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
“一送主家千年富,二送主家萬年紅,
三送金銀塞四海,四送四季大發財,
五送五子登科早,六送狀元你家來,
七送天上七姊妹,八送八仙過海來,
九送皇姑打皇上,十送天官賜福來,
上有天官來賜福,下有地官來賜祿,
地官賜祿管人口,榮華富貴萬年有,
……”
1月30日上午,家住閬中市橋樓鄉橋樓灘居委會二組的杜玉林怎么也沒想到,今年春節的“說春”(又稱“唱倮羅”)選擇他家作為第一家送祝福。“我今年76歲了,雖然發不了什么財,但是收到新年祝福,也很高興。”杜玉林笑著說,隨后他鄭重地給52歲的“春倌”王玉明發了一個紅包。
“閬中自古以來就有‘說春的習俗,光我知道的傳承史都有400年了。”王玉明說,冬至到春節期間他常常帶上“春帖”(春牛圖)等走鄉串戶,所說的“春詞”,大多為吉利話,以此祝福千家萬戶來年幸福吉祥。
讀懂了閬中,就讀懂了春節
1月30日正是“五九”第四天,距離閬中市城區25公里的落陽村氣溫只有攝氏2度。落陽村71歲的王堯平一大早把牛放到后山坡就匆匆往回趕,在灶房給我們點燃柴火取暖。只見他將玉米棒子拋入柴火中,火堆瞬間躥起火苗。炭火灼灼,相談不疾不徐。“真沒想到,連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的黎剛導演都來村上拍我殺年豬、做臘肉了。”王堯平是村里專門殺年豬的“老把式”,有40多年的殺年豬經驗。
臘肉,本是云、貴、川等省的家常菜,央視為何單單選擇橋樓鄉作為拍攝地呢?用黎剛導演的話來說,因為閬中是唯一的“中國春節文化之鄉”,選擇“春節老人”落下閎的出生地——橋樓鄉拍攝《舌尖上的節日》更有意義。
“閬中是西漢著名天文歷算學家落下閎的誕生地,落下閎創制《太初歷》,科學地確立了以正月初一為歲首的歷日制度,真正從歷法上規定‘元月即春節,將‘迎接新年與‘迎接春天直接聯系并法定統一起來。”省社科院研究員查有梁告訴記者。因此,落下閎被譽為“春節老人”,閬中被稱為春節發源地。
從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劉徹正式頒布《太初歷》起,全國人民每年過法定的“春節”已有2123年了。然而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春節”的由來。
“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后,對我們觸動很大。”閬中市文聯主席彭莉坦言。經過兩年多的準備,2008年閬中市文聯啟動了“中國春節文化之鄉”的申報工作。國內眾多專家評審后認為閬中在傳承春節和保護春節文化資源方面在全國具有標本意義。為此,2010年2月4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受相關部門的委派,授予閬中市“中國春節文化之鄉”稱號。
讀懂了民俗,就讀懂了我們這個民族
柴火燒得嗶啵作響,王堯平口中敘述的閬中過年民俗也多姿多彩:
臘八節,閬中民間都要吃臘八粥。臘八粥熬好后,先敬天地,祭春神、祭祖,再分給親戚朋友,最后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臘八粥。有的地方還“喂”樹——把臘八粥涂到果樹上,期盼來年之果又大又甜。
除夕,家中大廚迎來最忙的一天,年夜飯的菜單早已成竹在胸。清早趕往菜市場,“賣菜的小伙子莫要說笑,搞快把新鮮菜稱好,爆竹一響,團年飯就要開始了!”最要緊的是臘肉,人要吃,祖先也要享用。搬一把梯子或是高腳凳,爬上房梁,尋找最漂亮的那一塊,一刀割下,遞給仰著頭接肉的人。大火燒旺,臘肉入鍋,任其翻滾。
正月初一、二月初二,老觀鎮被稱為“女人場”。男人在家收拾家務,女人都會穿上新花鞋上街趕場。女人們通過抬腳、舉步、伸腿等動作,比賽誰的花鞋做得巧,誰的鞋花繡得美,然后大家在一起載歌載舞,期盼風調雨順,期盼來年安康幸福。年輕姑娘們還會以亮花鞋為媒,吸引情郎們的目光……
這并非是一場場表演,而是閬中古城延續千年的場景原汁原味地呈現,讓遺失了年節傳統過法的我們不覺發出一聲聲驚嘆。
閬中春節年俗始終圍繞生產、生活等農事展開。如舂米、磨面、推米豆腐、彈棉絮、縫新衣、做新鞋、補鍋、貼門神、掛檐燈、團年飯、守歲……無論是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等,還是傳統的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亦或與節令關系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均具有很高的農業歷史文化研究價值,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得以“有鹽有味”地活態展示。
這是閬中人樸素的節日時光,也是他們樸素的生存智慧。其中得以延續的是那些溫暖的生活記憶,是過年的味道。“原本以為中央電視臺在我們村拍了三天會播很長的片子,哪知道黎剛導演說只有五分鐘。”王堯平的一席話逗得大家都笑了。王堯平不知道在以秒為播出單位的央視,能播五分鐘的片子足以說明閬中“殺年豬”民俗在紀錄片中的分量。
讀懂了春節的意義,
就讀懂了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
正是在閬中,從臘月初八的粥香飄飄,到正月十六“游百病”的游人如織,人們用這一年積蓄的全部快樂浸泡春節的每一個日子。這喚起人們對祖先創造的文化形態和價值觀念進行重新思考。
春節流淌在我們的文化血脈中,蘊含著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凸顯著認同感和歸屬感;她傳遞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體現著核心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理念;她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魂。迷失了春節,我們就會找不到回家的路。
1月2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中國(閬中)首屆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新聞發布會在成都舉行。“舉辦中國(閬中)首屆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是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動四川省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深入挖掘落下閎歷史名人價值,著力推動歷史名人及其文化內涵真正走出歷史、融入當代,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閬中市委書記張斌說,這將是一場“年味最濃、舞臺最大、時間最長、傳承最廣”的春節文化盛宴。
南充市為此也推出“十大工程”傳承落下閎文化,包括打造落下閎科普教育基地、建立落下閎博物館、編寫落下閎科普讀物、拍攝落下閎專題電視片、舉辦“落下閎天文學國際論壇”與“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推動落下閎春節文化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落下閎故居、提升改造“落下閎觀星樓”,以及將落下閎“春節老人”形象推送央視春晚。
“正月初一,我們將邀請全國各地古天文愛好者在落下閎出生地落陽村,舉行千人祭拜活動。”四川省落下閎暨春節文化研究所終身研究員賈信太說,落下閎淡泊名利、崇尚科學、自主創新的人文精神將影響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曾幾何時,人們在憂慮“春節年味越來越淡,會不會有一天消失”,對此,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原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羅楊說:“如果你來到閬中就會體味到:一個經過五千年文化凝練出來的經典節日具有何等的魅力;還會領悟出:一個經過滄桑歲月洗禮所形成的精神紐帶是何等堅韌。”(責編:陳薈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