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峰
(中共于都縣委黨校,342300)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鄉地域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社會結構等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城鄉轉型發展、新型城鎮化、城鄉發展一體化,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也是地理學研究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重要課題。應當充分認識到,長期以來中國城鄉二元體制下城市偏向的發展戰略、市民偏向的分配制度、重工業偏向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城鄉分割、土地分治、人地分離的“三分”矛盾,制約了當代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城鄉發展轉型、體制機制轉換的“三轉”進程,并成為當前中國“城進村衰”、農村空心化和日趨嚴峻的“鄉村病”問題的根源所在。
馬克思認為,城鄉融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城鄉發展的終極目標。回顧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如何處理工農城鄉關系,從來都是貫穿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主題與主線。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圍繞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戰略地位,連續出臺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既有力支持了工業化,又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從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到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兩個趨向”的論斷,推進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在黨的十七大提出“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首次將“城鄉融合發展”寫入黨的文獻,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農城鄉關系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工業化與城鎮化不同步,工業化走在了城鎮化前面。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到2017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8.52%。按照目前發展趨勢,到2020年、2030年城鎮化率還將進一步達到60%、65%,2050年可能超過70%。我國以城鎮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經基本形成,城鎮化發展邁入中后期轉型提升階段。觀察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歷程,各國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普遍遇到了鄉村衰退問題,一般要到城鎮化率達到70%以后,城鄉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決。因此,在我國人口加速向城鎮聚集的大趨勢下,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的同時,避免出現鄉村衰退問題,真正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把鄉村建設成為與城市共生共榮、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園,是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這是根據我國社會發展趨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是我們黨“三農”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當前廣大鄉村地區面臨基礎設施短缺、產業發展短板、經濟基礎薄弱,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無疑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最大內需。同時,貧富差距收縮能夠釋放潛在內需,因而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釋放潛在內需的必然趨勢。城鄉融合發展,是將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有機體,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過程,亟需正確處理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關系,尊重民意、保障民生,著眼創建新機制,著手根治鄉村病,著重激發原動能,著力發展新產業,推進實現以人為核心的新型村鎮建設。
建立鄉村振興戰略國家指導、省級統籌、縣市落地的組織管理體系,優化鄉村振興縣市規劃導引、村鎮重點建設、村域綜合治理實施機制,探索推進中國新時代鄉村振興極化戰略,引進企事業單位、農戶、社會團隊廣泛參與鄉村振興的雙創激勵機制,推進形成多主體聯動、多利益協調、多部門協作的新時代鄉村振興新格局。鑒于國家層面農業農村多頭管理,難以適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要,應整合相關部委職能,組建鄉村振興主管部委,各省市縣也相應調整設置,擴權賦能、理順體制,建立健全中國鄉村振興組織管理體系及長效機制,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前期亟需做好村況普查、村村建檔,村民參政、戶戶參與,政府統籌、編制規劃。縣域鄉村振興著力點在于推進村鎮“兩區三化”,即居住社區、就業園區的居業協同,促進組織集中化、產業園區化、土地集約化。鄉村振興離不開新型主體與生力軍,激勵精英人才到鄉村。
綜上,我們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探索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城鄉融合發展政策創新,確保農業農村的優先發展,也要充分發揮市場在城鄉要素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構建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與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此外,我們要高度重視先進技術這個關鍵變量。信息技術和網絡經濟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城鄉的空間距離,鄉村不再只是提供農產品的生產基地。鄉村在生態、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獨特價值,對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鄉村的發展開辟廣闊道路,使鄉村的新動能加快成長,成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