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樣一家初創公司,你覺得它能活多久?
員工上班朝九晚六,中午打一個小時太極拳,周末雙休,絕不加班。
老板更過分,每天只工作6小時,每天10點半到公司,中午花兩小時吃飯、健身,晚上6點雷打不動回家,周末絕不干活。
甚至公司章程還有一條:“當公司利益和家庭利益出現矛盾的時候,員工要優先選擇家庭。”每個月甚至給員工父母發工資,鼓勵員工享受生活。
對比其他拼死拼活加班、動不動就是“996”的公司,這家公司簡直就像在度假!但看似“吊兒郎當”,這家公司的業績是:只靠一款APP,5年獲得全球9億用戶!
這款APP,叫做WiFi萬能鑰匙,2011年開始研發,到了2016年8月,已經有了9億用戶,月活躍用戶5.2億,日下載量甚至超過了微信和QQ!
在這款APP后面,那位每天工作6小時的任性老板,就是陳大年。
沒聽說過陳大年,你一定聽說過他的哥哥陳天橋。26歲,陳大年就和哥哥陳天橋一起成為了中國首富,當時他迷戀速度和繁忙,半夜12點鐘開會是家常便飯,每天工作15小時,一年只休息30天。
但在一次生死之劫后,他卻搖身一變,成為了“史上最懶CEO”,這里面到底發生了什么?
中專畢業,26歲成為中國首富
1978年,陳大年成長于普通的工薪家庭,兄弟三人,他排行最小。父母很開明,家境雖不富裕,也要盡力滿足三兄弟的好奇心。
1995年,剛從復旦畢業的二哥陳天橋極力說服父母買電腦,后來陳家父母大概花了6、7千元的天價,買了一部組裝的586,“父母應該攢了很久”。
586電腦
當時只有17歲的陳大年一下子迷上了電腦,中國在北京和上海開始互聯網試點,陳大年帶著全家的戶口本跑到上海蘇州河旁邊的通管局,在填寫無數張表格之后,終于拿到上網資格。上網速度每秒只有2到3K,并且上網資費很貴。那時候,每天上網兩個小時,可能就會花掉他父母一個月的工資。因此陳大年經常半夜偷偷上網。
接入互聯網的陳大年,滿足了第一階段的好奇心后,他開始學習編程。陳大年找來一本編程書,一邊學一邊寫,很快就成為了編程高手。
光顧著編程,學業自然不好,二哥陳天橋是堂堂復旦畢業生,而陳大年只讀了個中專,但他的日子也過得很滋潤:在家幫人寫代碼開發網站,幾天就能賺幾千元;順便在《電腦報》上投投稿,千字的專欄就是200元。
1998年,陳大年還做出了中國第一款上網計費軟件ENCounter,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款共享類軟件,還被《電腦報》評為“年度十大共享軟件”。
但瀟灑的日子沒過多久,1999年,年僅21歲的陳大年和二哥陳天橋一起創辦了盛大網絡,開始創業。
陳大年和陳天橋
有意思的是,創業初期,有一次陳大年和陳天橋散步,陳天橋突然停下來,問:“你覺得我們賺多少錢算成功?”
陳大年一點沒反應過來,隨口回答:“200萬人民幣吧。”看著陳天橋一聲不吭,臉上也沒啥表情,陳大年有點慌了:“我是不是說太多了?”
事實證明,陳大年不僅沒說多,還說少了,說少了很多很多——5年后,他和哥哥陳天橋一起成為了中國首富,資產是90億人民幣,這時候,他才26歲。
年輕時的陳大年
當時中國游戲市場急速爆發,陳氏兄弟實現了財務自由,盛大網絡也一路高歌猛進,把騰訊、新浪等公司遠遠甩在后面。
當時外界還一直傳言,盛大究竟是買騰訊還是買新浪?最終2005年盛大斥資近20億買下新浪19.5%的股份,一度成為新浪最大股東。
可以說,那時的陳大年可謂少年得志、風光無限,但他不知道的是,一場危機正向他慢慢襲來。
風光無限卻差點命喪街頭
剛開始創業,陳大年的觀念和大家沒啥不同,推崇“勤勞致富”、“領導必須身先士卒”,每天工作15個小時,一年只休息30來天,遇見員工就問:“產品做出來了嗎?加加班不就搞定了嗎?”
