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樸民
西漢武帝時期的名臣汲黯曾經對漢武帝劉徹發牢騷說:“陛下用人如積薪,后來者居上。”這話,雖帶著情緒,充斥意氣,可是在某種程度上的確也一針見血道出了仕道宦途的特點,即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尤其是大動蕩、大變革的英雄時代,出現這種情況更為普遍。
不過,當年齡相對較輕,資歷相對較淺,根基相對較薄,人脈相對較弱的后起者一旦成為地位顯赫、大權在握的名流要角時,總不免招致一些人的嫉妒和非議。特別是在那些年齡居長、有功可恃的元老宿將眼中,年輕人出將入相,位尊于己,這終究是僭越的表現,咽不下這口窩囊氣,于是便大擺其架子,處處作梗,事事刁難。
年輕的主官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怎么辦?這可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是“針尖對麥芒”,寸步不讓,錙銖必較;還是“后退一步海闊天空”,以柔克剛,人生的大智慧在這方面真的派得上大用場。三國時期東吳軍隊統帥周瑜對老將軍程普“折節容下”,以謙讓求團結,以寬容穩大局的做法,在這方面為后人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周瑜(175-210年),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早年追隨孫策,投身戎列。孫策英年早逝后,他全力輔佐孫策年輕的弟弟孫權,東征西討,戎馬倥傯,為孫吳政權相繼削平江、浙、蘇、皖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當曹操大軍大舉南下時,他與魯肅等人為堅決的抵抗派,反對任何動搖,為孫權分析了抗擊曹軍的有利條件,“(曹)操雖論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南,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于船楫間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且含鞍馬,杖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
這一番論述,大大堅定了孫權抗擊曹操的決心,遂作出集中吳軍精銳實施戰略決戰的決策。于是周瑜統率東吳精兵三萬,與劉備的部隊攜手合作,鏖戰赤壁,一把熊熊大火,燒得勁敵曹操數十萬大軍鬼哭狼嚎,灰飛煙滅,“烈火張天照云海”“赤壁樓船掃地空”。爾后,又揮師北上,指揮若定,智取曹仁,奪得戰略要地江陵。
當周瑜建樹這一連串輝煌功業之時,他不過是30來歲的年輕人,真可謂是“大器早熟”,叱咤風云,無怪乎,孫權給他以極高的評價:“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另外,周瑜文化素養上的造詣在當時也是鶴立雞群,遐邇聞名,“曲有誤,周郎顧”,典型的風流倜儻、雅人深致。
由于歷史上一些文人墨客在塑造歷史人物形象時的偏見,《三國演義》里和民間戲劇中的周瑜,被描繪成一個氣量狹窄、忌賢妒才的小人,最后反被搖鵝毛扇的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上,氣得口吐鮮血,黯然斷魂。這對周瑜來說,是很不公正的,是典型的丑化;就歷史真相而言,也是極不客觀的,是完全的歪曲。
其實,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器量廣大”(《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注引《江表傳》),是一位心胸豁達、受人敬重愛戴的英雄。他對三朝元老程普將軍傲慢無禮行為所采取的態度,就是其“性度恢廓”大將名士風范最有說服力的注腳。
據《三國志》等史書記載,周瑜在與朝臣共事當中,曾經一度“惟與程普不睦”。這中間的責任,主要是在程普的身上。這位程普,絕不是尋常人物。他是孫吳政權的開國元勛,早年跟隨孫堅攻城拔寨,多有戰功;后隨孫策南征北戰,功勛卓著。孫策去世后,他又為孫權征伐江夏黃祖,討平不服,開疆拓地。可謂三朝宿將,國家棟梁,所謂“江表之虎臣”。
擁有這些資本的程普,對后起之秀、人稱“周郎”的周瑜自然有些瞧不上眼。開始時周瑜的地位還不是特別顯赫,權柄還不是特別大,所以程普能夠隱忍,與周瑜基本相安無事。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周瑜的身價直線上揚,愈益風光,終于在赤壁之戰前夕,被吳主孫權任命為吳軍主帥,而程普卻成了他的副手。這一下,程普可是真的受不了了。于是就倚老賣老,對周瑜冷嘲熱諷,屢屢加以欺侮。
面對程普老將軍的無端“凌侮”,周瑜沒有針鋒相對,進行反擊,而是以寬厚博大的襟懷一一忍受了,“折節容下,終不與校”。遇有軍政大事,還主動虛心向程普請教,對程普恭敬地執晚輩之禮。
周瑜寬厚謙讓的態度,逐漸在程普的身上產生了影響,這位老將軍在感動之余,對周瑜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轉變,“自敬服而親重之”,同時現身說法,逢人便稱道:“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于是兩人關系變得十分融洽,在決定東吳政權前途命運的赤壁大戰中協力合作,同舟共濟,為戰勝優勢之敵曹操大軍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周瑜不計前嫌,“折節容下”對待程普的高風亮節,與戰國時代趙國名臣藺相如對待廉頗將軍的大度豁達,是多么的相似乃爾;而程普老將軍的知錯能改,回頭是岸,同當年廉頗的“負荊請罪”之舉,也可交相媲美。
周瑜“折節容下”團結程普共同創業的事跡,堪稱歷史上人際關系處理方面的一段佳話,它留給后人的重大啟示是:“態度決定一切,團結關系成敗。”年輕的要關心、尊重老前輩,不要讓前輩們滋生失落的心態;而老前輩則要超越個人得失的局囿,積極支持、配合年輕主官的工作。
這就是《道德經》所說的“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的道理。人生在世,不可以剛強雄健的姿態出現,切忌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也不能汲汲于進取、好勝。而應該學天道的“至柔”去處世立身。但是這種柔,并不是一味的柔弱無能,而是建立在明白天道基礎之上的適應自然,服從物理人情,形式上雖是柔順的,但本質上卻含有至大至剛的積極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至柔”與“至剛”又是辯證統一的。因為一旦結怨,即使日后千方百計去化解,也不可能徹底消除痕跡,其造成的傷害是無法抹平或彌補的。真正高明的做法,是根本不結怨,沒有怨仇則怨仇自解。
周瑜做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成為了人生競爭中的完全勝利者。這就是他成功的謎底。
(摘自《文史天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