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辰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1756)
城市意象就是人們運用自己直接或間接的空間活動經驗認識空間,而后將所記憶的信息反饋到大腦中,通過回憶對外部的空間環境進行歸納形成圖像,這些圖像是直接體驗和信息記憶的共同產物,可以通過這些信息進而影響其空間行為。凱文林奇將城市意象按照物質形態歸納為五種元素,分別是: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物,人們在校園開放空間中行走活動,是憑借校園意象點即構造物的特殊點來辨識周邊的環境和自己的位置與方向。
校園開放空間是指高校校園中向所有師生們開放的開敞性共享空間,也就是由校園中的建筑物及構筑物圍合而成的室外開敞空間。校園開放空間的意象脫離不了類似于城市意象的元素,高校校園開放空間的區域劃分(中心區、學術區、生活區等)、道路(主干道、步行道等)、邊界(校園入口、校園圍墻等)、標志(圖書館、教學樓、構筑物等)、節點(中心廣場等),這些元素往往是校園環境中的公共場所。
西南交通大學犀浦校區規劃總用地約180hm2。用地北面緊鄰外環線500m生態帶,東靠沙西線200m綠化帶和府河500m生態帶。沱江河流經校區西南角。犀浦校區強調完整有序的建筑外部空間,校園的教學區強調莊嚴、嚴謹的人文學術空間,延伸至體育運動區,成為校園的儀式性空間;另一方面設計占地面積9.23hm2的人工水域,從北部的綠島開始,經生態綠洲到中部的擴大水域,最終匯入沱江,水系有開有合,蜿蜒曲折,將教職工生活區,學生生活區、教學區、文體活動區貫穿起來,統領全園,成為各大區共享的生態景觀帶。
校園入口是外界與校園的過渡空間,也是學校的門戶空間,騎著分界、集散及交通的作用,并且有著更重要的標志性的作用。西南交大新校區的南大門按照老的唐山路礦學堂的大門作為原型放大建成,采用老唐院的大門原型加強了新老校區的文化聯系,繼承了老校園的歷史文脈,增強了新校區大門入口的標識性作用和場所感。而在位于城市主干道沙西線上的東大門(圖1),大氣而莊重,對學生們和校外人員具有很強的識別性和認同感,反映整所學校的形象,展現學校悠遠歷史和學術權威。

圖1
校園交通道路大多伴隨著道路節點和廣場起出現,雖然在大學校園中并非所有的道路都是步行空間,但是它卻是校園規劃中交通的主要職能。從“唐院大門”進來是一條筆直的道路,在一小段道路后,限定只能步行和非機動車行駛,縱貫新校區南北的道路即是交大的“交流活動軸”,以這條軸為中心,東西兩側分別設置教學樓。東校門到圖書館的人文學術軸,是學校的重要景觀軸,以雙向三車道、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為中軸,兩側以微地形和植物造景。隨著校園規模的增大,學生們可能要花上幾十分鐘的時間才能從宿舍到達目的地,先不說時間消耗較長,如果可以增加道路途中的趣味性,可以讓學生們在心理上忽略步行時間的長短。
校園中心區的開放空間往往是校園規劃中的重要節點,僅次于校園入口的形象間,一般于校園整體規劃中的主要中軸線位置,在空間形態上,校園中心區開放空間由廣場、公共綠地、水體等人工景觀元素組成。交大校園內部有圍繞犀湖布設的濱湖綠地以及東門與圖書館中軸線上的開敞廣場空間,是校內人群戶外交流活動的主要區域。
院落空間具有一定為圍合性,既然如此,這類空間必定與建筑物關系最為緊密,一般是建筑的前院、后院,或者是幾棟建筑物圍合而成的院落廣場空間。這類空間由于在位置上與建筑最接近,這類空間場所多半屬于半私密的空間,具有較強的歸屬感。犀浦校區中每棟教學樓都有這類空間,為學生和教師提供課后休息、活動場所。
校園盈動場地占據了開放空間中一定的規模,并且是活動頻率比較高的空間形式,是人們較容易記憶的一個校園意象點,運動場可以滿足校園內大學生的運動和集會。交大的運動空間較為豐富,有南北兩處運動場,集各種運動類型場地于一體,較為充分的滿足校內人群運動使用。
校園中最主要的景觀特征就是公共綠地,而且在校園規劃中,公共綠地是最受歡迎的開放空間。大學生們可以在這類空間中放松自己,不管是天然還是人工景觀,優質的綠化環境總能讓人們感覺到自己身處大自然、感受自然、回歸自然、忘卻壓力。犀浦校區現狀存有多數公共綠地,主要以濱河空間為主的教學區與生活區的過渡帶(圖2)。
校園的邊緣空間般是大學與周邊的分界處,多以自然地貌、圍護結構、樹林、綠化等元素組成。校園邊緣空間是校外人群對校園環境的形象評價標準之一,有很強的可識別性和環境的連續性。南門旁的小游園就是這樣的邊緣空間。

圖2
