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合眾國際社13日報道,新的研究表明,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制品交易正通過社交媒體在暗地里進行。為了跟蹤此類非法活動,科學家們專門設計了一套算法。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自然保護學家米寧教授表示“缺乏有效監控社交媒體海量信息的工具正在制約執法機構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能力”。算法科技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商業領域,但算法科學“劍指”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尚屬首次。研究人員設計的新算法不僅能在社交媒體流量中識別諸如犀牛角、象牙等特定物品,還能識別與特定目標有關的其他信息,比如盜獵者與動物尸體拍照所在的地點,以及兜售非法產品的黑市等。算法科技真正實現了從動物制品走私源頭到終端的犯罪行為全識別。
法新社13日援引動物保護組織官員的話稱算法科技在東南亞等走私野生動物犯罪高發的地區發揮了重要作用,相關國家走私動物制品猖獗的態勢已經得到明顯遏制。▲
(王會聰)
環球時報2018-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