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翰
用美國人的話說,美國永遠也不愿把美軍派遣到一場“公平”的戰斗中。在這樣的理念驅動下,“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一次次推出旨在“抵消”對手優勢的“抵消戰略”。簡單地說,“抵消戰略”是指用技術優勢抵消對手的數量優勢,或用突破性技術提供的新能力抵消對手現有的優勢軍事能力,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美國已三次提出“抵消戰略”。
前兩次“抵消戰略”回顧
20世紀50年代初,艾森豪威爾在入主白宮后意識到:“如果使用美國和盟國的陸軍部隊應對蘇聯在歐洲的常規威脅,不僅需要動用的兵力太多,在政治和經濟上也不具備可行性。”為此,美軍當時以“新面貌”國防改革為標志,以“大規模報復戰略”為牽引,發動了第一次“抵消戰略”。其核心是,“將美國在核武器、遠程導彈和轟炸機方面的優勢,作為抵消蘇聯在中歐地區常規軍事優勢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在執行第一次“抵消戰略”期間,美國政府一方面在1958年成立了后被譽為“五角大樓大腦”的美國國防先期研究項目局(編注:又譯作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按照“小核心、大外圍”的運作模式,為美軍研發了包括核武器在內的大量高端武器裝備,并把發展成熟的軍事技術逐步推廣到民用領域,另一方面則協助英國、法國等盟友大力發展戰略核力量,并在歐洲部署了大量戰術核武器,不斷提升歐洲盟友的核威懾能力。
通過推動第一次“抵消戰略”,美國充分利用自身和盟友在核武器技術上的優勢,在歐洲建立起可靠的戰略威懾能力,成功抵消了蘇軍龐大的常規地面部隊的數量優勢。但是,從20世紀60年代起,蘇聯加大了在戰略和戰術核武器方面的投入,提高了核武器的爆炸當量,改進了核武器的投射系統。“到20世紀70年代,蘇聯在核武器方面已與北約和美國持平,在常規武器方面則擁有三倍于美國的優勢。”美軍的第一次“抵消戰略”隨即宣告失效。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代半”前瞻思維驅動下,美國在執行第一次“抵消戰略”期間,開始研發ARPA網(即后來的因特網)、隱身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和無人機等顛覆性尖端技術。這些技術不僅在第二次抵消戰略的“突擊破壞者”項目中得到了廣泛運用,更在“冷戰”后美軍發起的多場高技術局部戰爭中大放異彩,引領了全球技術創新的浪潮。
20世紀70年代末,在時任美國防長哈羅德·布朗和副國務卿威廉·佩里的大力推動下,美軍發起了以先進微電子和信息技術對抗數量優勢常規部隊為核心的第二次“抵消戰略”,力圖通過發展基于信息的“技術賦能器”提高現有武器平臺效能,再次在與蘇聯的軍事競爭中占據優勢。通過推動第二次“抵消戰略”,美軍以強大的常規威懾能力和靈活的戰略欺騙為依托,“不費一槍一彈就贏得了‘冷戰”。用現任國防部常務副部長羅伯特·沃克的話說就是:“第二次‘抵消戰略向蘇聯決策者輸入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因素,迫使他們不得不改進日趨陳舊的作戰模式,而他們在作戰模式方面的投資,則會因自身經濟狀況變得沒有可行性,這也就強化了美國與北約的常規威懾力,進而對‘冷戰的結束產生了重大影響。”與此同時,第二次“抵消戰略”開創了一個美國軍事技術占主導地位的時代。美國利用通信技術、導航技術和精確制導彈藥等方面的技術優勢,開始在全球公域建立戰略控制權,隨心所欲地在各個戰區之間實施機動。這種技術上的優勢,為美國遂行全球霸權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沃克看來,第二次“抵消戰略”“遠比第一次‘抵消戰略持久,它使美國的軍事優勢保持了近40年”。
第三次“抵消戰略”核心內容
近年來,美國軍方及其國內智庫多次發布的評估報告認為,伴隨中俄等國軍事實力的不斷提升,美軍通過第二次“抵消戰略”所形成的精確打擊和信息作戰優勢正在被逐步削弱,美國在海外的兵力運用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2014年8月5日,美國國防部常務副部長沃克在美國國防大學發表演講,首次在公開場合提出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概念,強調美軍需要重新占領新的軍事制高點,以戰勝現有的和潛在的對手。
