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名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個人和家庭的收入水平高低,收入來源是否穩定和收入渠道是否豐富決定了個人和家庭抵御貧困風險的能力。收入不足是貧困產生的根本原因。落后地區依然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與外界聯絡較少。農業有靠天吃飯的不穩定特點,因為農業生產條件落后,加之氣候條件導致連年的干旱或洪澇,農產品欠收已是家常便飯。自給自足的模式下,困難群眾平時只是保持溫飽水平,一旦出現欠收或其他風險可能吃飯都會出現問題。在這種脆弱環境下,較好的情況也不會產生財富積累,正常情況下更多的會陷入無休無止的惡性循環中,這一切的發生可能只是一次小小的自然變化導致的。所種植的農作物附加值往往較低,也有一些村干部外出學習后提出想引進一些高附加值的農作物耕種,困難群眾也很贊同,但有的地方由于缺乏初始的資金而沒有實施。有的地方因為種植新的作物缺乏技術和經驗賠了錢,導致困難群眾的第二年更貧困了,所以又改回了以前的種植作物,村干部受了埋怨也不敢嘗試創新了,困難群眾也開始抵觸一些改變。一些地區的政府嘗試著用補貼幫助困難群眾進行農作物耕種,但由于缺乏系統的產業鏈,一些基礎設施的限制,政府的補貼也變得杯水車薪。運氣好的時候在投資了某個農作物掙了錢,第二年引起周邊人盲目的效仿,跟風,最后因為沒有銷路出現豐收也犯愁的尷尬境地,為此困難群眾自己也很困惑。由于與外界聯系少,這部分困難群眾的親戚朋友大多也是同村同地區從事農業耕種的人,遇到困難的時間和程度往往是一樣的,在困難時無法為他人提供幫助。困難群眾一般沒有什么值錢的抵押物可以貸款,所以遇到困難時也沒有什么周轉資金的可能,更別提自己去聯系農產品的銷路了。
產業扶貧是眾多學者公認對困難群眾的內生動力扶貧效果最好的一種,其能夠有效的解決困難群眾的資金收入問題和拉動就業。產業扶貧的核心是在尊重市場規律的背景下帶動經濟發展,根據當地特色,對當地進行合理地系統開發和整體布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集聚效應。所以產業扶貧策略無論在資源利用和經濟發展,還是環境保護和就業拉動都給困難群眾帶來了福音。
農業產業化和家畜業產業化是產業扶貧中的重要部分。農業耕作是困難群眾最熟悉的生活方式,大多數人有一定的種植經驗。由于在擺脫貧困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和阻力,在困難群眾熟悉的領域進行重點的幫扶,使困難群眾更容易在產業中上手,不但能夠提升困難群眾自身的生產能力,而且促進農業產業的不斷發展。由于氣候和地形的多種因素,糧食欠收時有發生,而這些糧食可能就是困難群眾的全部生活來源。保證糧食的穩定的產量不但會產生經濟效益,也會直接保證困難群眾填飽肚子。新興產品種植、傳統地方特色產品種植和綠色生態產品種植是三種不同的種植思路,要因地制宜的進行選擇。引進抗災能力強并產品附加值高的農作物是不錯的種植選擇,但由于價格高和技術受限的原因,困難群眾往往不愿意做出嘗試。政府應該引導困難群眾種植經過科學檢驗的新品種,在傳統種植和新興種植產品的差價上進行一定程度的補貼,并且推廣員推廣和專家進村指導種植。通過對新產品有更多的了解,能夠充分調動起困難群眾的積極性。同時在專家的指導下,使困難群眾也會走更少的彎路。雖然新興種植產業見效會慢于傳統種植產業,但是無論在產品附加值上還是對抗風險的能力上都是合理的發展方向。在傳統種植中保留地方特色產品種植可以充分發揮本地區的資源特色優勢和本地居民的經驗優勢。這種種植方式原本相對保守,風險小,也是當地居民普遍種植的。但這些種植方式屬于粗放式種植,同時以這種方式種植出的產品也以低附加值匆匆處理掉。因此,應該引導困難地區困難群眾集體挖掘地域資源優勢和經驗優勢,以集體大面積種植的形式把特色產品做大。樹立品牌意識,借靠國家傾斜政策和科技支持,把產品標準化,產業化。綠色生態產品種植,為本地區長遠發展和全國的環境保護都有著深遠的意義。西部地區土地荒漠化嚴重,國家一直對這些地區的植被種植十分重視。可以發現,精準扶貧和生態環境保護出現耦合,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高效的利用國家政策的傾斜和節省資金的投入。例如西部地區,國家每年花費很多資金在西部地區大量的的種植植被,以防止進一步土地荒漠化。困難群眾可將樹木的種植作為謀生手段,向國家申請貸款,經營和培育植被可以獲得國家的補貼,植被的所有權可以和國家分別持有一定的比例,培養成林后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局面。
此外,家畜的產業養殖和農業產業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中,家畜業始終與農業相輔相成,由于困難群眾缺少科學的養殖經驗,遇到流行病和疫情,經常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家畜產業可以進行規模化和系統化的產業幫扶,也可以采用福利性質的非系統化養殖進行幫扶。要注意困難群眾的發展的意愿和所處的外部環境是否適合家畜業的產業化養殖。前期建設中,應幫助困難群眾申請低息或者無息的貸款,以及幫助他們建設符合其能力大小的家畜業的基礎設施;中期實施中,地方政府與企業積極聯系,使困難群眾和企業建立親密合作,低價購進幼崽供困難群眾飼養;后期銷售中,以地方政府為紐帶,直接供應飯店和市場,避免家畜滯銷。也就是說,無論是農業種植還是家畜畜養,想要對困難群眾進行系統化,產業化的幫扶需要一整條產業鏈化的流程,只有這樣的幫扶才能幫助他們擺脫貧困。簡單的贈送良種或幼崽很難幫助困難群眾產生內生動力,不過通過適當的贈送來鼓勵困難群眾持續努力也是不錯的選擇,這些都有利于困難群眾情緒的穩定和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有人對政府幫扶過程中給困難群眾錢好還是良種或幼崽好做過調查研究,給錢的優點是困難群眾可以更自由的選擇和支配金錢,更有利于發揮主觀能動性。缺點是政府對困難群眾脫貧的過程基本參與不了,缺乏對資金使用的有效監管,困難群眾可能把金錢直接提升在短期的物質水平上。而送良苗和幼崽政府可以有效的參與脫貧的過程,對投入的良種和幼崽進行管理和干預,使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