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 洪勤洋
千年瓷都景德鎮,世世代代,以瓷為業,誕生了多少令人稱奇的精美瓷器。自青花瓷聞名世界,景德鎮的色釉瓷、五彩瓷、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新彩瓷哪個不是家喻戶曉,喜聞樂見?這其中,以青花瓷、玲瓏瓷、粉彩瓷和色釉瓷為景德鎮傳統四大名瓷。這四種瓷器風格各異,各有各的美和妙,今天就主要談談粉彩瓷吧。
粉彩以其精致柔和的顏色,如出水芙蓉般的氣質被人們熟知,自其創燒以來,不論是皇家貴族還是市井之民都是對它寵愛有加愛不釋手。在燒制粉彩最盛的乾隆時期,其地位可以與青花瓷比肩。粉彩是釉上彩的一種,釉上彩這個大家族除了粉彩,也有很多優秀的瓷種。比如,釉上五彩瓷、色地描金瓷、琺瑯彩瓷以及新彩瓷等等。
這些同宗瓷種雖說各有特色,其間的聯系卻又是千絲萬縷。首先說說釉上五彩瓷,所謂五彩并非是說五種色彩同時出現,而是多種彩色之意,但其中必須有紅色方為五彩。五彩也被稱為“古彩”、“硬彩”??滴鯐r期的釉上五彩是在明代嘉靖、萬歷五彩瓷器和順治五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制作工藝高超,彩色鮮明透澈,彩飾華麗,繪畫線條剛勁有力,有極高的藝術水平。所以康熙年間至乾隆年間的釉上五彩瓷發展最盛,從民國開始有大量仿制品,至今這種“仿古瓷”依然受到青睞。釉上五彩的施彩方法是,先勾線后平涂填色,以水或膠水作溶劑,按紋飾需要,在已燒成的白釉瓷器上,施以多種顏色進行再度創造,在770~800℃的溫度中焙燒而成。其次說一說色地描金瓷,色地描金就是釉上加彩,也就是用彩料在燒成的色地瓷面上繪畫,二次入窯燒制而成。清代的皇室喜精致貴氣,工匠們開始用純金加工提煉的金粉,在豆青、祭藍等顏色釉瓷器上描金加彩,進行裝飾。清代工匠們對于金彩的運用,突破了明代單色地上描金的手法,達到了陶瓷裝飾更加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接著給大家介紹一下琺瑯彩瓷。琺瑯又稱“拂郎”、“佛郎”、“發藍”,是一種玻化物質。琺瑯彩是從銅胎畫琺瑯慢慢移植到瓷胎上的,由于受到皇上的高度重視,所以一直以來皇室所用的琺瑯器質量都非常高。從傳世品看,雍正時期的琺瑯彩瓷器除了少數如康熙朝琺瑯彩瓷器那樣以色地裝飾外,大多是在潔白如雪的釉面上直接彩繪。最后我們談一談新彩這個比較年輕的瓷種吧。新彩原來叫做“洋彩”,也就是從外國傳過來的彩料,據資料記載,這種彩料先是德國開始使用后來傳到日本,然后又從日本傳到了我國景德鎮。一經傳入,大家都被這種彩料鮮艷而且豐富的色彩所吸引,后來經過景德鎮工匠們的研究,獨立研制出了很多顏色,久而久之就改名換姓叫做“新彩”了。
粉彩吸取了各種姊妹藝術的營養,又結合自己的優勢,一躍成為時代的寵兒。粉彩之所以被叫做“粉”彩,就是因為它的顏色粉潤柔和。這種“粉”的特點得益于一種叫做“砷”的物質,由于它的乳濁作用使得粉彩的顏色產生粉化的效果。粉彩的前身是琺瑯彩,琺瑯彩實質上屬于舶來品,粉彩吸取了琺瑯彩的配色的特點,使得藝術效果雖色淺卻不失貴氣。在粉彩萌芽的初期,粉彩只被用在五彩的花蕊點綴這樣的功能上,在康熙晚期出現的粉彩都只是沿用五彩的單線平涂技法,所以發展不大,目前主要發現有兩個品種:一是白地粉彩器,還有就是綠、黃、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紅彩。
粉彩異軍突起是在雍正年間,這時,粉彩不再只是起點綴作用,而是被運用在整個畫面中。在工匠們的努力下,這時的粉彩瓷不論是從釉料、造型還是繪畫上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從釉料上來說,不僅有顏色的增加而且質地的優化都得到了發展。粉彩瓷造型多樣,其在碗、盤、爐、罐、盤口瓶、花瓶上都有運用。題材廣泛,以花蝶圖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人物故事圖也不少,仕女、麻姑獻壽、嬰戲等都是具有代表意義的。粉彩瓷紋飾疏朗、規整,大多具有吉祥的寓意。