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時光飛逝的速度總是讓人猝不及防,我們爭不過朝夕,卻總是懷念往昔。這些分分秒秒猶如指間沙,從身邊悄悄溜走。 盡管我們抓不住時間,卻時常能感受到它的美。那么,對于時間,你們知道多少?
時辰和子午線
一天有24個小時,這是眾人皆知的事實。可是很少有人想過,為什么是24這個數字,又為什么叫小時呢?首先,24這個數字與時間系統的12進制有關。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就曾把白天、晚上各劃分成12個部分,以日出作為一天的開始。古巴比倫也是以日出為界,不過,他們是把全天劃分成了12個部分。
而中國古代傳統又有所不同。在古代,人們一直采用時辰來記錄一天的時間,一天有12個時辰。第一個時辰稱為子時,大致相當于晚上11點至第二天凌晨1點。中午稱為午時,相當于上午11點到下午1點。古代表示方位時,午是正南方,子是正北方。所以貫穿南北方向的經度線又叫作子午線,作為國際標準時間參考的格林尼治天文臺子午線又被稱為本初子午線,即0°經線。
時辰與小時
說起時辰和小時,它們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它們的起算點不一樣。我們現在所說的半夜,應該是0點整。然而對于時辰來說,第一個時辰子時的范圍是從23點到1點,可見半夜時刻其實是在子時過半的時候。也就是說,與古埃及和古巴比倫不同,中國古代的一天是從午夜開始的,這樣的好處是,兩天的過渡是在人們的夢中完成的,計時更加方便。
正因為有這個特點,古人便把子時叫夜半,而相應的12時辰也有別的名字,比如夜半之前的3個時辰,分別是日入、黃昏和人定,意思是太陽落山,天色昏暗、該上床睡覺了。而夜半后的3個時辰,叫雞鳴、平旦和日出,是夜半后雞叫,天色將明,太陽升起的意思。
中國古代把一天分成了12時辰,名字就是取自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國際標準的24小時制中,兩小時相當于1個時辰,正好一半,因此也就被我們稱為小時了。
一夜五更天
在日入和日出之間有5個時辰,人們給它們另起了名字,叫五更,用于計算夜間。一更到五更分別對應黃昏、人定、夜半、雞鳴、平旦這5個時辰。由此我們便明白,半夜三更的意思了。嚴格來說,半夜是三更最中間的時刻,因此,叫三更半更加確切。
據說從漢代開始,便有了打更的習俗。官府指派更夫在夜晚巡視,根據夜間漏刻(水鐘)的指示每更報時,還兼有巡邏執勤的功能。于是,當人們聽到更夫打響梆子聲,便可以安然入夢了。
如今的三更半夜,是夜已經很深了,或者時間已經很晚了的意思。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詞卻源于兩個人,一個是“陳三更”——陳象輿,一個是“董半夜”——董儼。他倆都是宋太宗時的大名人。
《宋史·趙昌言傳》中記載:“四人者日夕會昌言第。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這里是說,宋太宗時期,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趙昌言等人志趣相投,形影不離,常常相聚在趙昌言的家里談至深夜,還不忍散去,當時人們就戲稱陳象輿為“陳三更”、董儼為“董半夜”。這就是三更半夜一詞的來歷。
古人把深夜稱為“三更”和“半夜”,還要從古人的計時習慣說起。古人對白天和黑夜的計時和稱呼都不相同,白天說成“鐘”,黑夜說成“更”或“鼓”,這一點,我們從現在古人留下的鐘樓和鼓樓上也能看得出來。在古代,城鎮都設有鐘樓鼓樓,晨起要撞鐘報時,所以白天的時間都稱為幾點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