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雨
當前,經濟全球化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一帶一路”建設旨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倡導構建開放、包容、共享、均衡的全球經濟。如何理解“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是我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一帶一路”建設對防止貿易保護主義、創建合作平臺方面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對扭轉各國、各地區各自為戰局面、實現戰略對接上顯示出哪些優勢,進而在解決全球收入和貧富差距大方面起到促進作用;如何將“一帶一路”建設有序健康推進,等等。帶著這些問題,本刊特約記者采訪了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李長久。
《領導文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是我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您能否從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上談點看法?
李長久:在經濟全球化處在何去何從“十字路口”的情況下,“一帶一路”建設為經濟全球化注入強勁動力,經濟全球化將繼續向縱深并包容發展。
麥肯錫咨詢公司預測,在未來十年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間新增貿易量2.5萬億美元,并推動地區和全球投資進程,為經濟全球化提供動力。美國戰略家康納在《超級版圖》一書中預計,未來40年內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將超過人類過去4000年全球基礎設施投資之和。傳統全球化中的關稅減讓,最多能推動世界經濟增長5%,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互聯互通,將推動世界經濟增長10%至15%,因此,“一帶一路”建設將給經濟全球化提供更強勁的動力。
2100多年前,漢武帝派遣張騫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對開通西域之路做出了巨大貢獻,漢武帝封他為“博望侯”。從張騫開始,中國對外關系與這條溝通亞歐、連接中西的“絲綢之路”緊密相連。610多年前,明朝鄭和從1405年到1433年28年間“七下西洋”,聯通了亞、非、歐,成功地全面貫通了古代陸海絲綢之路,拉開了全球史和經濟全球化的序幕。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相繼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傳承古絲綢之路精神,共商“一帶一路”建設,是歷史潮流的延續,也是面向未來的正確抉擇。2017年5月14日,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從歷史和現實兩大維度,深刻總結了他對當今世界和未來的思考。從現實維度看,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頻發的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從歷史維度看,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國之間的聯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人類戰勝困難的手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
長期以來,經濟全球化由西方國家主導,跨國公司為載體。企業進行跨越國家和地區界限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化組合,帶動了投資、貿易、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的交流,為多數國家帶來不同利益。主要問題是,最不發達國家被邊緣化,全球收入和貧富差距拉大,引起低收入和被邊緣化群體的不滿,出現反經濟全球化浪潮。“一帶一路”建設既要應對現實挑戰,更著眼美好未來。
《領導文萃》:眾所周知,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后,多數發達國家都轉而實行貿易保護主義,“一帶一路”建設對防止貿易保護主義、創建合作平臺方面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
李長久:美國著名世界經濟史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認為,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起源于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強權后未能像英國一樣承擔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責任。2017年初,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發表一篇題為《特朗普與新陷阱》的文章,提出了關于避免“金德爾伯格陷阱”的思考:當今世界會不會重蹈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的覆轍,即維護世界體系穩定的主導國不愿為提供全球公共產品貢獻力量,全球體系可能陷入衰退乃至爆發世界大戰。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來最嚴重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2009年世界性經濟衰退,多數發達國家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特別是自2017年初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奉行單邊主義政策。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影響了全球投資、貿易直至經濟發展,經濟全球化面臨主導力量缺失的風險而處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一帶一路”建設正是在此背景下啟動的。2017年5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上的閉幕辭中強調,我們堅信“一帶一路”建設是開放包容的合作平臺,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我們將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相互尊重、民主協商、共同決策,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指出,“一帶一路”倡議覆蓋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分別占全球人口的60%和世界GDP的30%左右,旨在推動跨境乃至跨大洲融通。
“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全球公共產品”舉世關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來自30個國家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70多個國際組織、130多個國家的近1700位代表與會,共商“一帶一路”建設大計。會議總結了“一帶一路”合作進展,達成廣泛共識,各方形成5大類、76大項、270多項具體成果,傳遞出各方打造合作平臺、為世界經濟增長謀求動力、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提振信心的積極信號。“一帶一路”建設以亞歐大陸為重點,但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開放,不排除、也不針對任何一方。“一帶一路”倡議提出4年來,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一帶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從2014年到2016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落地開花,帶動了各國經濟加快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惠及各國人民。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表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方向一致,有助于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加平衡、包容、和諧發展,對于通過國際合作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挑戰具有重大意義。中方倡導并主辦此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體現了中國在世界上獨具一格的長遠和戰略眼光,也再次證明中國是開放和多邊主義的強有力支柱。聯合國愿與中方加強合作,充分挖掘并發揮“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價值和積極效應,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協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做出貢獻。endprint
《領導文萃》:與此相聯系,當前在扭轉各國、各地區各自為戰局面、實現發展戰略對接上,“一帶一路”建設顯示出了哪些優勢?
