,可以治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喘息;根可止痢。
興安杜鵑欣賞性頗佳,現在已經成為呼倫貝爾旅游的一張名片,每年四五月間吸引來自全國的眾多游客。
綽約多姿芍藥美
古人說:“群花品中以牡丹為第一,芍藥為第二,故世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
牡丹被人們稱之為“花中之王”,而呼倫貝爾卻不產牡丹,盛產芍藥。沒有“王”,“相”也就成了“王”。于是,芍藥順理成章地登上了呼倫貝爾原野百花中的“王位”。芍藥和牡丹是一對姊妹花,姿態頗為相似,但一個是草本,一個是木本,所以有人又叫芍藥為“草芍藥”,牡丹為“木芍藥”。
芍藥花名的由來,據《本草》記載:“芍藥,猶綽約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綽約,故以為名。”
芍藥花開,單生枝梢,花光濃艷,嫵媚多姿,因而又名“嬌容”“艷友”,自是名副其實。遠在周代,男女在交往中就以芍藥相贈,作為結情之約。《詩經》中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勺藥”即“芍藥”。古代,人們在離別時,也有贈送芍藥花的,作為惜別之情。所以,芍藥古名又叫“將離”“離早”“可離”。可見芍藥的艷美多么惹人喜愛。
古人云:“芍藥著于三代之際,風雅所流詠也……”所謂三代,即指夏、商、周。可見,芍藥也是中國栽培歷史最悠久的花卉之一。
芍藥的品種現在有二百多個。中國芍藥觀賞勝地主要有中江、亳州、揚州,還有菏澤、洛陽和北京。
芍藥姿色嬌艷,自然成了歷代詩人們吟詠的題材。唐代詩人元稹有一首專賦紅芍藥的詩:“芍藥綻紅綃,巴籬織青鎖。繁絲蹙金蕊,高焰當爐火。剪刻彤云片,開張赤霞裹。煙輕琉璃葉,風亞珊瑚朵。受露色低迷,向人嬌婀娜……”他形容芍藥的色彩跟爐火一樣鮮紅,跟珊瑚一樣艷美,婀娜多姿,嬌柔欲墜,生動地寫出了芍藥的特色。
每年六月,呼倫貝爾芍藥開始盛開,遍布大草原和大森林。與眾不同的是呼倫貝爾芍藥是純野生種。白色的、粉色的、白中透粉的芍藥花豐富多彩,光彩奪目。徜徉在大草原、大森林,一簇蔟、一片片芬芳的芍藥花,讓人流連忘返。
芍藥分為白芍藥、赤芍藥兩種。目前作為藥材,白芍藥多為栽培種,赤芍藥則多為野生種。呼倫貝爾芍藥主要是品質優良的赤芍藥,具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的功效。
隨著經濟轉型,為了發展經濟的需要,呼倫貝爾許多地方已經開始人工栽培芍藥。
刺玫花開處處香
刺玫花、刺玫果,呼倫貝爾人再熟悉不過了,因為每到夏季,山野中、河岸旁到處可見刺玫花;而到了冬季,皚皚白雪覆蓋大地,鮮紅的刺玫果依然掛在枝頭。
刺玫花,學名野薔薇。薔薇和月季、玫瑰是同屬的姊妹花。薔薇是薔薇屬很多原種和野生種的泛稱,枝條開展,直立或攀緣,花團錦簇,芳香濃烈。刺玫花葉細,花小,花單瓣,姿色艷美,香氣濃烈。
野薔薇分布很廣,種類頗多。在四川、云南的山區,有一種“十里香”的野薔薇,顧名思義,花開時節,芳香十里,這是一種白色的野薔薇。薔薇花最普遍的是紅色和白色,此外還有粉色、紫色、黃色等色彩,其中以黃薔薇最受歡迎。明朝王象晉著的《群芳譜》中記載說,黃薔薇“色蜜花大,韻雅態嬌,紫莖修條,繁伙可愛,薔薇之上品也”。明朝張新有也有一首詠黃薔薇的的詩:“并占東風一種香,為嫌脂粉學姚黃。饒他姊妹多相妒,總是輸君淺淡妝。”以詩詠物,可見薔薇多么惹人喜愛。
薔薇栽培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有個故事,漢武帝與妃子麗娟在園中賞花,見薔薇初綻,好似含笑向人。漢武帝贊嘆說:“此花絕勝佳人笑也。”麗娟戲問:“笑可以買乎?”漢武帝說可以,麗娟便取出黃金百斤,作為買笑錢,以盡漢武帝一日之歡。笑談不脛而走,傳為佳話,“買笑”便也就成為薔薇的別稱。從這個故事可以得知,我國栽培薔薇最遲始于漢代,距今至少也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呼倫貝爾的刺玫花,當屬原生態野薔薇植物,千萬年以來始終保持著它的品質。宋朝詩人姜特立有一首詠野薔薇的詩:“擬花無品格,在野有光輝。香薄當初夏,蔭濃蔽夕暉。籬根堆素錦,樹杪掛明璣。萬物生天地,時來無細微。”細品這首詩,聯想呼倫貝爾刺玫花大有契合之處。特別是“在野有光輝”一句,概括了呼倫貝爾刺玫花、刺玫果的獨特品質。
野生刺玫花和果,性溫,味酸,營養豐富,民間大量采食或用于泡茶、泡酒等。《中藥大辭典》謂其有健脾理氣、養血調經的作用。前蘇聯第八、九版藥典亦有收載,用于治療壞血病。近年來國內的大量研究表明它還有抗衰老、防治心血管疾病等作用。野薔薇同玫瑰一樣,可以提煉香精。我國在唐代就開始用薔薇來制作香露了。現在,城市綠化已經用到野薔薇,栽植的薔薇籬笆墻,很富有裝飾性、觀賞性,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線。
山丹開花紅艷艷
20世紀70年代,一首曾經唱響大江南北的革命歌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使得生長在黃土高原上的山丹丹花家喻戶曉。