2005年他轉戰盛大創新院當院長,拼命三郎的本色不改,每天工作到1、2點,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晚上12點開始開會。”
但從2006年開始,陳大年去醫院的次數慢慢變多,一次加班出來,他突然毫無征兆地倒在地上。
當時已是晚上十點多,他躺在浦東一座立交橋下面,雖然意識清醒,但怎么也站不起來,他掙扎著掏出手機叫來救護車,然后仰面朝天,看著悠悠的路燈和周圍安靜的世界,感覺自己幾分鐘就會死掉,“想到明天早上一切還是如此,賣油條的賣油條,賣大餅的賣大餅,唯一的區別在于我已經不在這個世界。”
經歷了這一次,陳大年心里開始懷疑:這個事情不科學啊!因為我從小看的電視劇都是這樣講的,一個人創業成功了,每天喝個小酒、開開車、下下棋。為什么到我頭上,就需要每天這么拼命,最后都把自己拼到醫院里去呢?
于是,陳大年開始反思,創業需要拼命才能成功這件事情,到底對不對?
恰好這時候,陳大年的父親來看他,問了他五個問題:
問題一:你覺得你們兩兄弟聰明嗎?
陳大年:我覺得我們還行。
問題二:你們是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陳大年:這個完全不可能。
問題三:你們努力嗎?
陳大年:比較努力,一年只休息 30 多天。
問題四:你們是最努力的人嗎?
陳大年:肯定不是。今天碰到一個投行的人,他說曾經有一年只休息過 7 天。
第五個問題,也是最后一個問題,他父親問:“你們不是最聰明也不是最努力,那么憑什么讓你們賺那么多錢?”
陳大年一下子不吭聲了,于是他父親替他總結:你們要記住,你們肯定是聰明而且努力的,但是比這些更重要的是,你們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成績。
這下子,陳大年一下子醒悟過來,原來他以前一直崇尚的工作方法,通通都是錯的!
創立盛大,他覺得努力才是成功的關鍵,每天拼死拼活地工作,結果盛大做起來了,好像創業要拼命的邏輯是對的,所以他也只能繼續拼命干活。
但當陳大年仔細回顧盛大的發展史,發現盛大能夠如此輝煌,關鍵有三點:
1
第一件事是做的第一款游戲,叫《熱血傳奇》。這款游戲是盛大代理的,運營成功就能達到陳大年的第一個目標,即「我們公司活著,我們公司賺錢了,我們有了很多用戶」。
2
第二件事是成功自主研發并推出了《傳奇世界》這款游戲。《傳奇世界》成功推出,使得盛大再也不用被之前代理游戲的公司要挾了。原來他們說「我不跟你玩了」,陳大年就沒辦法,只能跑去和他們商量,并且答應很多不應該答應的條件。但是當盛大自己開發游戲后,他們就有底氣了,因為自主技術握在手里總是硬氣的,如果代理公司撤了,他們仍然能夠正常運行。
3
第三件事是起點中文網成功了。起點的成功意味著我們不僅能在游戲領域做成功,而且還可以開辟其他既能賺錢、又有用戶量、又能夠對行業產生巨大影響的全新方向和領域。因此,假如有一天所有人都不玩游戲了,盛大這家企業也是健康的。
而其他許多事情,當時看起來重要,比如說盛大上市時和Google被評為同一年全球表現最佳科技股,但今天回頭看這件事意義并不大。因為你被評為最佳全球科技股對企業沒有太多幫助,它最大的作用是讓他們很「high」。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的話就會發現,陳大年發現他們所做的所有事情中,最有價值的事非常少。如果你不追求短期利益的話,也許就可以把70%~80%的工作全部拋掉。拋棄掉,公司就能夠非常從容。陳大年認為,一種從容的管理公司的思路和想法,能夠推動公司更從容地獲得成功,也能夠讓我們的生活過得從容一些。
所以,創業最重要的是兩個字——「節奏」,即你要在合適的時候做合適的事情。你選擇的時間的正確性,才決定了你能否贏。
有時候一件事情你想的是對的,但如果推出得過早,也得不到好結果;有時候你推出的早,但是你沒有準備好,最后勝利的不是你;有時候你可能看到的時候很晚,但是你準備充分,最后依然贏了,這就是節奏。曾經,有一個韓國人寫了一本書叫《藍海》,他一直在強調,如果找到差異化你就能贏,但實際上這不是絕對的。因為你選擇的時間的正確性,才決定了你能否贏。
