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康
眼看就是農歷新年,又到了可以敞開懷吃到捧著肚子的日子了。在我們中國,不同地域過年時候吃的傳統美食各有講究,也各具地方特色。誰叫咱們不僅幅員遼闊,而且大人小孩都愛一個“吃”呢!這些傳統美食或味道獨特,或寓意美好,都是當地過年時餐桌上的常駐菜。
聽到“吃”這個話題,咱們“嘰嘰喳喳七彩屋”里一下子熱鬧起來,同學們一呼百應,都積極地發言,談論起過年的美食來。
姚雯婕(黑龍江):餃子?在我們北方,過年都要吃餃子,這里再說就沒新意啦!其實在東北地區,過年桌上還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豬肉燉粉條。
把大塊的豬肉和東北特產的用土豆淀粉制成的粉條在鍋里大火燉上一陣后,前來拜年的親戚朋友在樓道里就能聞到香味了。大家圍坐在一起,各自端起一碗米飯,把豬肉燉粉條連湯帶水盛到碗里。縱使外面大雪紛飛,天寒地凍,這一碗下肚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暖心。
對了,光吃肉可不行,在東北,還有一種獨特的飯后消食佳品——凍梨。
聽名字就知道,凍梨凍梨,那一定是凍過的梨子。最純正的凍梨,是一種叫秋梨的北方獨有的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非常不好吃。不過,把這秋梨摘下來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在極寒的室外冰凍后,就變得酸甜可口、汁水充盈了。媽媽說,凍梨在吃之前得放在水里解凍,年夜飯后吃一個凍梨不僅能消食、解油膩,還能解酒呢!
葛儀男(廣西):粽子?你們一定覺得我在開玩笑。粽子不應該是端午節吃的嗎,哪有人過年吃粽子的!
嘿嘿!如果這么認為那你就大錯特錯啦。在我們這兒,過年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兒!板栗肉粽、綠豆肉粽、蝦米粽、蟹肉粽、臘腸粽、牛肉粽……除了煮著吃,還能把粽子煎著吃、炸著吃。這么多種類,聽得你是不是要開始流口水啦?
通常家里人會提前兩三個星期準備材料,比如說:綠豆要去殼,五花肉要腌上一整天,糯米、板栗、蓮子等也要提前泡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鍋里,要好好地煮上十來個小時,這樣粽子里所有料的味兒才能完全地發散出來。煮好的粽子,再用鉤子一個個鉤起來,掛在屋檐下或陽臺避光的位置,隔三岔五地還要用水煮煮透,這樣啊,整個正月里粽子都不會壞呢!
什么?你問我為什么要在過年吃粽子?粽子好吃啊!不過,除了好吃之外,粽子還有吉祥的寓意,取“年年粽,年年中”的諧音。你能猜出來這里包含了什么美好的寓意嗎?
王雨露(湖北):聽爺爺說,我們這里,過年時特別講究,要有“三全”“三糕”“三丸”。這“三全”呢,就是全雞、全鴨、全魚;這“三糕”就是魚糕、肉糕、羊糕;而這“三丸”就是魚丸、肉丸、藕丸。在湖北,有著“無丸不成席、無魚不成席、無湯不成席”的說法。
你們看過《舌尖上的中國》嗎?如果看過,一定知道湖北是產藕大省,藕自然成了我們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種食材了。如果過年的時候沒有炸藕丸,那么它的“好兄弟”藕夾也會頂替它出場呢!
我再來說說這魚糕,這里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個酒家老板買了太多魚,眼看魚吃不完要壞了,老板急中生智,把魚骨剔除,魚肉剁成糜加上雞蛋切成片狀蒸熟,結果大受歡迎,這就是魚糕的由來。我特別喜歡吃魚,但是又怕被魚刺卡到喉嚨,魚糕的出現完美地解決了我的這個擔憂。魚糕吃起來鮮鮮滑滑的,還有著濃郁的魚味,有機會來湖北,你們一定要嘗嘗喲!
劉鈺(江蘇):聽到這個名字,你們一定猜不到是什么吧!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我還以為是個地名。如果爸爸媽媽沒有帶我去西藏,我也一定和你們一樣一頭霧水。
古突其實是藏語:這“古”,就是九,表示這種食物是由面粉、蘿卜、人參果、干果等九種材料熬制而成;“突”是突巴,是藏族的一種傳統面疙瘩湯。藏族人民一般會在臘月二十九吃古突來辭舊迎新,并且有著“吃了古突,病、死無妨”的民間諺語。
不過,這可不是普通的面疙瘩。聽當地的阿內(阿姨)說,在煮粥前她們通常會做九個與其他面疙瘩大小近似的特殊面疙瘩,分別在里面包裹九種物品,放入粥中煮,每樣物品都有自己特殊的含義。在吃古突時,誰吃到這些東西就得當眾吐出來。如果包著石子,就代表心腸硬,裹著辣椒就代表刀子嘴,夾著羊毛就代表心腸軟,放著硬幣就代表發大財……每吃到一樣東西,都會引起全家人的大笑。你們說,這是不是帶來歡笑的食物呢?
這時,群里的同學向我提議:“大康編輯,你也說說你的家鄉過年會吃什么吧!”
在我的家鄉南京,過年通常會吃一道菜——什錦菜,老人們會叫它“十樣菜”,通常是將薺菜、菠菜這些綠葉菜和胡蘿卜絲、黃豆芽、千張、黑木耳等十幾樣菜分別炒制,最后拌在一起。小時候,每到過年前,奶奶都會一下子做好多,然后一份份裝好分給大家。這薺菜寓意“聚財”,黃豆芽形似如意,千張有“千秋百代、代代興旺”的說法……把這些寄托了美好愿望并且色彩繽紛的菜拌在一起,代表著人們對來年美好的希望。
不同地區過年的飯桌上,都會有不一樣的美味佳肴,說也說不完。在你們的家鄉,又有什么既美味又寓意美好的過年必備美食呢?等著你們來告訴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