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樹
(綿陽南山中學實驗學校)
高中數學和初中數學相比,內容增多密度大、知識邏輯性強抽象性大、知識系統(tǒng)性不強獨立性大,面對代數中理論性強的集合、映射、函數,在加上立體幾何,空間概念、空間想象能力不可能一下就建立起來,大部分學生落入高中數學學習的“困難期”,數學成績出現嚴重的滑坡現象,特別是數學功底薄弱的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感,失去學習的興趣,嚴重影響數學成績。那么如何有效的改善這一問題呢?
要讓學生學好高中數學,就必須讓學生要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規(guī)劃好日常學習安排,讓數學學習按部就班地完成??茖W的學習習慣應包括課前準備、課中執(zhí)行、課后總結三個部分,在課程開展之前,高中生要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針對要學習的課程進行預習,例如學習函數時,要通過預習掌握函數的相關概念、性質等,然后就預習的結果進行總結,記下不懂的知識;在課中,要求學生掌握并靈活運用聽課技巧,將眼、耳、手、腦合理搭配,保證課堂學習效率,努力獲取知識并初步吸收。要達到高效的課堂學習狀態(tài),學生首先要在聽覺和視覺上獲取教師教學信息,包括教師講解的關鍵點、課件板書呈現的內容等,同時做好簡潔、清晰的筆記,在不耽誤聽課的基礎上記錄課堂學習內容,然后結合自己預習的內容進行主動思考,促進思維發(fā)展。在結束課中學習后,認真做好課后復習,通過獨立解決數學疑難問題鞏固所學知識,最后進行系統(tǒng)小結,結合舊有知識,構建系統(tǒng)的數學知識體系。
數學是一門創(chuàng)造性學科,在于提高人們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空間思維能力,而數學對于空間和圖形的感知也要求頗高。從學生剛剛開始學習開始,數學便作為啟蒙教育進行培養(yǎng),但是如果長期對于數學學習的匱乏,思維能力也就得不到發(fā)展。到了高中,數學學習也成了老大難問題,在高中教學過程中,從高一開始,便要重視這一問題,不然越到后來,問題越積越多,學生越發(fā)感到枯燥乏味。高中數學作為一門基礎科目,其基礎性的特點也得以彰顯,數學不好的學生,往往在偏理科的科目上相形見絀。數學學習需要思考,需要靜下來動腦筋。培養(yǎng)學生的耐心也是培養(yǎng)數學思維能力中的一個小插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解題的主動性,這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一個不錯的方法。著名的數學家克萊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數學是一種理性的精神,使人類的思維得以運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數學是一門美麗的藝術,老師應充當藝術的發(fā)現者和傳播者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知美,感受美,欣賞美甚至創(chuàng)造美。而這種對于美的培養(yǎng)也正是培養(yǎng)學生的細致入微的思維能力。
“分層教學”法,具體是把學生分成高、中、低三個層次,不同層次因人施教。這種方法有它的可操作性,但在一個教室里,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一起會更有利于學生們進行學習,老師在熟悉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之后,應該根據中等層次學生的理解能力將教學內容講解一下,然后可以簡單講一些適合“低”(我們這里的低并不是貶義,只是表示那些基礎較差、理解力并不太好的學生)層次學生的題目,比如定義課本中的例題。老帥還要根據高層次學生對高深知識的要求講解一些較難的題目,比如課木里例題的變形、一些高于教學大綱的知識。在講解過程中,老師不要苛求基礎較好,理解力較強的學生去認認真真地聽講那些最基礎的知識,同樣也不要苛求基礎較差、理解力較弱的學生去完全明白那些較高深的知識。
課堂小結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師完成某項數學教學任務后的終結階段,是學生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再認識、再總結、再升華的行為方式,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畫龍點睛的課堂小結對于教師是否落實了知識點、重點和難點,學生是否能總結重點、理清脈絡、加深記憶、鞏固知識、活躍思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發(fā)展興趣都具有很大的作用。數學課堂小結不該成為被遺忘的角落,針對不同類型的數學課堂教學類型,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要求,精心設計與之匹配的課堂小結,可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要真正學好并掌握高中數學知識,老師和學生都需要付出,要引導學生有規(guī)劃有質量地學習,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發(fā)現數學的新奧秘,使學習不再是被動的,投入其中,爆發(fā)出潛藏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