李長久:長期以來,經濟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各國通過企業進行相互投資和貿易,導致各國經濟越來越相互滲透和相互依存,但各國仍是各自為戰。“一帶一路”建設同各國發展戰略對接,將推動各國經濟協調發展,從而推動經濟全球化向縱深平衡和包容發展。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表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援助力度,促進縮小南北發展差距。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他強調:“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東盟的“互聯互通總體規劃”、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蒙古國的“草原之路”、巴基斯坦的“愿景2025”、沙特阿拉伯的“2030愿景”、土耳其的“中間走廊”以及非洲埃及的“振興計劃”和歐盟“歐洲投資計劃”等發展戰略都可以與“一帶一路”建設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同歐亞經濟聯盟發展戰略對接具有重大意義和影響。2015年5月,中國和俄羅斯就“一帶一路”建設同歐亞經濟聯盟發展戰略對接合作達成重要共識,得到歐亞經濟聯盟其他成員國積極響應支持。兩年多來,對接合作穩步發展,進展顯著。中俄兩國發展離不開歐亞大陸發展,也將以自身發展促進歐亞大陸發展。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表示,支持并愿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俄同為世界主要大國,兩國正在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合作。在對接合作框架內,雙方正在積極商談中國同歐亞經濟聯盟各個領域對接合作,為雙方經貿合作開拓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為雙方企業創造更多的合作機遇,實現產業、技術、資本、市場等有效流通,使歐亞各國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實現利益共享。
“一帶一路”沿線各種形式的雙邊、次區域和工業園合作方興未艾、蓬勃發展。2014年至2016年,中國企業已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建立56個經貿合作區或工業園。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郊外占地91.5平方公里的中白工業園,是中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參與建設的最大工業園區,也是中白在“一帶一路”沿線共建合作的標志性工程。中東地區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戰略地位重要。中東地區21個國家,約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三分之一,中東又被稱為“三洲五海之地”,是中國大周邊合作的重要地區。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伊朗位于陸海絲綢之路西端交匯地帶,與中國共建“一帶一路”有歷史沉淀、情感共鳴,是天然合作伙伴。在2014年中阿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面向整個中東地區推進中國與中東各國發展戰略對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東方向取得新進展。2016年1月19日至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沙特、埃及和伊朗進行國事訪問,推動中國與中東三國傳統友好合作進入全面提升的新階段。2016年中國對中東地區的投資達295億美元,占該地區引進外資的30%,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在中東地區的最大投資國。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網站2017年5月8日發表以色列里雄萊錫安管理和學術研究院中國媒體研究中心主任亞歷山大·佩夫茲納題為《中國的新“絲綢之路”與中東》的文章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將提供一個加強經濟發展和穩定的機會,從而為中東地區帶來諸多紅利。
區域或雙邊“經濟走廊”建設已成為發展戰略對接重要形式之一。南亞位于“一帶一路”的海陸結合處,“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都在積極推進。2015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巴基斯坦,雙方就建設中巴經濟走廊達成協議。從中國西部穿過喀喇昆侖山脈到中巴邊境抵達巴基斯坦西南部瓜德爾港、縱貫3000多公里的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正在積極推進。日本防衛研究所2017年6月14日發布題為《圍繞中巴經濟走廊的國際政治和安保》的報告首先分析了中巴經濟走廊(CPEC)的構成、現狀,以及對中巴的意義。報告說,CPEC是“一帶一路”沿線構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六大經濟走廊之一,是其中最先推進的項目,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旗艦項目。通過CPEC,中國可以縮減從陸路到印度洋的距離,縮短與中東、非洲、歐洲之間的貿易通路,降低貿易成本。巴基斯坦強烈期待CPEC改善本國的經濟狀況。巴基斯坦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5.3%,巴基斯坦政府推算,隨著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三年后GDP 增長率將增至7%以上,預計中巴經濟走廊的貿易量將占世界貿易量的4%。聯合國亞太經社會預計,到2030年,CPEC有望直接創造70萬個就業機會。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演講中,國家主席習近平深刻闡述了開創合作共贏新模式路徑。他表示,中國愿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但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更不會強加于人。他強調,我們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會重復地緣博弈的老套路,而將開創合作共贏的新模式;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而將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
《領導文萃》: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后,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而惡性膨脹,各主要發達國家也從國家工業壟斷資本主義逐步向國家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演化,導致全球收入和貧富差距拉大。“一帶一路”建設將如何在解決這一世界性難題中起到促進作用?
