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柯
常識告訴我們,越是高雅的藝術,越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一開始接觸,可能會有點欣賞不了,要學會欣賞,得靠熏陶。比如芭蕾舞、交響樂,都可以作如是觀。以文學為例,唐宋八大家的美文,不通古文,斷不了句子,就讀不懂。不懂復不通,欣賞就談不上。
不過不要緊,你只要肯學,肯下功夫,慢慢就會懂了。譬如看昆曲、聽京劇,開始接觸時感覺云里霧里,別人叫好,自己茫然,好像眼睛與耳朵都有問題。長年累月之后,終于玩味出唱腔身段與笙簫管弦的妙處,于是,你被熏陶成戲迷,每每跟著板眼搖頭晃腦起來。后來,不看不行,不聽不行了,有時甚至寧愿餓肚子,也不愿意虧了眼睛和耳朵。
當年,越劇《紅樓夢》被拍成電影,不知多少越劇戲迷老太太,一次又一次地去影院過癮。她們一遍遍走進影院,一回回哭著出來,個個眼睛都腫得像桃子??尥炅?,明天還要來看。哭,還要來看,還要來聽,這就是藝術的魅力。說到這里,我真想為那個藝術遇到知音的時代喝一聲彩。
從不懂到懂,從不會欣賞到學會欣賞,從懵懂地接受知識與道理,到有意識地進學校進行學習,正是文明的進步。審美的過程,說到底就是一個從不懂到懂的過程,從不知其美到為美沉醉的過程。
讀書亦是如此。讀懂、讀透一本有難度的好書,特別是讀進去一部經(jīng)典作品,勝過讀許多本一般的書。比如黑格爾的《小邏輯》,有的人認為非常深奧,當然,它也是我們非常需要讀的書。恩格斯推薦該書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必讀文本之一。但是,這本書讀進去頗不容易,而一旦進門,終生受用。
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講究記誦之學,讀私塾要“念背打”?,F(xiàn)在看來,除了“打”不值得提倡之外,念書、背書的好處之多就不必多說了。
楊振寧先生在一次講演中告訴聽眾,他在中學階段利用一個假期背誦了《孟子》,《孟子》內(nèi)容深奧,有些內(nèi)容他當時不懂。隨著年齡增長,閱歷加深,慢慢地就懂了。楊先生特別指出,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一個好處就是,讓你在年輕的時候背誦一些東西,儲存起來,用一輩子的時間去體會、懂得。
雅俗共賞的作品當然好,曲高和寡的作品也不能說不好。也許正因為有曲高和寡的東西在前面引路,雅俗共賞的作品才能雅得上去。20世紀的雅與俗與21世紀的雅與俗不是一碼事,20世紀的雅俗共賞與21世紀的雅俗共賞也不會殊途同歸。
當年在邊區(qū)根據(jù)地,演員們在黃土高坡上跳一段大秧歌,唱幾句山歌,農(nóng)民看得懂,百姓聽著樂。但是,這并不妨礙大家將至今還是經(jīng)典的《黃河大合唱》唱得熱血沸騰。穿著一身粗布衣裳,肚子里裝的是紅米飯、南瓜湯,也不妨礙在延河畔拉一曲小提琴。
人們學習知識,懂得欣賞,不正是從不會的東西學起,從看不懂的東西學會看懂的嗎?
讀書也是如此,讀點有難度的書,更有利于鍛煉思維能力,拓寬知識面。
小孩出生后天生的技能一個是喝奶,一個是躺著,如果不教他(她)學走路,他(她)永遠只會躺著。一個只會躺著喝奶的人,能有多大出息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