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娟
(唐山市曹妃甸港口物流園區管委會,河北 唐山 063200)
2005年12月,曹妃甸港實現首次通航,自此開始,貨物吞吐量基本呈現連年遞增的態勢,2010年首次突破億噸,2016年則已達到2.63億噸。作為國內港口的后起之秀,曹妃甸港可謂當之無愧,而“京津冀一體化”的提出,對成長中的曹妃甸港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1.曹妃甸港的自然條件。曹妃甸被譽為“黃金寶地、渤海明珠”,港口條件得天獨厚。整個港區的規劃情況為,面積128.6平方千米,可利用岸線116千米,可建設泊位384個。目前已開發岸線共計25千米,已投產泊位82個,設計吞吐能力3.6億噸/年,在建泊位15個,待以上97個泊位全部建成之后,預計吞吐能力可達4.7億噸。后方土地、淺灘和荒灘面積廣闊,合計約1 200平方千米。天然深槽的優勢更是其他港區所無法比擬的,不僅水深達25~36米,高于平均水道深度,而且終年不凍不淤,直接連接外海,基本上可以直接建設30萬~40萬噸級大型深水泊位,免去了開挖航道的費用,甚至連疏浚維護的成本也節省了。
2.曹妃甸港的交通情況。港區處于渤海灣的中心地區,背靠東北、西北和華北(簡稱“三北”),毗鄰京津。公路方面,共有5條主要道路與曹妃甸相通,包括唐津、唐港、唐承、沿海和京沈;鐵路方面,有京山、京秦、大秦等國鐵干線,有遷曹、唐遵、卑水、漢南等國鐵支線。海陸方面,外貿航線49條,內貿航線61條,共計110條航線通達70多個國家和地區。
3.曹妃甸港貨物吞吐量發展趨勢。從2006—2016年間曹妃甸港貨物吞吐量的發展情況來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十年間,曹妃甸港口發展總體呈現出平穩上升趨勢。其中,2006—2008年為發展的起步階段,吞吐量平穩增長,但增速一般;2009—2014年,發展速度明顯高于以前的年份,發展勢頭可謂“迅猛”,尤其是2014年,更是突破了年吞吐量2.8億噸大關;2015年和2016年雖然有小幅回落,但是年吞吐量依然保持在2.5億噸以上(見下圖)。

曹妃甸港2005—2016年港口貨物吞吐量
1.曹妃甸港口物流優勢。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偉大構想,最終上升為國家戰略。可以說,這一戰略既滿足了首都經濟圈的發展需求,又應和了相鄰地區之間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趨勢。雖然曹妃甸港起步較晚,較之京津冀范圍內的其他四港,即天津港、秦皇島港、黃驊港和京唐港而言,是排行中最“年輕”的,但是它依然有著自身不容忽視的優勢。
第一,建港自然條件優勢。“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陸地有淺灘”,用這句話來形容曹妃甸建港的自然條件,可謂再貼切不過。曹妃甸港甸頭向前延伸500米,平均來說,水深可達25米,最深處甚至達到了36米,即使在嚴寒季節,也不會凍結,不會於堵。這是自然賦予的建設30萬~40萬噸級大型深水碼頭的絕好條件,簡單來說,就是不用投入開挖航道的費用,也無須準備航道疏浚的維護費用,就可以輕松擁有這樣的深水碼頭,可以說是大自然的恩賜。同時,港區后方土地和灘涂廣闊,且價格明顯低于國內平均價格,也是規劃建設大型臨港工業港的優良條件。
第二,區位優勢。曹妃甸港地理位置優越。它處于唐山市南部沿海,隸屬于唐山市,距離市區80千米。距離兩大直轄市北京和天津的距離分別為220千米和120千米,距離省內大港城市秦皇島170千米。腹地范圍輻射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和內蒙。曹妃甸港地處環渤海地區的中樞位置,是我國北方地區走向東北亞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也是連接我國內陸地區與中亞和西亞的重要起點。
第三,政策優勢。國家對曹妃甸的發展非常重視,除了在資金方面的支持之外,在政策方面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自2005年曹妃甸港通航以來至今,政策優勢不斷。2005年,國務院批準了《渤海灣地區港口建設規劃》和首鋼集團搬遷曹妃甸實施方案,這為曹妃甸承接產業轉移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2006年,被列入國家第十一個五年發展規劃;2012年7月,綜合保稅區獲得國務院批復批準設立,而這一保稅區是河北省內的第一家;2013年1月,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獲得國務院批準設立,為曹妃甸港區爭取相關的政策支持開了綠燈,意義深遠。由此可見,國家和省市各級政府對曹妃甸的發展給予了殷切的期望,同時也為把曹妃甸打造成河北第一經濟增長級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