筆者將調查的主題分別涉及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園區的學生,共發放問卷55份,收回問卷53份,有效問卷49份。從問卷總結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們對校園整體空間的感知和把握不夠清晰,在校園開放空間認知中對環境的定位準確度較低。綜合來看,對校園的滿意度達47%,同時有41%的學生表示自己的校園環境一般,升值還有12%的學生認為校園空間較差;對校園環境的熟悉程度,絕大多數的學生對校園整體結構、道路系統熟悉掌握,但還是有12%的學生表示道路系統結構混亂。高達53%的學生能夠很容易的指出和找到目的地,44%的人要思考后指出,可見大部分學生對校園空間的基本感知和定位是比較比較清楚的。
學生在校園中的活動的時間并不多,只有在陽光明媚的周末或閑暇時間才會選擇在校園逗留學習或者交流,甚至還有38%的同學從不會在校園戶外學習。大部分人群每天在校園環境內從事自發性活動的時間不超過2h,而活動時間超過2h的人群基本都是男生;另外34%的學生表示他們平時與同學們在校園戶外空間交流頻率較少。校園開放空間最重要的一個屬性就是提供交流場所,而這些調研數據表明校園內交流事件發生率并不理想,說明交大犀浦校區雖然有很多校園開放空間,但實際形同虛設。
學生們普遍認為校園開放空間里應該有大量的綠化和自然環境。在被問及“校園內最喜歡的場所空間”時,占大部分比例的同學的選擇是“犀湖”、“浙園”、“銀杏大道”等有很多綠色植物和水體相關的地方,說明學生們對自然的向往,還有大部分同學喜歡運動場和商業街、服務區等功能性較強的場所活動。在被問及“若讓您營造一種校園開放氛圍,您會選擇哪些構成元素”時,69%的同學選擇了水面、草坪、林蔭,他們心目中的大學校園就像是公園那樣,具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可以提供輕松愉快學習的場所。
以上這些調查問卷中數據的統計分析,為校園認知和空間優化策略分析提供了基礎和理論依據。
校園節點可以定義為校園內可進入的戰略性焦點,可以是校園道路的交叉口,也可以是校園的廣場,也可以是校園的某個區域。場所的設計要考慮到滿足課外活動的基本功能,要注意動靜結合,盡量使場所具有文化性。設置小憩空間及設施,會讓行走變得有趣,親水空間、亭、廊、綠地等景觀節點合理點綴,廣場、藝術長廊等空間高潮的吸引足以使師生們駐足小坐或學習研究、娛樂生活。
“院落”空間包含圍繞在建筑周邊的其他空間,可能是一塊場地,從校園其他開放空間到建筑之間的一個過渡空間。理想的狀態下每一棟建筑都應該帶有前院和后院,這樣就能提供一個更加舒適的環境給廣大師生。“院落”空間不是單調的硬質鋪地和花壇,合理安排的草坪、植物和道路設計,以及足夠的視覺暗示使特定的建筑使用者能夠更好地識別這個空間,并感到舒適。長発或座椅應該盡可能地圍合這個空間邊緣,或者布置在更大的樹木周邊,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明確的指示。
校園精神傳達大學的氣質和教學理念,高校傳播的知識和文明也傳承大學的精神。能夠通過校園開放空間的設計來表達校園的這種精神,將會潛移默化的對高校的生活人群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校園環境的營造應注重學校歷史的傳承,體現人文元素。
設施是校園整體設計的微觀層面,要求滿足需求量的同時還要追求美觀設計,一個整潔而秩序的環境才能為整體化的校園畫上圓滿的句號。座椅、照明燈具、指示牌、報欄、停車棚等個體服務要素,都是校園規劃設計的對象和工作內容。既與環境統一協調,有獨具高潮的個性藝術水平。所以,在進行這些個體要素設計之前,就要分析要本身及其所處環境條件的關系,從整體統一協調和單體要素品質方面,進行整體的規劃設計。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西南交通大學犀浦校區進行空間認知分析,通過對校園使用者們對校園空間的主觀感受的分析,總結出西南交大犀浦校區校園空間的優缺點,結合城市意象的理論探討校園開放空間的認知和可讀性,對現有的校園開放空間設計提出優化策略和參考意見。開放空間的設計需要層次結構,而這也是為了適應校園不同交流活動發生的要求和可能性,只有完全人性化、適宜舒適的空間才能留住學生們的記憶,才會吸引人們向往,促進交流和學習。
[1][美]凱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象.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37.
[2][丹]揚·蓋爾,著,何人可,譯.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3]顧朝林,宋國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J].城市規劃,2001,25(3).
[4]歐克男.高校校園外部空間設計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