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一個人如果死了,他的尸體會慢慢冰冷,沒有生命跡象,尸體會腐爛,發出惡臭。真的是這樣嗎?
在醫學上,還有一類非常特別的尸體——有心跳的尸體。這些尸體在醫療器械的幫助下,有心跳、有脈搏,不會腐爛,可以保存數年,甚至數十年。然而,根據大多數法律界定和絕大多數醫生的診斷,現在,它們確實只是尸體。它們會被解剖,器官一個個被取出,供那些等待器官移植的人使用,它們是現在器官移植最主要的尸體來源。那么,這怎么可能呢?
死亡標準一直在變化
顯然,如果要搞清楚原因,我們需要了解下死亡是如何定義的。但一直以來,確認一個人到底怎么樣才算死亡,并不容易。
在19世紀的法國,人們發明了30種確認人們死亡的方法,其中包括用鉗子夾乳頭,把水蛭放進肛門。在其他地方,最可靠的方法包括喊病人的名字,如果連喊三次都沒有反應,那么這個人就可以被宣布為死亡了。或者有的人會將鏡子放在鼻下看鏡子是否起霧,來判斷該患者是否還有呼吸。
雖然民間判定死亡的方法非常多,但醫療機構并不認可。1846年,為了找到一個更科學的評判標準,巴黎社會科學院舉行了一個比賽。一個年輕的醫生脫穎而出,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心臟停止了跳動,那么就可以確認這個人死亡了。這個醫生建議利用新發明的聽診器聽心跳,如果醫生持續兩分鐘都沒有聽到心跳,那么這個病人就可以下葬了。這個年輕人贏得了比賽,他的這一方法被廣泛推廣,成為了許多人判定一個人是否死亡的常識。
20世紀初,一位美國的電氣工程師一直在研究為什么人會被電擊死亡,使用正確的電壓是否也可以使他們起死回生。通過研究,他發明了除顫器。除顫器的發明,說明即使心臟停止了跳動,人還是可以活過來的。這一發明啟發了其他革命性的醫療器械的發明:呼吸機、喂食管、導管、透析機。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發現,在缺少一些身體功能的情況下,人可以活著。
那么,該如何識別死者?腦電圖的發明,解決了這一難題。最終,人們發現如果一個人腦電圖腦電圖平直,腦電波完全消失,這個人就可以被判定為死亡了。
然而,20世紀50年代開始,世界各地的醫生開始發現了他們的一些病人實際上已經沒有腦電波活動了,但其他身體器官仍在活動!在法國,人們稱這種神秘的現象為“超越昏迷的狀態”。
這些是全新的一類病患,與其他類型的失去意識狀態的病人比如植物人有明顯不同。例如,植物人的大腦雖然經歷了永久性的、無法逆的損傷,永遠無法再進行有意識的思考,但他們仍然有腦電波活動。
現代復雜的整套死亡標準
這類病患的行為顯得非常奇怪,但我們并不難猜測到背后的原因。從生物角度來說,沒有“死亡一刻”這一說法。當你說一個人死于幾點是不正確的,因為身體不同的組織會有不同的死亡時間。
由于大腦占用了人體內25%的氧氣,在缺氧后,大腦會首先死亡。但其他組織并不一定。比如,心臟含有起搏細胞,即使患者的大腦死亡,心臟也會繼續跳動,這樣就可以讓其他器官可以存活一段時間。
皮膚和腦干細胞在一個人大腦死后幾天內仍然存活。肌肉干細胞在死亡兩周半的尸體中能仍可發現。在人類停止呼吸后,即便是基因也能夠存活很久。所以當一個醫生宣布一個人死亡時,他的許多器官實際上還活著,如果醫院進行一部分醫療干預的話,這些器官可以存活更久。
關鍵問題是,這類人算死了,還是算活著?1968年,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制定了一套死亡評判標準:
不接受和無反應。按照標準,即使是最強烈的痛苦的刺激也不會引起人的聲音或其他的肢體反應。
沒有自主的肌肉運動和自主呼吸。醫生必須至少觀察一個小時,以確保他們不會發生自發性肌肉運動或自主呼吸。為了測試后者,醫生要進行呼吸暫停測試,關閉呼吸器三分鐘,看看死者是否能自己呼吸。
無反射。為了測試死者是否有自動反射,醫生會用燈光照射死者的眼睛,以確保瞳孔確實沒有反應。其他的測試方法包括肌肉會被測試。冰水會倒在耳朵里。
平直的電圖。醫生會使用腦電圖檢查,以確保病人沒有腦波活動。
在這一系列標準中,最核心的標準是大腦完全死亡。因為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認為大腦完全死亡,則人沒有意識和人格,當你沒有人格時,你也就死亡了。所以,這些學者認定即使一個人在器械的幫助下,身體器官正常活動,但大腦死亡了,他現在也只是尸體。
今天,這一標準成為全球的通用標準。
更奇怪的現象
而正是因為這一標準,使得醫生們可以創造這一奇怪的尸體——有心跳的尸體。
當一個人死前,簽下了器官移植手術協議書。那么,當他被確認為死亡后,醫院會想法設法讓他的尸體里的器官正常運轉。比如,尸體會連接上連接到醫用通風機,灌輸氧氣,維持心肺功能的正常運轉。這樣就能讓身體的器官不會死于缺氧。
其他的身體器官沒有這一能力,需要收到大腦分泌的激素信號,才能正常工作。這些激素一般由大腦的下丘腦分泌,起到調節人的血壓、食欲、晝夜節律、血糖水平、體液平衡和能量消耗的作用。然而,現在大腦死了,該怎么辦呢?醫院的重癥監護小組會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為人體提供適量的激素。醫護人員還會經常翻動尸體,這樣它們不會得褥瘡。
這一系列作法的目的只有一個,使得身體相信一切仍正常運轉,直到器官接收人和醫生做好準備。
現在,有心跳的尸體捐贈者提供的可用器官,數量是心跳全無的尸體捐贈者提供的兩倍之多,大約每具尸體能提供3.9個器官成功再次利用。而它們也是心臟移植器官的唯一可靠來源。
而由于這些尸體身體器官正常,另一件更詭異的事情發生了,這些尸體還能生孩子。當一個孕婦被宣布死亡后,為了挽救肚子中的胎兒生命,她的尸體會以上述方式保存,使得孕婦的尸體能支撐到胎兒的誕生,最后醫生們會采取剖腹產的方式從中取出胎兒。有些孕婦的尸體器官又會被捐贈。自1982到2010年間,大約有30個左右這樣的事例。
拿2013年一個轟動一時的案例來說,當時,美國德克薩斯州孕婦瑪麗絲·穆尼奧斯被發現昏迷在家中,此時她已經懷孕14周了。搶救了兩天后,還是不幸去世。穆尼奧斯是一個醫務人員,她在生前曾告訴丈夫,如果她出現腦死亡的情況,不希望用人工設備來維持生命。因此他丈夫在她死后提出拔掉呼吸機,但這一要求遭到了醫院的拒絕。因為根據德克薩斯州的法律規定,她的生前聲明,會在死后失去法律效用,她的尸體會被醫院妥善護理,直到嬰兒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