李長久: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2007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美國金融機構資金只有15%投向實體經濟,85%的資本集中在“錢生錢”的投資性炒作,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而惡性膨脹,主要發達國家從國家工業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國家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并通過跨國公司擴大為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導致全球收入和貧富差距拉大。2016年美國總統競選期間,民主黨競選者希拉里說:“在美國,最頂層的1%的人得到全國90%的收入,錢都集中到他們的口袋里。”國際貨幣資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2016年7月在談到全球收入差距問題時指出:“全球最富有的85人,雖然只能塞滿倫敦一輛雙層巴士,但他們控制的財富卻相當于全球一半人口(36億人)的全部身家。”全球收入和貧富差距拉大,這是在美歐國家出現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主要原因。endprint
“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是基礎設施建設。“要想富,先修路。”所謂“路”包括公路、鐵路、空路和水路,因此,“一帶一路”建設是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一帶一路”建設立足亞洲,以歐亞大陸為重點,逐步向全球延伸而實現互聯互通,把越來越多的國家連接起來,各國共商共建美麗繁榮的“地球村”。
《領導文萃》:請您具體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李長久:亞洲共有47個國家,陸地面積40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歐洲面積(不包括俄羅斯亞洲地區)的近4倍和北美面積的2倍。但是,多數國家基礎設施落后,影響了這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因此,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受到大多數國家的支持并積極參與。中國不僅鐵路、公路建設快速發展,而且積極參與其他國家鐵路、公路建設,幫助這些國家經濟社會加速發展,造福各國人民。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2萬公里,占世界高鐵運營總里程的60%以上。中國高鐵與其他鐵路共同構成的快速客貨運網已超過4萬公里。2016年,中國鐵路發送旅客27.7億人次,其中高鐵發送人數為11.8億人次。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經理陸東福表示,隨著近年來鄭徐、滬昆、寶蘭等多條高鐵的開通,中國高鐵“四縱四橫”主骨架已基本形成。根據2016年7月新調整后發布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20年,中國鐵路網規模將達到15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3萬公里。屆時中國將建成以“八縱八橫”主通道為骨架、區域連接線銜接、城際鐵路補充的現代高速鐵路網。與此同時,中國鐵路“走出去”項目已遍及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求是》雜志2017年11月一期刊登交通運輸部國際合作司司長任為民題為《設施聯通: “一帶一路”合作發展的基礎》的文章介紹,4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了130多個涉及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領域的雙邊和區域運輸協定,制定了中國—東盟、大湄公河次區域、中亞區域等交通發展戰略規劃;通過73個公路和水路口岸開通了356條國際道路及陸海聯運客貨運輸路線;建成了11條跨境鐵路。中國鐵路建設“走出去”,一批工程項目正在開花結果。中老鐵路、中泰鐵路、中巴鐵路等工程建設將把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連接起來。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2017年10月17日發表作者安雅·曼紐爾題為《中國正在悄悄改變世界》的文章介紹,直到不久前,巴基斯坦的瓜德爾還是一座住著約5萬漁民的城鎮,到處都是土灰色的煤渣磚房,它被山崖、沙漠和阿拉伯海環繞,處在被遺忘的世界邊緣。如今,它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國之一,也因此發生了變化。瓜德爾正在掀起建設狂潮:煥然一新的集裝箱碼頭、新酒店以及把它與中國西部省份連接在一起的高速公路。中國和巴基斯坦希望把瓜德爾變成下一個迪拜,使之成為能容納200萬人口的大城市。長期以來,中國與非洲國家,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在經濟上相互幫助。在中國經濟還很困難的情況下,坦桑鐵路從1970年動工,1976年建成通車,這是迄今中國對外援建的最大工程項目之一。2017年5月31日,中國援建的蒙巴薩—內羅畢(蒙內)鐵路開始運營。據不完全統計,迄今中方為非洲國家援助和融資修建鐵路、公路均已超過5000公里,培訓有關人才16萬多人,這些充分體現了中國和非洲國家跨越大洋的深情厚誼。
4年來,從中國34個城市通往12個歐洲國家34個城市的火車 已達5000多列。俄羅斯戰略研究所網站2017年6月16日發表俄羅斯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技術博士奧列格·尼古拉耶維奇·拉林一篇題為《新絲綢之路的“鋼鐵走廊”》的文章介紹,2017年4月,中國、白俄羅斯、德國、哈薩克斯坦、蒙古國、波蘭、俄羅斯七國鐵路部門簽署《關于深化中歐班列合作協議》,商定在中國—歐洲集裝箱鐵路運輸方面深化合作。協定要求完善運輸進程、鐵路基礎設施統籌發展、報關信息溝通協作機制,推行靈活關稅政策,實行統一的服務標準。堅持落實協議內容有助于提高歐亞鐵路走廊的運輸效率,拓寬國際貿易合作領域,并推動上述國家乃至歐亞伙伴關系的一體化進程。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017年10月13日發表香港大學客座教授讓·皮埃爾·萊曼題為《在我們新的國際秩序中,中國的崛起毫無疑問,但不是作為霸主》的文章,在談到“一帶一路”建設的前景和影響時寫道:“大歐亞地區充滿了令人激動的潛力。然而,這里也是一個地緣政治大熔爐。無論發生什么,21世紀的故事都會在這里書寫。”有專家設想,如果在白令海峽上架橋或開通海底隧道,那么美洲、亞洲、歐洲和非洲將連接起來。