互聯網行業是一個奇怪的行業,本來應該鮮衣怒馬,但現實卻總是血淋淋的。很多人說,互聯網行業是一個光速發展的行業,日新月異,人的生活節奏都變快了。最后的結果就是,所有人都在拼命地跑。
他覺得,過去互聯網創業者拼命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因為過去這行業什么東西都是新的,所以要趕快跑,只有這樣才能贏;但今天這個時代,互聯網已經逐漸發展得相對成熟。用一個說法就是「都是套路」,當互聯網各種模式慢慢成熟的時候,就應該開始拋棄這種靠拼命取得勝利的方式。
我們每年都能聽到有人過勞死,其中很大比例的人群都是企業創始人或高管。其實這背后往往是創始人搶走了本應屬于員工的活兒,不但累了自己,也拖累了員工。
陳大年還算了一筆賬:一般創業公司有50人就很厲害了,一人一天工作8小時算一個人天,50個人拼到24小時不睡覺,一天的工作能力也就150個人天,一般的大公司都有1、2萬人,你150怎么和別人1萬比?所以再怎么玩命也沒用。
于是,陳大年總結:
“核心在于不要把精力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決定一個公司制勝的是正確的決定,而不是最拼命的那部分。”
每天工作6小時,5年做到9億用戶
陳大年最痛苦的時候是2007年左右,迅速完成人生物質財富的積累之后,他有點找不到方向感了。這種“完成”不是簡單的財務自由,而是在2004年,陳天橋及家族成員(包括其妻子和陳大年)以約合90億人民幣的身家,成為中國首富。當時,陳大年只有26歲。
無法想象一個26歲的年輕人如何hold住“首富”這個稱號,陳大年也沒有做到,“至少那段時間感覺人生很無趣”。他沒什么“燒錢”的愛好,攝影算是為數不多的之一。想要的鏡頭和相機都買了,他便進入只賺錢不花錢的境地,卻并非他所好。這種擰巴的狀態把陳大年逼到了死角,他想不通。回想當時的自己,他說,“人生經歷還是太少,如果是40歲遇到就不會像當初那樣,但當時就會想不通。”
總得找個花錢的事情做,盛大創新院是兄弟倆開出的藥方。兄弟倆不想看到一些項目因為資金問題而半途而廢。創新院成立不久,便已名聲在外,WiFi萬能鑰匙聯合創始人張發有在加入盛大之前,已經工作近十年,“盛大創新院在整個行業都是旗艦性的”,加入了都是“大牛”的團隊,讓張發有興奮了好一陣子。
陳大年自認受惠于信息的普及。他中專畢業,并非學霸,“但我從來都不是上樹掏鳥的人,而是走到哪里都找書看。”他認為正是基于此,自己沒有被拋棄。還在上高中的時候,他就開始給《電腦報》投稿,每個月能掙一兩千塊錢的稿費,跟同學一對比,顯得格外富裕。
做WiFi萬能鑰匙的初心是因為陳大年看到信息鴻溝的差距越來越大,但并非坦途。2011年,他在盛大創新院提出這個項目,組織第一撥人開始做,沒多久,團隊覺著產品有些low,人都散去。他又找了一撥人,第二撥人感覺希望渺茫,又走了。
陳大年明白大家不看好的原因。工作時間,盛大會給他們提供免費Wi-Fi,其余時候他們也能承擔上網資費。但自己的成長經歷卻告訴他,中國還有大量用戶因為資費的壓力無法隨時接入互聯網,而他想做的就是搭起這個橋梁。
而此次創業,陳大年像換了一個人那樣,不再催著員工熬夜加班,而是放慢節奏:員工朝九晚六、不加班不熬夜,周末雙休,他自己每天也只工作6小時。但表面的慢,并不代表懶散、不干活,而是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
陳大年總愛用自己喜歡的太極拳來做比喻:
“太極拳有一個特點,剛柔并濟,快的時候非常快,慢的時候非常慢。慢是在調節身體狀況,達到最佳的狀態,找到最佳的機會之后才以快來沖破。”
他的秘訣,大概就是幾點:
1、貼近用戶,才是有價值的項目
WiFi萬能鑰匙本來是盛大創新院的一個項目,產品沒多少爆點,就是一款基于分享經濟模式而推出的免費上網工具,因此不被人看好,前后做了一年多,已有兩撥研發人員先后離開。
但陳大年非常看好這個項目,他小時候上網,資費貴到嚇人,每天上網2小時,一個月的工資就沒了。
所以,曾經的生活經歷告訴他,中國還有很多人因為流量費用而上不起網,如果有一款產品可以拉平“數字鴻溝”,讓更多人免費使用網絡,一定會火起來。
