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2018年要做好8項重點工作,這其中有不少內容都與“三農”息息相關,為了便于讀者了解,先將有關內容摘要刊登如下:
一、脫貧: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
會議提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要保證現行標準下的脫貧質量,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加強考核監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丁一凡說:“不降低標準”是為了保證脫貧的質量,而“不吊高胃口”則是為了防止脫貧走向過度福利的另一個極端,防止把脫貧搞成“大鍋飯”和“養懶漢”。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是因為現在經過幾年的脫貧,尚未脫貧的地區差不多都是“硬骨頭”,貧困的原因錯綜復雜,需要拿出“繡花”功夫,向這些重點地區發力。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說:脫貧工作要按照中央現行標準辦事。現在脫貧工作的難點是深度貧困地區,主要在西部,這些地區基礎設施差,農民進入社會分工體系程度比較低,脫貧的條件不太好。對于這些地區,如果提高標準,就只能靠國民收入再分配來解決問題,等于要“養起來”。這既會造成財政壓力,也沒有可持續性。深度貧困地區,關鍵要改善條件,解決根本問題。這就要靠“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讓農民從低收入領域轉移到高收入領域,是我們長期以來解決中國幾億農民貧困問題的經驗。這個轉移就是讓農民進入社會分工體系,既需要城市化,也需要農民進行培訓,要有產業,實現空間上的轉移。要利用市場化的手段,脫真貧、真脫貧。否則,內生動力無從談起。根據以往經驗,相信我們可以按期完成中共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任務。
二、三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會議提出:要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清除阻礙要素下鄉的各種障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讓收儲價格更好反映市場供求,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精準脫貧”放到了2018年三大攻堅戰的第二位,并提出了脫貧工作未來發力的具體方向和更高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說:從整體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到的“鄉村振興”是全年任務的一個布局,對2018年“三農”工作定了主基調。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說: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標志,下一步,農民增收要更多地依靠農業、農村、農村產業,建立增收的長效機制。
三、生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會議提出: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要實施好“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引導國企、民企、外企、集體、個人、社會組織等各方面資金投入,培育一批專門從事生態保護修復的專業化企業。深入實施“水十條”,全面實施“土十條”。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研究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共識,也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之一。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首先就必須盡快建立健全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完善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就是要明確產權主體的權利與責任,使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這些自然資源、資產除了包括傳統的土地、礦藏、森林、草原等,也包括作為生態系統和聚居環境的環境資源,如空氣、水體、濕地等。自然資源產權不清晰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資源的掠奪性使用。因此,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就是通過明確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和處置權,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佳配置。有了清晰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還要研究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北京 龍林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