絲綢之路經濟帶連接四面八方,而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五湖四海。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支點。合浦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中國大陸海岸線最西端的支點,在2100多年前就成為中外通商往來的重要門戶。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劉徹曾派人從徐聞(今廣東徐聞)、合浦(今廣西北海)港出發,經過日南郡(今越南)沿海岸線西行,到達黃支國(今印度境內)、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隨船攜帶的主要有絲綢、黃金等物品,這些物品通過印度轉銷到西亞、中亞和地中海各國。這是關于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文字記載。
“西洋”就是印度洋。由于印度洋上有便于航海的季候風,又由于海上絲綢之路位于亞洲和非洲之間,因此,印度洋成為亞、非大陸之間海上交通樞紐。航船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爪哇海和南海,通過霍爾本茲海峽進入波斯灣,通過亞丁灣和曼德海峽進入紅海和地中海。鄭和七下西洋第一站都是占城(今越南南部),三次抵達古里(今印度卡里卡特)、兩次抵達天方(今麥加),一次抵達沙里灣泥,一次抵達卜刺哇,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鄭和船隊在28年內七下西洋,延伸了海上東西方航路和開辟了多條新航路,擴大了中外經貿和文化交流,拉開了全球史和經濟全球化的序幕。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寫道:“最有名的官方海上遠征,是1405年至1433年間海軍將領鄭和進行的七次遠洋航行。這支船隊有時由數百艘船舶和數萬人組成,遍訪從馬六甲和錫蘭到紅海口和桑給巴爾各個港口。從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可以告訴我們的關于鄭和船隊的規模、實力和適航性(有些大寶船約有400英尺長和1500噸以上的排水量)來看,他們或許在航海家亨利的探險開始熱心向體達(在摩洛哥最北端,即直布羅陀海峽東南的一個港口)以前好幾十年,就可以繞過非洲并‘發現葡萄牙。應當指出,中國人從不曾搶劫和殺戮,這與葡萄牙人、荷蘭人和其他入侵印度洋的歐洲人不同。”endprint
從航海家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大陸,達·伽馬1497年至1498年完成從西歐繞非洲到東方航行到麥哲倫船隊從1519年到1522年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繞全球一周的航行,地理大發現誘發了商業革命和西歐諸國的海外殖民擴張。1565年10月8日,從菲律賓馬尼拉出發的“圣巴勃羅”號大帆船滿載著絲綢、珠寶、瓷器、麝香等中國貨物,抵達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開辟了一條從中國經菲律賓到墨西哥的貨運航線,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延伸到遙遠的美洲大陸。1731年,第一艘廣州商船滿載茶葉、絲綢和瓷器駛入德國漢堡港,開啟了中國與漢堡近三個世紀的貿易史。
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317個,億噸大港數量達34個。目前,中國港口已與世界200多個國家、600多個主要港口建立了航線聯系。4年來,中國已經與“一帶一路”沿線的36個國家及歐盟、東盟分別簽訂了雙邊海運協定(河運協定),還成立了中國—中東歐海運合作秘書處,建立了中國—東盟海事磋商機制等。中國90%以上的對外貨物貿易通過港口進出。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訪問印度尼西亞期間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與印尼海洋發展戰略高度契合。彭博新聞社網站2017年10月20日發表記者卡爾利斯·薩爾納題為“喜歡巴厘島嗎?印尼為吸引中國游客想再創造10個巴厘島”的文章介紹,2017年前8個月,來自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游客增加46%,達到140萬人次。印尼目前吸引了中國每年超過1.2億人次出境游客的約1%,印尼旅游部長阿里耶夫打算將這一比例擴大一倍。他說,這是一個會帶來巨額收入的金礦。為此,印尼總統佐科計劃建設10個新巴厘島——這一戰略包括開發從“千島之國”西部蘇門答臘島到東部馬魯古群島的基礎設施。阿里耶夫介紹,佐科總統的計劃將使旅游業收入對國家經濟的貢獻率由2016年的4.5%增加到2019年的7.5%,同期內旅游收入增長60%以上,達到200億美元,就業崗位將從1180萬個增加到1300萬個。
《領導文萃》:您的介紹令人鼓舞。但正如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一樣,要有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李長久: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2017年10月20日發表評論認為,“一帶一路”正在悄悄改變世界。為使“一帶一路”建設有序健康推進,要處理好如下三大關系。
第一,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企業)的關系。16世紀初人類發展步入近現代史以來,各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經驗教訓是,要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企業)的關系,政府與市場(企業)要相輔相成。“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中,多數是發展中國家,還有幾個最不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國需求不同。“一帶一路”沿線存在諸多政治、安全風險。美俄主導在中東地區加大打擊極端組織力度,“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和恐怖分子可能被迫向南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滲透。各國政府要加強協調與合作。一是,加強解惑釋疑增信工作,提高各國對“一帶一路”建設的信心與加強團結,實現共商共建共享;二是,加強政策和法律溝通,這是“一帶一路”建設“五通”之首,是“一帶一路”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三是,推動民心相通,加強科技和文化交流,增強凝聚力,協力共建“一帶一路”;四是,加強安保合作,發揮上合組織作用,協力打擊三股勢力,維護“一帶一路”沿線和平和穩定,為“一帶一路”建設創造安全環境。
