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密市第一人民醫院(452370)高陽陽
臨床上Wernicke腦病是一種代謝性腦病,其發病率逐年升高,其主要是由于患者維生素B1缺乏,進而引起中樞神經系統代謝紊亂[1]。本文對13例Wernicke腦病患者的影像學及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8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Wernicke腦病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齡25~73歲,平均年齡(44.2±1.7)歲,所有患者臨床診斷均參考歐洲神經病學聯盟(EFNS)關于Wernicke腦病的診斷標準[1]:具備以下4項中的2項:①有長期飲酒或營養不良史;②眼部癥狀;③小腦性共濟失調;④精神意識改變或輕度記憶障礙。13例患者均有導致維生素B1缺乏的明確病史,其中5例長期大量飲酒;3例急性胰腺炎;消化道腫瘤術后2例(手術后禁食);妊娠嘔吐3例(妊娠后劇烈嘔吐,不能進食)。
1.2 臨床表現 急性起病9例(69.2%),亞急性起病4例(30.8%),10例(76.9%)出現精神及意識障礙;8例(61.5%)出現精神、智能障礙,表現為精神淡漠,煩躁、行為異常,言語錯亂,記憶力、計算力、定向力障礙;7例(53.8%)出現意識障礙,表現為意識模糊,譫妄,嗜睡、淺昏迷。4例(30.8%)出現眼球運動障礙,表現為視物不清或復視;查體:2例眼外肌麻痹,3例眼球震顫。5例(38.4%)出現共濟失調,行走不穩;查體:指鼻不準3例,跟-膝-脛試驗陽性4例,寬基步態4例。癥狀表現符合典型三聯征2例,占15.4%。
1.3 影像學表現 13例Wernicke腦病患者均行頭MRI檢查(T1WI,T2WI,FLAIR級DWI),有陽性改變11例(84.6%),9例(69.2%)累及丘腦內側、第三腦室周圍;8例(61.5%)累及中腦導水管周圍;5例(38.5%)累及乳頭體;2例(15.4%)累及雙側小腦半球;3例(23.1%)出現額葉、頂葉病變。病灶呈T2、DWI高或略高信號,T1等或低信號。
1.4 診斷經過 本組病例中有3例入院前在外院明確診斷為WE,其余10例有3例入院后即診斷WE,另7例曾考慮為病毒性腦炎、腦干腦炎、腦梗死、大腦深靜脈血栓形成等,經頭MRI、腰椎穿刺后診斷為WE,經補充維生素B1后癥狀改善最終確診為WE。
所有病例均給予維生素B1針200mg.im.qd,10~21d,其中12例臨床表現均有明顯改善,1例患者因酒精戒斷癥狀明顯不配合治療,自動出院。
Wernicke腦病為維生素B1缺乏所致的營養代謝性腦病,維生素B1在體內不能合成,只能通過從外界攝取獲得,成人平均每日需要量為1.2~1.5mg,是腦內氨基酸、糖代謝所必須的維生素。因此,導致維生素B1缺乏的如乙醇中毒、治療性禁食、胃腸道手術、妊娠嘔吐、腫瘤等均是WE的誘因[2]。本組有5例長期大量飲酒,其余8例為胰腺炎、胃腸道手術禁食,腫瘤和妊娠后嘔吐進食差的誘因,導致維生素B1缺乏。
本組患者中有典型的WE“三主征”僅有2例,多數患者以1或2個主征為臨床表現,這與其他報道相符[2],其中意識及精神障礙最多見共10例,共濟失調5例,眼部癥狀4例;意識障礙主要表現為意識模糊、譫妄、嗜睡、淺昏迷;精神及智能障礙主要表現為精神淡漠,行為異常,言語錯亂,記憶力、計算力下降,定向力障礙;共濟失調表現為行走不穩,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不穩;眼部癥狀表現為復視,眼外肌麻痹。這些癥狀提示病灶位于丘腦、小腦、動眼神經核,均為三腦室周圍、丘腦、中腦導水管周圍的灰質核團,與文獻報道一致。WE的治療主要采用補充維生素B1的治療,ENFS提出了推薦意見[1],對于疑似或確診患者可給予靜脈補充維生素B1200mg 3次/d,同時適當選取維生素B1含量較高的食物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WE為一種代謝性疾病,大多有明確誘因,以急性或亞急性起病,臨床表現多以特征性的“三主征”中的1個或2個,極少三主征同時出現,頭MRI對本病診斷有重要作用,治療上早期、大劑量補充維生素B1,多數患者經治療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