2014年11月15日,時任防長查克·哈格爾在“里根國防論壇”發表演講時提出《國防創新倡議備忘錄》,標志著第三次“抵消戰略”正式出爐。在哈格爾離任后,繼任防長阿什頓·卡特,繼續指派國防部常務副部長沃克推行第三次“抵消戰略”。
首先,創新軍事技術。沃克強調,第三次“抵消戰略”重點利用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領域的突破,提升美軍武器系統自主化水平,為人機協作及集群編隊作戰奠定基礎。美國國防部未來將重點發展五大技術能力。一是,具有自主學習能力,能分析大量數據、改進指示和預警,應對外來威脅的機器。用沃克的話說:“你不能以人工操作的速度來還擊網絡攻擊,所以,你需要一個自主學習的機器來完成它。”二是,人機協作。以F-35聯合攻擊戰斗機飛行員佩戴的先進頭盔為例,其先進的顯示器可以顯示飛機外的圖像,為飛行員提供“360度信息”。三是,人類作戰行動輔助系統,即類似“鋼鐵俠套裝”的外骨骼類工具。四是,先進有人/無人作戰編組,如一個指揮官指揮一大群無人機對抗敵方部隊等。五是,針對網絡(攻擊)和電子戰環境進行加固的網絡賦能自主武器。這種武器可以在美軍高度依賴的通信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遭受網絡和電子攻擊時繼續使用。
其次,革新作戰概念。根據第三次“抵消戰略”,美軍提出了全球監視與打擊、作戰云和水下作戰等作戰概念。全球監視與打擊網絡由適應各種威脅環境的低端和高端平臺組合構成,可在地理上分散部署、而非僅僅依托美軍的前沿部署基地,并能在數小時或者數分鐘內實施監視和打擊,需要強調的是,美軍認為,以無人機為主體的無人軍事系統,可長時間持續執行任務,在空中加油機的幫助下,能高性價比完成全球情報、偵察、監視與打擊任務,未來將成為全球監視與打擊系統的核心。
再次,構建未來聯合部隊。美軍高層認為,構建“未來聯合部隊”的關鍵在于,繼續引進和長期保留人才。“這并不代表否定目前的狀況,也不是否定現在愿意到部隊服役的年輕人,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必須得有辦法在開放的市場中獲取人才……而在先進的人機合作時代,我們需要考慮由哪種指揮官來更好地領導部隊,以及怎樣挑選指揮官和訓練部隊。”
最后,深入推進軍民融合。在當前國防預算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美軍此次在第三次“抵消戰略”中的諸多技術創新,不是像“冷戰”時期那樣依靠國防預算推動,而是更加注重戰略規劃與優化資源配置,主要依靠民用和商業領域的技術引進。沃克也坦言:“在競爭環境下,只有商業部門才能真正將技術應用于第三次‘抵消戰略。大數據、高性能計算機、小型化、機器人、人工智能及納米技術等技術的發展都是由商業部門驅動的。美國國防部需要把‘未來部隊理念灌輸給商業部門人員,使他們了解我們感興趣的問題,并尋求解決之道。”
三次“抵消”戰略的異同
無論是第一次“抵消戰略”著力構建的核技術,第二次“抵消戰略”大力發展的信息技術,還是第三次“抵消戰略”意圖實現的能夠“改變未來戰局”的顛覆性技術,都試圖讓美軍對主要作戰對手形成少則十幾年,多則幾十年的技術優勢。
相較于前兩次“抵消戰略”,第三次“抵消戰略”主要有以下三大特點:一是,戰略對手有所不同。前兩次“抵消戰略”都是在“冷戰”時期美蘇爭霸的背景下提出的,戰略對手明確指向蘇聯。第三次“抵消戰略”是在“冷戰”結束后全球戰略格局深刻變化、國際安全環境日趨復雜的背景下提出的,名義上針對所有可能對美構成威脅挑戰的大國,主要目標則是中俄的“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
二是,威懾手段更趨靈活。在第三次“抵消戰略”中,美軍的實力明顯優于潛在作戰對手。美軍是“基于威脅”,而非“基于能力”制定威懾手段的。從當前的情況看,美軍在第三次“抵消戰略”中主要遂行的是使對手知難而退的“拒止式威懾”,以及對對手進行非對稱報復性打擊、增加對手發動戰爭預期代價的“懲罰式威懾”。這種威懾手段相較于前兩次“抵消戰略”,更能適應作戰環境的變化,也更能靈活應對各類突發或重大危機。
三是核心內涵更加深刻。前兩次“抵消戰略”的實質是,形成對主要作戰對手的核技術優勢和信息技術優勢,是美國技術制勝理念的集中體現。第三次“抵消戰略”則更加強調通過能夠“改變未來戰局”的顛覆性技術這一“催化劑”,推動美軍作戰概念和部隊建設的全面“轉型”。
(摘自《世界軍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