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454000)張方 劉清
1.1 臨床資料 抽選我院于2013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6例骨折臥床排尿困難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男50例,女46例,年齡均在31~79歲間,平均年齡為(53.5±3.6)歲。骨折類型:脛骨頸骨骨折30例,頸椎骨折12例,股骨、膝部骨折18例,全身多處骨折12例,胸腰椎骨折16例,盆骨骨折8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難。采取數字隨機法將患者分成甲乙兩組各48例,且兩組在一般資料上比較,無顯著差異,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甲組接受常規護理,并輔之以心理誘發,即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用熱水熱敷傷疼處,聽流水聲助排尿;在排尿時盡量減少他人探望,適當遮掩,消解患者緊張感;而乙組則被給予中醫護理干預,即:①飲食護理。大部分骨折排尿困難者,多屬中醫淋證中的氣淋與腎陽虛衰范疇,故對氣淋者,可引導其多食用新鮮蔬果,實證者可引導其多食用柑橘、蘿卜與荔枝等理氣之品,而虛證則引導其食用粳米山茱萸粥;對腎陽虛者,指導其食用大薏苡仁棗粥[1]。同時,因患者會擔心床上排尿不適而減少飲水,對此,護士需引導患者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與飲食習慣。如確保患者每日飲水量達1000ml,但不可短時間大量飲水,以免造成膀胱過度充盈,也不可多度憋尿,如有尿意,需及時排尿,以免因多排尿力量逐漸減弱誘發尿潴留。此外,引導患者禁煙禁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等食物,每日食用少量蜂蜜或麻油,以更好軟化大便,保證排便通暢。②推拿利尿穴位。取患者肚臍與恥骨聯合線中點穴位進行逆時針推拿,約20次,后間歇性朝恥骨聯合方向輕輕推壓。在推拿中,需控制好推拿力度,先輕后重,且每次推拿維持15min左右,若間歇休息30min后患者仍無法排尿,或存在一定尿潴留情況,則需再次推拿15min左右。③按壓耳穴利尿。取患者腎、三焦與膀胱、尿道穴位,并用75%乙醇消毒,干燥后用鑷子將王不留行籽粘在小塊膠布上,貼于耳穴,按壓3~5min,每日3~5次,并結合患者排尿情況合理調整膠布留置時間。④針灸排尿。骨折患者排尿不暢多是因骨折因素造成氣機不暢,因膀胱氣化不利而誘發的腎虛現象,對此可給予患者針灸處理,以培補元氣,通絡活血,調和氣血。如氣淋者,可針刺其膀胱俞、三陰交、太沖與腎俞、中極、氣海穴位,實證者則以泄法以獲得利氣疏導效果,而虛證者則以補法以達到補中益氣效果[2]。
1.3 觀察指標 結合患者護理后排尿改善情況判定其護理效果,若患者可進行日常個人護理,排尿恢復正常,未出現尿路感染情況,則為痊愈;若基本可實現個人護理,但偶有排尿困難情況,則為顯效;若經治療護理后排尿癥狀無改善,甚至并發尿路感染,則為無效[3]。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數據,均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8.0加以分析與處理。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如果P<0.05,那么則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經統計學分析發現,兩組經護理干預后,排尿困難癥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甲組患者痊愈、顯效、有效分別為18例、17例、13例,總有效率為72.92%,乙組痊愈、顯效、無效分別為38例、10例、0例,治療有效率為10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X2=9.386,P<0.05)。
中醫認為,在給予患者中醫護理干預中,需從整體出發,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地為患者制定對應護理方案,辯證分析患者病因、性質與病機等,從而合理調整護理措施。為此在本次研究中,乙組患者均結合自身情況給予了中醫護理干預。如給予患者心理誘導,幫助患者盡早完成角色轉換,幫助其樹立信心,及時同其溝通,尋出心理問題根源所在,告知其臥床休息的重要性與床上排尿的必要性,并告知其床上排尿方法與技巧。同時,采取推拿、針灸與穴位按壓等方式幫助患者排尿。本研究結果顯示,該組護理總有效率高達100%,顯著高于甲組的72.92%。由此可見,中醫護理干預在臨床骨折臥床排尿困難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可明顯改善患者癥狀,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