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平波
(山東交通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206)
特朗普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可能有助于部分國內產業或企業工人收入的提高,這樣的政策迎合了在美國國內政治中有較大影響力的群體,但并不能真正解決美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面對美國的限制和阻撓,中國除捍衛自身的發展權益外別無選擇,貿易摩擦的處理需要做長期準備。
第一,中方可向美方展示友好的姿態,以減少美國國內對中國的敵視,避開中西方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的差異,單從經濟層面強調“和平與合作”符合中美兩國共同利益,美中雙方存在競爭,但更重要的是合作,雙方對外經濟領域存在的問題,應本著公平、平等的原則協商解決,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第二,堅持以市場為主導,推動競爭政策改革,健全反壟斷的法律法規,適當減少產業政策,降低某些行業的準入門檻,維護公平、自由競爭的營商環境,準許外國企業、國內民營企業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中與國有企業按商業規則進行競爭;第三,逐步實施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的“競爭中性”原則,依據其八個組成部分主動提出具體的落實項目和時間表,在稅收中性、融資中性和約束補貼、政府采購等方面進行改革,努力爭取在中短期達到國際標準;第四,修補關于技術轉移方面的規則漏洞,鼓勵中外企業開展正常技術交流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壯大執法力量,加大執法力度,引入懲罰性的賠償措施,提高其違法成本,充分發揮法律威懾作用。中美貿易談判可能是一個中長期的過程,其談判模式應該是邊談邊簽、邊談邊生效、邊談邊升級,中國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一是重構中日經濟合作關系。中日兩國長期以來在經濟上存在著較大的依賴性。中日兩國應構建符合新時代發展的合作方式,從競爭走向協調,雙方攜手共同維護多邊主義、發展自由公平的貿易體制。二是與歐盟深入合作,促進全球經濟可持續性發展。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又是歐盟第二大出口市場和主要進口來源地,當前歐盟內部存在“英國退歐”與“意大利預算”兩大困境,最近法國又出現大規模騷亂,外部面臨美歐經貿談判、新興市場危機、中東局勢日益緊張等多個問題,經濟出現下行走勢。因此,全面深化中歐經濟合作,增加中歐之間以及針對第三方開展的貿易和投資活動,促進中歐互聯互通,推動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共同維護國際秩序與規則,使美國企圖拉攏日本及歐洲、北美與亞洲部分國家達到“孤立”中國的目的難以達到。
第一,構建新的中拉合作框架和模式,全面提升拉美的軟實力。拉美是全球中高收入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最為集中的地區,是發展中國家的第二大經濟板塊,是“一帶一路”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參與方。共建“一帶一路”是中拉合作的基礎與平臺,是引領中拉經濟合作關系發展的強大動力。進一步加強中拉之間政治和安全、基礎設施和交通、貿易、投資、金融、農業、工業、科技、環境、人文交流等多領域的合作,有效促進中拉之間的互聯互通,既有助于中國實現優勢產能的規模效應,也有益于拉美改善基礎設施,進而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全面提升拉美的軟實力。第二,同非洲加強全方位對接,共筑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非洲經濟保持較高增速,通脹水平不高。中非攜手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將有效突破非洲基礎設施落后、人才不足和資金短缺等經濟發展的瓶頸。鑒于非洲的經濟、軍事與安全形勢,應加強非洲軍事力量保障,提高非洲基礎設施水平,加快中國企業對外拓展步伐,增強海上運輸能力,從而推進產能合作、設施聯通,擴大中非經貿往來,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
在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中,美國一直充當主導者,其他國家則是美國的追隨者。“一帶一路”所倡導的“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多元化合作”理念將有助于彌補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的失衡,有效地推動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導向下,中國作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大國,將以“開放創新的亞洲,繁榮發展的世界”為主題,致力于在亞洲構筑“區域命運共同體”,與亞洲各國一起樹立“亞洲命運共同體”意識,并達成共識;在“和平合作、互利共贏、共擔責任、規則平衡”基礎上,繼續推進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加速形成亞洲區域統一的大市場,打破貿易保護主義的各種壁壘,提升亞洲整體競爭力。
在市場需求驅動下,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整體科技創新實力有了明顯進步。但在芯片設計、高科技創新、高端制造業和頂尖科技人才隊伍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應全方面、多方位分析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瓶頸,探索快速發展的路徑。中國要繼續擴大開放,加強國際合作,利用好國際國內兩方面科技資源,在與世界的互聯互通中實現自主創新;加大科技創新板塊的財政投入,用于支持科技基礎、前沿技術、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和經濟結合,聚焦產業發展需求,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
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摩擦和貿易沖突也會頻發,國家和外貿企業均要做好充分準備,以應對可能到來的國際貿易摩擦和沖突。中國必須充分估計到貿易戰帶來的沖擊,未雨綢繆,建立應對貿易爭端的預警和應對機制。中國也要向世界釋放更加明確的開放信號,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更多合作共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