如粉彩過枝桃蝠盤,從盤外壁開始繪桃枝葉及桃,通過盤口過到盤心接繪桃枝葉及蝙蝠,雍正時期一般繪8個桃,乾隆時多繪9個,有“雍八乾九”之說。從繪畫上來說,畫功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大多畫得很精細、規整。較多地使用“金紅彩”,紋飾上方用墨彩行書題相應的詩詞歌賦,并繪紅色迎首或壓角章,顯露出當時社會文人的儒雅之風。在款識方面,雍正粉彩官窯器多數有“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民窯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圖案標記,以器底繪青花筆、錠和如意,諧音“必定如意”等為突出。
到了乾隆時期,粉彩占瓷業的比重就已經很大了,并且在前朝的基礎上粉彩又在不斷的進步,所以就有了“乾時粉彩遍地”之說。而鹿頭尊就是當時最流行的造型器了。鹿頭尊始創于康熙,乾隆時期是燒制鼎盛,器型收口,雙耳為鹿首,腹部上斂下垂,把器身倒過來,看起來又像鹿頭又像牛頭,所以稱之為“鹿頭尊”或“牛頭尊”。據記載,這種器型是模仿青銅器中尊的造型而創,五彩鹿頭尊,多繪以青山綠樹為背景,十幾只鹿或一百只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間,故亦稱“百鹿尊”。除了鹿頭尊和常見的器型以外,乾隆時期的新穎造型器還有賁巴壺、交泰瓶、轉頸瓶等等。而且軋道工藝也是在這時始創,所謂軋道,又叫雕地,宮中稱錦上添花。景德鎮藝人先在白胎上均勻施一層色料,如紅、黃、紫、胭脂紅等,再在色料上用一種狀如銹花針的工具拔劃出細的風尾紋,最后配以花鳥、山水等圖飾或開光圖飾。這種軋道開光瓷器的特點是畫面陰陽突出,色澤柔和淡雅又明亮,它的出現和發展把粉彩推上了更加富麗高雅的頂峰。
嘉慶朝的主流依舊是粉彩,當時的常見紋飾有花卉、八寶、云龍、羅漢、嬰戲、石榴等。器型有瓶、筆筒、洗、盤、碗、茶壺、戟耳瓶等。早期嘉慶時期的粉彩還是比較精細的,其中,有一種叫做“百花不落地”的相當精細,這種工藝將粉彩與金彩結合,各色花朵將整個畫面填滿,不露出瓷底,也不露出花朵的枝干。百花如同天女散花,浮于空中,故稱“百花不落地”?!鞍倩ú宦涞亍钡漠嬅娣笨d,極盡工巧,襯托出了器物本身的雍容華貴,強烈的視覺沖擊表現出了極大的美感。這種紋飾多在器物主體中心部位繪畫牡丹等大朵紋樣,在周圍加繪菊花、茶花、月季、荷花、百合、牽?;ǖ鹊雀鞣N小花朵圖案,并且畫有很精細的輔紋,讓畫面覆蓋全器,器不露地,寓意百花呈瑞,盛世升平。道光時期就一直沿襲嘉慶的風格技法,并沒有什么突出變化。
而到了民國,瓷業進入了衰敗時期。民國年代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制的雍、乾粉彩和帶有齋堂款識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間收藏的無款或書寫清朝各代偽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謂洪憲瓷等。但民國時期的統治者為了給自己或統治集團裝點門面,也曾指定專人設計專門樣式,特意制作過成批的專用瓷器,其品質和水平并不亞于封建時代的官窯瓷器,完全可以稱之為“現代官窯”。雖說仿制前朝的“仿古瓷”大行其道,可是大部分都并沒有做出精髓,瓷胎的質量一落千丈,胎質相對疏松,瓷釉與胎骨的結合也不夠緊密,釉面上也常出現氣泡或是脫釉現象。民國早期的瓷器有精粗之分,粗者胎釉結合部多泛黃,而晚清瓷器則多數沒有這一特征。民國初期瓷器手工業的生產方式開始由制瓷作坊向瓷業公司轉型,并由傳統的手工生產轉變為現代機械化生產。機制瓷器造型更加統一并且規范化,但也略顯呆板,而且一般商品化日用粗瓷器則表現得更為明顯。
粉彩瓷發展至今,雖說經歷過低谷,但也是在一眾瓷器里有頭有臉,四大傳統名瓷名不虛傳?,F如今,隨著世界文化的交融,景德鎮的陶藝家們世世代代的不斷創新,溫潤柔美的粉彩瓷也會一直釋放它多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