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萍
(山東交通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206)
高職語文課程的屬性一直處于在文學性和工具性兩者間徘徊的狀態。職業教育具有市場導向性,所以,高職語文即便也是素質教育課程,但在操作上仍舊有很多問題存在。比如,為了趨附市場導向,學校首要的想法是將學生培育為對社會有直接作用的人,以便學生更好地適應職業選擇。所以,學校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很容易因為高職語文不太高的“地位”而淡化了它的重要性。職業教育通常能夠培育出專業技能相對較強的學生,但是會在必須具備的人文素養方面有所缺失,這樣就非常容易阻礙學生全面素質能力的提升。
教學觀念方面。在高校傳統教學觀念中,通常將專業課放在重要的位置,以專業課為主,以語文之類的課程為輔。這在高職院校體現得尤為明顯,對專業課程的重視度往往大于語文這樣的學科,除語文專業外。學校領導也往往因看重政績而忽視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使這門學科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導致老師在上課時沒有高昂的興致,學生沒有積極的學習態度,也就阻礙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在當前的高職教育中,考核人文課程的主要途徑仍舊是通過筆試來進行。在過去固有的筆試測驗中,除了對古詩詞的賞析,就是閱讀理解和知識填空等考核內容,并未觸及學生口語能力方面,然而口語能力于學生以后的人生道路與生活而言非常重要。此外,許多高校為了維系生源等方面 題,學校并沒有采取嚴格的考試制度,即便有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沒有做任何努力,但在期末測驗中,老師仍舊會給他們及格分數。這嚴重地影響并損害了學校的整個教學風氣,使測驗最初的意義不復存在,嚴重阻礙了人文教育的發展和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高職教學需要利用語文教學里的人文信息,對學生進行影響和指引,使學生能夠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詩詞文化當中,縱情地享受詩詞歌賦中的音韻、文字和節奏帶給他們的美感,深入地感知經天緯地的文學思想精髓,從而提升人文素質。要想高職語文教學發展越來越好,就必須明確樹立這個目標。
首先,為了高職語文教學能持續地發展,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是首要任務。這需要我們發自內心地意識到高職語文對學生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對于未來人生道路中的婚姻、職業、價值等觀念有著深刻的影響力,而且這份影響力是持續而長久的。同時,需要平衡專業課與人文學科兩者間的關系。人文學科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同時可以讓我們對生命的含義有更深的理解。老師在其教學中,需要對語文學科的教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將哲學、藝術、文學、史學以及美學等方面進行結合并整理,側重對人文精神的傳播及弘揚,同時,融入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加強審美價值等內容,利用這些信息知識,引導學生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其次,高職語文教學與中學語文教學相比,在教學模式創新中具有較為良好的條件,因為高職教育不需要承受升學的負擔。所以,高職語文需要全方位地改革教學的思維,提升人文學科在高職中的地位,提高語文在所有學科中的占有率。同時結合學校的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的應用,使這兩者間產生相互推動的作用。在教學內容和形式上都要進行創新,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以學生的自由發展為主,是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當然,想要在測驗中表現出其教育理念,需要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給予認可。僅憑一次測驗形式來認定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對知識的掌握是不周全且不公平的。每個人生來都有其獨特的一面,每一位學生在學習能力中,都有自身的優勢及劣勢,每位學生自身的特點與長處應該通過考核測驗而獲得認可與展示。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加自信開朗。所以,考核途徑必須有所突破,不僅僅是將平時考勤率和平時成績作為最終成績的一部分,還可以融入實踐活動里面的表現及成績,從而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對于學生來說,老師作為引領示范者,其行為規范的影響力是十分大的,遠超老師對學生在知識傳授方面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專業方面的積累與沉淀尤為重要,教師擁有自身的審美觀、文化素養以及道德修養情操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語文教師利用教學作為介質,多方面地展現和發掘教材資源中各種觀點和人文思想的時候,會對學生自身的道德發展有所促進,是學生建立正確人生觀及價值觀的根本條件。另外,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不能僅僅傳授教材內容及文字能力,更應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進程,將自己對作品的賞析及觀點等和自身的情感進行融合,從而對學生的秉性和氣質進行良好的熏陶,指引學生未來的方向并使其成為更好的人。
當前許多高職院校教學中忽視了高職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不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就業。為了更好保證學生就業,高職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