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保
(青海省果洛州久治縣哇賽鄉藏文寄宿制,青海 果洛藏族自治州 624700)
教育是保障一個民族發展,提高全面文化素養的關鍵,在古代,我國有孔子這樣遠近聞名的教育大家,為我國現代教育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據,在近代,我國也出現了蔡元培、王國維、陶行知等教育家通過自己不斷研究和實踐,推動我國教育領域的蓬勃發展。讓學生從小接受中國傳優秀文化的熏陶,同時接受現代化的教育,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素養的發展,對學生的成長有重要的作用。
我國特色民族文化可以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需要國家做好相關的保護措施,使得中國特色民族物質文化能夠傳承和發展。而精神文化需要通過教育得以傳承和弘揚。特色民族文化體現的是民族的內涵和底蘊,對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外來文化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造成了中國特色民族文化的流失。因此,我國特色民族文化的傳承應從小抓起,在教育中滲透特色民族文化,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能得到長久性的發展。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根基,也是一個民族能夠凝聚的核心力量。想要了解一個民族,必須先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想要發展一個民族,先要傳承和發展這個民族的文化。因此,在教育中傳承和發展中國特色民族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能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還能使之不斷發展、壯大。
有些學校由于資金不足,教學設備短缺,導致教學條件十分的艱苦,學校無法聘請經驗豐富、能力水平高超的教師任教,特色民族文化教學活動在學校教育中無法順利開展。學校中的教師缺乏民族文化教學的基本素養,有些也僅僅是有民族文化的特長,日常工作中繁重的教學任務使他們無法深入的研究特色民族文化。而且教師開展特色民族文化教學是沒有任何報酬的,全憑自身對民族和學生的責任感,使得有奉獻精神和民族責任感的教師進行這一系列的工作。因此,在教育中傳承和發展特色文化教育必須去的相關部分的支持,購置充足的教學設備,為特色民族文化教育提供基本的條件。還要聘請有專門教學經驗的教師從事特色民族文化教育的工作,對學校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整體素養,加強教師對特色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特色民族文化研究和探討活動,以此來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增強教師的民族文化素養,加強教師的民族文化教學能力。
民族文化教學課程是傳承和發展特色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學校應積極開發校本課程,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詳盡的教學方案,促進民族文化課程的順利開展。首先學校和教師應對特色傳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對民族文化中的來源、歷史、生產、藝術、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有一定的認識。另外,學校在開發課程是要注意教學的全面性,增強教師開發課程的意識,例如在美術課中加深學生對民族服飾、民族工藝品以及一些民族圖案和手藝的了解,傳授學生相關的技能;在體育課上教授學生一些傳統的體育運用和舞蹈,增加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音樂課上增加一些民歌、民樂、傳統樂器的教學,在語文、歷史、政治的教學中,結合實際教學內容滲透一些民族習俗、歷史等,在數學、物理、化學等教學中,滲透民族生存的智慧。總之,只要是對學生的發展有所幫助,對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有利的知識,教師都要積極地利用,充分挖掘教學資源,促進中國特色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可以開展班會、競賽、表演等多種形式的以特色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活動,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全面了解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國多元化的特色民族文化正是博大精深的體現,目前很多少數民族逐漸的漢化,人民對特色民族文化的了解也逐漸的減少,開展這一類的主題活動,能夠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而且,大多數的民族文化都帶有一神秘感,能夠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探索的欲望,使學生在活動中了解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和內涵,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促進特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綜上所述,通過學校教育傳承和發展中國特色民族文化,能夠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對民族的進步也有重要的作用。學校應提高自身的辦學條件,加強教師文化素養的培訓,積極挖掘民族文化教學資源,開展豐富的教學課程,組織開展多樣化的主題活動,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使得特色民族文化通過教育的形式得到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