市場作用主要是企業進行跨越國家和地區界限的生產要素和資源組合,一是要遵守有關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二是要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三是要造福當地群眾。中國企業在緬甸建設通往中國的油氣管道過程中,為沿線貧困地區解決能源問題和建設學校,有利于當地經濟發展和提高教育文化水平。
第二,處理好擴大投資與投資效益的關系。亞洲開發銀行估計,從2017年到2020年,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年均需要投資8000億美元。從2017年到2030年,亞洲鐵路、橋梁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年均需要投資1.5萬億美元。
據麥肯錫公司研究,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通常比預期完工晚一年半以上,而成本比預計高出約80%。鐵路、公路、港口和機場建設,都需要有計劃、有重點、有序有效進行,把握好投資風險,使投資者得到公平收益。關于投資來源,除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大力提供和籌集資金外,亞投行與亞開行和世界銀行正在加強合作,亞開行和世界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項目。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殷勇認為,盡可能發揮開發性金融的杠桿作用,提升開發性金融效力,撬動其他更多商業項目的投資。
第三,處理好國家利益和群眾利益的關系。“一帶一路”建設旨在實現各國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中國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倡導者、推動者和主要貢獻者。
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中宣布:中國將向絲路基金新增資金1000億元人民幣,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規模預計約3000億元人民幣。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將分別提供2500億元和13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用于支持“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產能、金融合作。我們還將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及其他多邊開發機構合作支持“一帶一路”項目,同有關各方共同制定“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中國愿同各國加強創新合作,將在未來5年內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學家來華從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訓5000人次科學技術和管理人員,投入運行50家聯合實驗室。中國將在未來3年向參與“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元人民幣援助,建設更多民生項目。我們將向“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提供20億元人民幣緊急糧食援助,在沿線國家實施100個“幸福家園”、100個“愛心助困”、100個“康復助醫”等項目。我們將向有關國際組織提供10億美元落實一批惠及沿線國家的合作項目。
聯合國鼎力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2016年4月,中國與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亞太經社會)簽署意向書,雙方將共同規劃推進互聯互通和“一帶一路”建設的具體行動,推動沿線各國政策對接和務實合作。2016年9月,中國與聯合國開發規劃署簽署關于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這是中國政府與國際組織簽署的第一份共建“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2016年11月,聯合國大會首次在決議中寫入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決議得到193個會員國的一致贊同。2017年3月,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關于阿富汗問題的第2344號決議,首次載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呼吁國際社會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等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督促各國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安全保障環境,加強發展政策戰略對接,推進互聯互通等合作。聯合國負責經濟發展的助理秘書長蒙鐵爾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基于全球共同繁榮的理念,必將推動亞非歐三大洲和其他地區的和平以及可持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是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促成器和催化劑”。
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推動經濟全球化向縱深并包容發展,推動各國經濟協調發展,從而惠及世界,造福各國人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