許多人卻不知道,每到夏季,在呼倫貝爾的草原和森林中,山丹丹與芍藥、萱草、薔薇、蒲公英、金蓮花、馬蘭花以及眾多無名山花競相開放。在這百花園中,山丹丹紅得讓人心醉,紅得耀眼,紅得滴血。
山丹丹,植物學名細葉百合,是多年生鱗莖植物,屬百合科百合屬。在呼倫貝爾的山野中常見的為細葉百合、斑點百合和卷葉百合。
百合多產于北半球溫帶,我國各地多有分布。百合花有白色、黃色和紅色幾種。百合花期在六月到八月,花朵側生在花梗的頂端,形狀像喇叭。百合的地下莖呈鱗狀,層層鱗片互相疊合,所以人們稱為百合。
百合花以其寧靜內斂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
南北朝時,梁宣帝蕭詧曾為百合題詩“接葉有多種,開花無異色。含露或低垂,從風時偃仰。”贊美百合接葉多重,花無異色,含露低垂,從風偃仰的嬌媚姿色。
百合還具有百年好合、美好家庭、偉大的愛之含意,有深深祝福的意義。英國威廉·布萊克在《百合花》中寫道“靦腆的玫瑰花刺兒多得很,溫馴的羊兒常拿角來嚇人;百合花卻一味在愛情里陶醉,沒有刺也沒有角損壞她的美。”歌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則象征著如火如荼的革命熱情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西方人也一直把百合花當作圣潔的象征。《舊約·雅歌》中寫道:“他的戀人像山谷中的百合花,潔白無瑕。”《新約·馬太福音》中說:“百合花賽過所羅門的榮華。”《圣經》把百合花看得比國王還要高貴。
在智利國徽圖案上,也有一簇百合花,那是一種名叫“戈比愛”的野百合花,它是智利人民獨立、自由的象征。
可見百合花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不同尋常。
百合的鱗莖營養豐富,是滋補上品,入藥有利尿、清熱、止咳、鎮靜的作用。為神經衰弱的強壯滋養藥。
遍地黃花分外香
毛澤東的《采桑子·重陽》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詩句:“戰地黃花分外香。”這里的“黃花”是指秋天的菊花,而“分外香”是指秋菊的芳香。
而在呼倫貝爾的六月,也有黃花盛開,遍布山野,芳香四溢,用“遍地黃花分外香”來形容恰如其分。這種“黃花”就是大家熟悉的“黃花菜”。
黃花菜,學名萱草,屬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萱草別名眾多,有“金針”“黃花菜”“忘憂草”“宜男草”“療愁”“鹿蔥”等名。
《詩經》上叫它“諼草”。《救荒本草》中叫“川草花”。《古今注》中叫“丹棘”。有人見到鹿喜歡吃萱草,就叫它“鹿蔥”。迷信的人們傳說,婦女懷孕時在胸前插上一枝萱草花就會生男孩,所以又叫它“宜男”。還有人認為,萱草能忘憂消愁,因而《說文》中叫它“忘憂草”。《本草綱目》中叫它“療愁”。
那么,萱草為什么有“忘憂”和“療愁”一說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一段說明:“萱草本作諼。諼,忘也。詩云,‘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謂憂思不能自遣,故欲樹此草玩味,以忘憂也。吳人謂之療愁。董子云,欲忘人之憂,別贈之丹棘,一名忘憂故也……李九華《延壽考》云,嫩苗為疏,食之動風,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憂,此亦一說也。”原來,由于“諼”字可作“忘”字講,“忘憂草”一說看來有些牽強附會。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花卉是美麗的天使,也是人類精神家園的食糧,美好的生活豈能無花!在你心情不暢、抑郁不歡的時候到大草原和大森林中去徜徉,在爭艷的百花中,成片的黃色萱草格外醒目,花朵鬖鬖,清秀怡人。加之藍天、白云、綠草、森林的烘托頓時讓人釋懷,神清氣爽,怎能不讓人“療愁忘憂”呢?
萱草品種在我國有十來種,有野生的也有栽培的。有觀賞的,也有食用的。有橘紅色、橘黃色、淡黃色等花色。但萱草不等于黃花菜,黃花菜只是萱草屬植物的一種,其他萱草要慎食,以免中毒。淡黃色萱草俗稱黃花菜,是一種營養豐富的蔬菜,又叫金針菜。呼倫貝爾野生萱草均為黃花菜,在它含苞待放時將花蕾采下,新鮮黃花菜含有少量秋水仙堿,蒸熟曬干,才能食用。
外來橘黃、橘紅色的萱草含大量秋水仙堿,哪怕高溫蒸煮,也不能食用。如果不小心吃了,會刺激腸胃和呼吸系統,還會口干、腹瀉、頭暈。黃花菜的營養價值比一般蔬菜要高,維生素和鐵、磷、鈣、鉀等礦物質的含量,都在一般蔬菜之上。此外,萱草還可入藥,花和嫩苗有消食、利濕、祛煩熱的功效;根煎汁可洗滌瘍腫、潰瘍。正因為黃花菜有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且又是呼倫貝爾的山野菜,每年六七月間都有大量人員入山開展“夏收”。呼倫貝爾人以此創收,裝滿了“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