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慧平
(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江西 上饒 334000)
大數據背景之下全球化不斷深化發展,不同的意識形態開始碰撞交融,社會思想轉變的背景之下也讓社會矛盾沖突不可避免地影響著當前的學生群體。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面臨了更多挑戰。在人才觀念的影響之下,高職院校的學生還會面對更大的社會壓力,教育對策研究工作勢在必行。
大數據憑借著其巨大的影響力,讓互聯網時代下的信息滲透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源讓高職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開辟了新的渠道,豐富了工作的社會視野。在這一平臺之上,每個學生、教師都能獲取自身需要的信息,大數據時代下的高參與度特征也讓高等職業教育工作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
思想教育工作面臨著社會信息不確定性的影響,學生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面臨著潛在威脅。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注重事物的感知能力與理性思考能力,在忽視德育教育的前提下,必然會造成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技能、輕教育的狀態[1]。
高職院校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學校內部的管理機制與管理體系,但是在辦學條件上海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把高等教育體系看做是開放式生態系統,那么很多院校在管理模式上并不能體現出時效性的特征。大數據環境下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與時俱進。在經歷多年的發展之后,制約教育工作正常開展的因素已經不再是經濟問題,而是社會群體產生的思想矛盾,給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也遠遠高于一般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師和學生配合展開的交流工作,二者缺一不可,大數據下的網絡環境也給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局面,具體來看,學生的價值觀主流發生了轉變。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實踐能力的培養上更加注重,且學生畢業后不可避免地直接面臨工作壓力。此時,在實踐過程中,校外環境與思想意識的差異很可能改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思想認識,在面對社會問題時,網絡大數據信息也讓學生更多地考慮利益問題,以獲利來作為是非的判斷原則,這顯然脫離了思政教育的最初目標。
我們從《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可以清楚地認識到18-29歲的網民占據了絕大多數,而高等學校在校生的比例同樣較高。發展至今,大數據時代下人們獲取信息的頻率和深度不斷擴展,信息良莠不齊的特征也讓當前的學生無法有效地評價社會信息的真實性。再加上部分學生難以對自身正確認識,導致失衡的社會人才評價體系影響到了學生的正常教育,他們會更傾向于在網絡的虛擬環境下尋求精神層面的慰藉[2]。
新時期社會面臨數據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但也代表了而教育工作的發展方向。所以,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臨新的大數據環境,符合學生身心特點與發展需求,才能與時代發展密切聯系,滿足學生的本身需求,發揮教育的社會服務作用。從當前的思政教育工作來看,更多還停留在理論層面,學校需要轉變這一發展模式,通過校企合作等實踐工作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的就業能力。學生在實踐性教育的環節中可以耳濡目染地了解企業這一微型社會,并從中了解社會生存方式、社會思維模式等,并接受愛國主義、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其效果遠遠高于在教師內面對傳統課程學習與機械式教育。總而言之,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觀念上進行創新,利用自身優勢來最大化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化趨勢,全面協調地改善教育思想意識[3]。
大數據網絡環境下思政教育的重點不在于網絡本身,而在于如何使用網絡,網絡的使用者是誰。換言之,高職院校不可過分干涉學生去使用網絡。雖然這一虛擬空間會給予他們廣闊的自由度,但網絡環境同樣需要遵守規則,網絡規則也必然受到現實制度的影響。高職院校在思政教育的環節應該讓學生了解規則與制度的約束作用,并了解網絡道德意識的重要性,提升個人的價值素養與辨別能力。當回到現實環境下,教育工作者們也需要將現有的優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延伸,凈化網絡環境,推動校園思政教育內涵建設工作。
當今時代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仍然能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但在教育途徑方面可以進行合理更改。例如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自媒體渠道來開展教育工作可以與對原有的思政教育體系進行補充和完善,拓寬社會評價和教育的途徑。知識經濟時代之下,思政教育體系也應該在合理把控教育手段的基礎上展開,并盡量避免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針對社會的一些不良評價,我們應該加大教育力度,力爭獲取社會認可,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人才教育工作落實到位。
大數據給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沖擊,新的信息傳播技術的普及也給新時期的教育工作帶來了困難。相比于技術發展所面臨的硬性環境變化,意識形態對于學生思想滲透的作用是不斷形成的。我國從1995年開始接入互聯網,發展至今,社會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并未發生轉變。所以,高職院校需要正確面臨互聯網的影響,將其變為教育工作中的“可用工具”,才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