然而,他的想法沒多少人能理解,畢竟周圍那些大神程序員,上班下班有WiFi,通勤那一兩個小時,也不在乎幾十塊錢的流量費。
到了最后,實在沒人愿意做這個項目了,陳大年干脆自己上陣擔任產品經理,拉來同事張發有、李磊還有一個程序員,4個人就開始做這個項目了。
然后,這件事就成了。
2、正確的方向比勤奮更重要
陳大年一直相信:老板的主要工作是要做好裁決,而且老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給每個員工正確的評價,并且給他應得的、正確的收益,只要做好這一點就OK了。
你看,馬化騰多久沒做業務了?馬云多久沒做業務了?你看過丁磊做什么業務?所以老板應該努力的學習不做業務。陳大年現在只做兩件事情,第一是設立制度,讓每個人可以被公正地對待。第二是防止對公司造成不可逆的摧毀性的傷害。
陳大年和員工在打太極拳
3、關注員工的成長
相比起賺錢,陳大年更看重員工心智的發展,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被訓練,沒有人天生看得長遠。
在他看來,產品做得再急、再多也沒有什么意義,自己在進步、在成長,20年后這個公司還在,這才有意義。
所以,他會要求公司10人一組讀一本書,最后寫成PPT向所有員工演講這本書說了什么——鍛煉員工濃縮信息、分析思考的能力。
他要求公司所有人都要學寫代碼,連掃地阿姨和保安都不例外——在他看來,編程是一種思考方式,這是所有人都要掌握的技能。
4、敢于放權
陳大年總愛以一種旁觀者的身份看待公司高管的成長,并且高度放權,每周開例會,陳大年參與討論、聽取匯報,但不參與決策,并且極少動用否決權。
他還模仿華為搞了個輪值總裁制度,三位聯合創始人經過演講、答辯、答記者問和投票等流程,推選出一位輪值總裁。曾經做過兩次輪值總裁的張發有坦言:“坐到這個位置之后,思考的立場就會改變,會逐漸淡化個人,更有全局觀。”
老實說,陳大年做的這些,顛覆了不少人對于公司管理的看法,有投資人直言不諱:“你是我見過最懶的一個人,別人家公司的老總每天只睡6小時,其他時間都在干活,而你每天只干6小時,而其他時間都在休息。”
陳大年這樣回答:“當你看到一個企業的老板不上班,但公司卻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時候,其實你不應該焦慮,而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就是成熟的企業。”
陳大年的看法是對的。從2011年到2016年,短短5年WiFi萬能鑰匙就有了9億注冊用戶,每月活躍用戶5.2億,2016年8月還超越QQ和微信,成為中國日下載量最大的軟件。
剛開始時,團隊還有個“羊肉串文化”,產品每發展100萬新用戶,就去吃一次羊肉串,后來發現實在不行,這樣一周就要吃一次,只好改成增加1000萬新用戶吃一次。
因為業績出色,2015年初,陳大年還給公司的40名員工,每人送了一輛特斯拉!當陳大年剛開始宣布這個消息的時候,開始15秒沒人說話,連點掌聲都沒有,后來大家反應過來后說「是真的嗎?」直到有人拿到了自己車鑰匙后,這種質疑聲才消失了。
正是獎勵就是讓員工明白,公司不會虧待任何一個努力的人,只有這樣員工才會加倍熱愛這個公司。與此同時,不論高低貴賤,「罰得毫不手軟」也是重要的一環,只有這樣才能消滅辦公室政治的土壤。
陳大年送給員工的特斯拉
現在,WiFi萬能鑰匙已經從40人做到300多人,但對于一個用戶9億、月活5.2億的APP來說,其實并不算多。但陳大年并不著急把公司做大,他自有自己的節奏,依然覺得自己的公司還是一個小公司,做得對比做得快更重要。
事實上,他看似懶散,實際是“懶于戰術,勤于戰略”,與不少人總愛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形成鮮明對比。
或許他的這一句話,能給大家帶來更深的思考:
“我們只希望每一次做對,我們只希望一直走在做對的路上,也許我走得不是很快,但是慢慢的會到達重點。而你如果快,走在錯誤的路上,你會死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