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經營中,企業老板要冒市場變化快、投資回報率低等各種各樣的風險。同樣的,員工在為這些小型或抵抗風險能力差的企業和老板服務時,也要面臨一定程度的風險。譬如,當這些企業的老板跑了、換了、虧了的時候,他們就會遭遇拖欠工資或工資無法得到支付等后果。此時,有些員工會自認倒霉。其實,在現實中有些情況并非都這樣慘。只要員工訴求合理,依照相應的法律和政策規定,還是可以追回屬于自己的損失的。以下三種情形,可為員工討薪提供借鑒。
老板跑了
可以向發包方索要欠薪
【案例】
一家建筑工程公司曾將其承建的一棟17層大樓的部分外墻裝修分包給一位公司副總的親戚朱某完成,而朱某并沒有相應資質。隨后,朱某以“老板”的身份招募邱某等17人具體施工。
2017年6月底,就在裝修工程即將完工之時,朱某因為涉嫌故意殺人而畏罪潛逃。
無奈之下,邱某等人要求建筑公司與其結算工資,但該公司一再拒絕。其理由是:他們只與朱某簽訂過分包協議,跟邱某等人沒有任何合同關系,且他們對朱某聘請員工也一無所知,故他們沒有向朱某聘請的員工支付欠薪的義務。
【點評】邱某等有權要求建筑公司支付欠薪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六條規定:“實際施工人以發包人為被告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轉包人或者違法分包人為本案當事人。”
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第四條也指出:“建筑施工、礦山企業等用人單位將工程(業務)或經營權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由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
本案的情形恰恰具備了上述規定所要求的條件:即建筑公司明知朱某沒有相應建筑資質;邱某等因為朱某畏罪潛逃,已經存在工資損失。因此,該公司應當承擔清償工資的責任。
老板換了
可以向原企業索要欠薪
【案例】
胡某投資、登記、開辦了一家獨資公司,古某等11人為該公司員工。由于經營不善等原因,該公司營業不久就慢慢陷入困局,并因此欠下古某等人10萬余元的工資。
2017年3月,胡某悄悄將公司轉讓給王某。古某等獲悉這一情況后,胡某已經攜款出走且去向不明。
面對古某等索要欠薪的請求,王某認為,其已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變更自己為投資人且獲得批準,這就意味著原公司已經消滅、新的公司已經產生。而欠薪發生在該公司轉讓之前,故古某等人無權向現在的公司索要欠薪。
【點評】古某等有權要求該公司支付欠薪
《個人獨資企業登記管理辦法》第十七條規定:“個人獨資企業因轉讓或者繼承致使投資人變化的,個人獨資企業可向原登記機關提交轉讓協議書或者法定繼承文件,申請變更登記。”
該規定顯示,盡管個人獨資企業屬于“獨資”經營,但其進行經營活動時必須以企業的名義而不是以投資者個人的名義,因此,此類企業的轉讓僅僅屬于企業投資人的改變,而不是原企業的消滅、新企業的產生。
由此可以看出,王某不能以該公司變更了投資人,就誤認為其受讓后的公司便不是原來的公司了。事實上,轉讓后的公司在當然地享有原公司的權利的同時,也應當承擔該公司原有的義務。故在本案中,該公司正確的做法是:先行清償欠薪,然后再依法向胡某進行追償。
老板虧了
可以向掛名老板索要欠薪
【案例】
張某在開辦超市時,基于自己是外地人,加之表哥楊某在當地小有名氣,可以或多或少地給自己帶來利益,遂在征得楊某同意后,以楊某的名義辦理了營業執照,自己則以幫助楊某為名出面經營管理超市。
黃某等7人是張某負責招聘的員工。可是,到了2017年9月,該超市因虧損被迫關門。
黃某等人索要欠薪時,楊某稱自己只是名義老板,該欠薪只能找實際老板張某索要。而張某表示,他對此無能為力。
黃某等起訴到法院后,法院判決由張某和楊某共同清償這些員工的工資。
【點評】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五十九條規定:“在訴訟中,個體工商戶以營業執照上登記的經營者為當事人。有字號的,以營業執照上登記的字號為當事人,但應同時注明該字號經營者的基本信息。營業執照上登記的經營者與實際經營者不一致的,以登記的經營者和實際經營者為共同訴訟人。”
鑒于楊某是“營業執照上登記的經營者”,而“實際經營者”系張某,所以,黃某等人有權要求張某和楊某共同擔責。
也就是說,黃某等人既有權要求楊某或張某中的一人承擔清償全部欠薪的責任,也有權要求他們共同承擔清償全部欠薪。至于張某和楊某之間的經濟糾紛怎么處理,則屬于他們內部的事,黃某等無須考慮。
(江西省興國縣法院 顏梅生 郵編:342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