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賢 楊得旺
(蘭州市環境監測站,甘肅 蘭州 730000)
在環境監測實驗室的分析過程中,經常會產生有毒有害的氣體、有害物質的廢水和廢液,以及少量固體廢物,這些物質會影響實驗室分析人員的健康和安全,也會給環境帶來一定危害。由于環境監測實驗室所排放的廢物量很小且為間斷不規則排放,加上場地和經費的原因,一直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文結合實際監測工作談談環境監測實驗室污染防治的意義,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有機化學物質由 “危險”和 “有毒”兩部分組成。有機化學是四大化學中危險系數最大、前處理繁瑣、分析過程最長、廢液處理處置難度最大的一門學科;諸多化學有機試劑具有易燃、易爆、易揮發、易致敏、易致癌、高毒的危險特性。例如甲醇極易損傷視神經系統,四氯化碳會嚴重損害肝腎,多環芳烴具有致癌的特性等。所以無論從實驗室安全還是從實驗人員自身安全防護角度考慮,在有機分析實驗中安全永遠是第一位,必須意識到其特殊重要性。
《科學實驗室建筑設計規范》(JGJ91-93)要求:“科學實驗建筑設計必須執行國家現行有關安全、衛生、輻射防護、環境保護法規和規定。”“凡進行對人體有害氣體、蒸汽、氣味、煙霧、揮發物質等實驗工作的實驗室,應設置通風柜?!?/p>
按照《科學實驗室建筑設計規范》(JGJ91-93)和《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27025-2008/ISO/IES17025:2005)的要求,實驗室應滿足監測項目的實驗條件,如:防水、防塵、防震、防污染、滅菌和避光等實驗條件,應避免監測項目之間的交叉影響。
可參考《北京市實驗室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技術規范》(DB11/T 1368—2016)進行相關設置。將實驗室危險廢物按照危險特性分別歸類。將實驗室危險廢物放入到指定容器中,并在指定地點存放、存儲。
環境監測中實驗室有機物檢測存在的安全問題主要包括試劑藥品的使用和安全存放、有機廢液的收集與處理等幾個方面,筆者試著提出以下4點建議。
環境監測中有機物檢測涉及到樣品的前處理工作,無論是液液萃取還是固相萃取都將使用大量的有機溶劑,以及液相色譜、液質聯用都會使用有機溶劑作為流動相,這也是有機廢液的主要來源。所以熟知常用溶劑的性質十分必要。
在有機實驗中,要做到有效的自我防護和保證實驗室安全,必須要先悉知被分析物質的相關性質,以便找到防護的針對點。例如被列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多環芳烴(PAHs)的分析。長期接觸PAHs可以誘發多種癌癥,特別是肺癌、皮膚癌、白血病、膀胱癌等。其具有致癌性的PAHs基本都含有苯環結構,并且根據K區和L區理論,PAHs只在同時含有一個高活性的K區和一個低活性的L區時才具有致癌性。此外,有研究表明PAHs的真正危害來自于光致毒效應。PAHs極容易吸收太陽光中280~800nm的光,從而引起光化學反應。當人同時暴露于PAHs和紫外照射下會加速具有損傷細胞組成能力的自由基形成,該自由基能穿透細胞膜損傷DNA,導致遺傳突變。所以在這類實驗分析中應盡量避免在強光條件下。依據《土壤中和沉積物 多環芳烴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HJ784-2016)分析標準,分析過程中涉及到土壤標樣及樣品的研磨,ASE快速溶劑萃取,固相萃取,氮吹濃縮等前處理工作。然而分析過程中要使用濃度高達上千毫克每升的標樣,所以在做加標回收實驗和標準曲線時防護要相當謹慎,而且研磨中要防止吸入土壤粉末,萃取過程中要防止通過呼吸道吸入多環芳烴和避免皮膚接觸。
環境監測工作中有機物不僅監測對象廣泛,而且涉及到的監測項目也較復雜。監測對象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工業廢水、環境空氣、工業廢氣、土壤、固體廢物等。在監測中使用的試劑和標準品種類繁多,而且單個項目產生的廢液又相對較少,這就給廢液管理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特別是1.5mL進樣瓶中的廢液收集甚為困難。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廢液基本都具有劇毒、致癌、致畸、揮發性大的特點。實驗室根本不具有處理廢液的技術能力,致使實驗室自身的污染治理較為落后,這嚴重危害實驗人員的健康,同時也演變成實驗室的重大安全隱患。
了解所用試劑和藥品的特性、毒性后,必然要采取適當的防治措施。實驗中必須穿戴實驗服并勤換洗,佩戴防護口罩或防毒面具,振搖液體時佩戴護目鏡,佩戴丁腈手套且不重復使用,前處理能在通風櫥進行的一定在通風櫥里進行。不在實驗室使用明火,注意實驗室內通風效果。按規定保存方法分類保存藥品試劑,密封、避光、冷藏、冷凍、常溫、酸堿柜、干燥柜、普通冰箱,保證實驗室用水、用電、用氣的安全等等。
環境監測實驗室的污染控制應該得到各有關部門的重視,環保部門應對環境監測實驗室污染治理提出明確的要求,建筑設計部門應結合環保、安全等相關要求制定詳細的設計規范、提高設計水平,財政部門應該對環境監測實驗室及其污染治理項目提供資金保障,以確保污染不循環,也同時保障了實驗人員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