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3月12日文章,原題:同污染宣戰四年后中國贏了 2014年3月4日,李克強總理對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表態將堅決同污染作斗爭。4年之后,數據表明:中國贏了,而且以創紀錄的速度打贏了。
中國是如何做到的?在總理發表演講前幾個月,中國發布了全國空氣質量行動計劃,要求所有城市地區至少使細顆粒物濃度下降10%,一些城市下降的幅度更大。北京地區要求污染水平下降25%,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禁止建新的燃煤發電廠,現有的發電廠被告知要降低排放;包括北京、上海和廣州在內的大城市限制大量的汽車上路;中國還降低了鋼鐵廠的產能,關閉了一些煤礦。
這些努力確實見到了成效。通過對遍布全國的近250個環境監測站的數據進行深入的分析,我發現空氣質量有了重大改善。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的污染水平下降幅度最大。北京的細顆粒物濃度下降了35%,石家莊下降了39%,保定——2015年被稱為中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下降了38%。如果空氣污染下降的速度得以保持,那么全國居民的平均壽命預期會延長2.4年。中國這四年取得的成就令世界驚嘆。要知道,美國在《清潔空氣法》頒布后,總共花費約12年的時間才實現中國僅用4年就實現的空氣污染下降32%的成就。當然了,中國的空氣污染水平仍遠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安全標準。若讓全中國各地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那么平均壽命就會額外增加4.1年。
中國空氣質量最初下降是通過要求采取具體行動的行政命令實現的,而不是依賴市場找到降低污染的廉價方法實現的。在《清潔空氣法》實施后幾十年里,美國的決策者利用很多工具來降低污染,而基于市場的規則證明是最劃算的。盡管中國實施了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和交易制度,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尋求通過類似的政策來同傳統的污染作斗爭。可以預見的是,當中國開始運用市場機制治理污染,其效果或比美國的“間歇性”治污更為出色。▲
(作者邁克爾·格林斯通,陳康譯)
環球時報2018-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