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政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053)
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高職院校教育也應隨之改革。對于目前的文化教育缺失,應在學生思政教育中增加傳統文化教學,保證二者的融合緊密,培養學生更加正確的價值觀,在適合方面,也應加強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增加文化培養氛圍,保證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弱化職業技能對于學生的影響,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于教育的影響十分深遠。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職業能力的培養都具有重要作用,以培養高尚道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中國五千年文化,在歷史文明場合中出現了大量的文學創作,詩歌經典《詩經》是目前流傳下來的最重要的詩歌著作之一,讀詩經可以感受當時人們淳樸的民風,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此外,以儒家思想為主的多種思想經歷了幾千年依然能夠主導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并且傳統文化對于學生的意志品質具有塑造作用。《周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提醒人們要不畏艱險,不斷努力。目前的高職學生學習目標缺失,對于未來更是缺乏正確的規劃,急需補充傳統文化,總之,在思政教育中融合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成為目前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
思政教育觀念,指引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方向。在現實生活中,部分高職院校存在思政教育觀念陳舊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部分學校領導沒有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和思政教育之間的聯系,只能將兩者進行淺層次的融合,無法發揮出傳統文化的真正作用。有些校領導雖然了解傳統文化重要性,但是沒有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無法為教師提供參考。第二,思政教師受學校影響,對傳統文化融入不重視,沒有主動將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之中,難以讓學生領悟傳統文化。一些教師為了應付學校檢查而融入傳統文化,使得兩者融合流于表面,無法凸顯傳統文化價值。
第一,教師忽視學生主體地位,沒有給予學生發言機會,致使課堂氛圍過于壓抑,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不注重課堂互動,要求學生認真聽課即可,忽視學生感受,致使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無法讓學生產生深刻知識印象。教師沒有意識到網絡平臺的作用,將學生思想限制書本之中,致使教學質量始終無法提升。第二,教師忽視實踐活動重要性,過于重視理論教學,無法讓學生深入了解知識。一些教師雖然開展了實踐活動,但活動內容和思政教育毫無關聯,無法體現傳統文化,發揮不出實踐活動應用的作用。
現階段是傳統精神文明與現代物質文明進行交融的時代,兩者既有沖突又能夠進行結合,對于高職學生的思政教育就要融入傳統文化,其中的倫理道德教育正是當代教育中所需要的,現階段的高職學生過于崇拜西方文化,推崇享樂主義,對于自身的道德素養毫不重視,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倫理道德教育,培養高職學生的道德素養,教育其明白對人、對事應有的態度,使其明白傳統文化中的五倫關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其能夠健康地成長。
在高職院校教學中,應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改變以往的課堂結構設置,增加人文教育,尤其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列入高職教育中,并且通過教師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積極開展學生調查,針對學生感興趣進行課程設置,進而滿足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需求,又能夠保證教育教學的順利進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在教材編寫方面,要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行為規范以及價值觀引入教育中,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使二者進行完美結合,才能推進教育的進行。另外,還應將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結合,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作為最重要的教學場所,課堂中應積極挖掘教材的傳統文化元素,將基礎課程教育與傳統文化的滲透有機結合。這樣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下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
在我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是必要的。二者的結合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來改變學生的觀念,積極開展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教育,將校園文化作為載體,積極開展具有文化氣息的校園文化活動,及時在教學設施、人文景觀中增加文化教育,同時積極利用端午等重要的文化紀念日,使學生真正了解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并將其應用于未來的工作者和生活中。
高職院校思政課中傳統文化的融入,第一步應當有效發揮現有思政課程教學平臺作用,引領學生通過對思政課程內容的學習,提高對傳統文化的有效認識。例如,教師在教授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理論》后,可依托課堂教學內容,推行紅色經典誦讀的實踐活動;在教授完有關中華民族文化的章節后,可依托課堂教學內容,可引導學生設計講解各種民族風俗人情的課件的實踐活動,該部分實踐活動經由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促進收獲良好的教學成效。另外,高職院校還可結合相關課程相關內容組織傳統文化講座、讀書報告會等活動,又或者組織學生觀看弘揚民族精神的影響資料、參觀歷史革命紀念館等,以促進對傳統文化的宣傳,使學生不僅學習到了思想政治理論,還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度。
現代教學觀念強調,教學中應當以學生為主,教學目標由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取代傳統依據教材內容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學方式由師生雙向互動教學取代傳統教師單項灌輸式教學。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中傳統文化的融入,同樣應當秉承現代教育觀念,選擇科學針對的教學方法,以調動起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要強化對新媒體技術的有效應用,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熱情。新媒體具備傳播迅速、成本經濟、信息量大、互動性強等優勢,這一系列優勢特征,可為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提供極大的便利。因而,在高職院校思政課中融入傳統文化,要有效借助新媒體所創造的各項適用教學手段及教學平臺。就好比,教師可采取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向學生展示相關文化事項或歷史文物,依托高清大圖、視頻效果、3D效果等,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知,改善課堂教學成效;還可借助新媒體具備的便捷檢索功能、海量的資源儲備及頗具生動性的呈現方式,引領學生主動對文化典籍展開學習,提高對中國豐厚歷史文化的有效認識,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主觀能動性,增強民族歸屬感、自豪感。
高職院校思政課中傳統文化的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管理人員及教師可秉承當前思政教育課程體系,經由組織一系列教學實踐、社會實踐活動,以提高教學實效性。其中,地方文化資源對教學實踐有著極高的價值。中國有著十分深厚的歷史文化,不同地區均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優勢及文化特征。這些地方文化學生們觸手可及,它可能就是發生在校園里的人和事,學生往往對其有著極強的了解、認知欲望,在學習期間對它們極具親切感,極易使學生產生共鳴,調動起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地方文化不失為可供高職院校利用的生動形象的教育資源。高職院校可經由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古跡,調查人文風俗,查閱相關資料,制作相關影像短片等形式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合理增設極具傳統文化風格的校園人文景觀,好比運用傳統美術風格對校園、教學進行裝飾設計,設立名人偉人塑像等,為高職院校思政課中傳統文化的融入,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
綜上所述,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能夠豐富思政教學內容,還能夠提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要加強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教育,使高職學生在學校生活期間能夠形成優秀的道德品格和良好的個人素養,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用高科技手段向學生展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改變學生對思政課的認知,以此來提升我國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水平,為我國培養素質型人才作出杰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