2.曹妃甸港口物流劣勢。在承認曹妃甸港的先天優勢和后天優勢的基礎之上,我們也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所存在的劣勢。
第一,港口起步較晚,產業結構單一。京津冀范圍內的港口,天津港起源最早,在公元3世紀以前,其天然河道就被用作進行水運活動;秦皇島港自1898年開辦運輸業務;黃驊港1985年立項;京唐港1992年通航;曹妃甸港直到2005年底才開始通航,起步較晚,港口配套設施還待進一步完善。目前運輸主要以礦石、煤炭和鋼鐵為主,產業結構單一,集裝箱業務比例非常低。目前,港口業務仍處于比較低的水平上,主要是以裝卸和堆存為主,在臨港工業、物流等方面還沒有形成產業集群,港口發展水平仍然停留在第二代港口的階段。
第二,周邊港口競爭大,缺乏有效合作。在京津冀范圍內的五個港口,存在著很嚴重的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及業務交叉的情況,既浪費了資源,又降低了利潤空間。例如,曹妃甸港為了提升煤炭的倉促和運輸量,將多式聯運中各個環節的費用和利潤都降到了最低,但是仍然很難和秦皇島港相抗衡。由此可見,單純的競爭關系并不利于曹妃甸港的發展。
1.加強港口設施建設,提升港口服務能力。一方面,進一步完善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在硬件方面提升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充分運用科技手段,建立涵蓋所有相關物流環節的電子物流信息平臺,將其充分運用到實際物流工作中,把曹妃甸港建設成為“智慧港口”。具體來說,就是以軟件升級完善作為此項工作的重要抓手,提升服務能力的含金量,推動曹妃甸港由二代港口向四代港口升級。硬件、軟件兩手抓,使港口更好、更快地發展起來,最終實現其“世界新港”的目標。
2.多式聯運無縫銜接,業務范圍多元化。加快集疏運體系建設,實現公路、鐵路、水路運輸的綜合轉換和無縫銜接。方便、快捷的運輸方式,既可以節省運輸費用,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集疏運體系的完善,為物流運輸業務的多元化提供運輸基礎。現有的物流業務是以鐵礦石、煤炭和鋼鐵為主,要想做大、做強港口,則需要開拓更為廣闊的范圍,提高集裝箱運輸比例,提升利潤空間。
3.強化港口間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加強津冀范圍內港口的溝通與合作,充分發揮京津冀三地各自優勢,形成港口合力,促進整體發展。舉例來說,天津港發展較早,規模較大,但是航道較淺,不能很好地滿足大型船舶進出港的需求,而曹妃甸港卻擁有優質的深水航道。把這兩個港口的優勢和劣勢綜合起來考慮,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把曹妃甸港作為天津港的深水外港掛靠天津港國際航線,一方面可以提升天津港的整體實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帶動曹妃甸港的雜貨和集裝箱業務,可謂兩全其美。總而言之,京津冀范圍內的五大港口,依據不同的發展側重點,實行錯位經營,并且本著互利共贏的思想建立物流合作機制,才是港口發展的方向所在。
曹妃甸作為一個“因港而生,因港而興”的地區,充分利用其港口物流優勢發展自身,才是發展的根本思路。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之下,應深入思考如何發揮自身優勢,規避自身劣勢,從而謀求更好、更快的發展,并與周邊港口合作,從而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是曹妃甸現在及未來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1]劉曉春.曹妃甸港口對河北省經濟發展的影響[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7,(6).
[2]安楠,杜麗娟.曹妃甸港口物流發展現狀及思考[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10,(4).
[3]劉彩霞.淺談曹妃甸港口物流對區域經濟的影響[J].物流技術,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