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偃師市中醫院(471900)齊淑娜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促排卵藥物以及輔助生殖技術的廣泛應用,多胎妊娠的發病率正在不斷上升,其中雙胎妊娠為最常見的多胎妊娠。臨床上有相關研究表明,雙胎妊娠中的單絨毛膜囊雙胎妊娠更容易并發心臟復雜畸形,雙胎妊娠的發病率與病死率要高于單胎妊娠[1]。本次研究主要探討產前超聲檢查在雙胎妊娠中胎兒心臟復雜畸形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選取了2013年2月~2016年2月產前經過超聲檢查的16例雙胎妊娠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納入的產婦年齡22~37歲,平均年齡(30.29±4.52)歲,所有產婦都接受了2次以上的超聲檢查,其中有12例屬于自然受孕,還有4例屬于體外受精。
1.2 方法 產婦進行超聲檢查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儀器為飛利浦HD15與GE Voluson-730型高分辨率彩超,探頭的頻率為2~5MHz。在對產婦進行檢查之前,取患者的側臥位,先根據常規檢查明確絨毛與羊膜的數量,在對2個胎兒的身體結構、胎盤、羊水以及臍帶等進行掃描檢查,根據檢測的圖像判定是否存在異常。如果發現胎兒的心臟結構存在異常,則采用GE Voluson 730型彩超對胎兒心臟進行多切面掃描。在對胎兒心臟進行掃描的過程中,首先根據胎兒的體位以及肝臟的方位來判斷胎兒心臟的大體方位,然而通過彩超觀察胎兒的心室與大動脈的連接、兩邊肺靜脈與心房之間的連接以及胎兒房室的連接等,同時觀察胎兒的主動脈、肺動脈、二三尖瓣舒張期血流以及心室水平是否出現分流,整個掃描檢查的過程中主要采用連續橫掃、冠狀掃描以及失狀掃描等[2]。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20.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X2校驗,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發現,產前超聲確診有14例產婦出現胎兒合并心臟復雜畸形,經產后證實有16例出現了胎兒合并心臟復雜畸形,其中有10例為單絨毛膜囊雙胎。有6例為雙絨毛膜囊雙胎,胎兒合并心臟復雜畸形的產婦中單絨毛膜囊雙胎發生率為62.5%,雙絨毛膜囊雙胎發生率為37.5%,單絨毛膜囊雙胎的發生率要明顯高于雙絨毛膜囊雙胎,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超聲診斷漏診的兩例產婦,產前超聲診斷為室間隔缺損。單絨毛膜囊雙胎中主要表現的胎兒心臟畸形類型有心臟-單心室合并雙胎聯體3例、三尖瓣閉鎖合并室缺2例、異位心1例、完全型心內膜墊缺損1例、右室雙出口1例、A型主動脈弓離斷1例、心室缺陷1例以及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雙絨毛膜囊雙胎中主要表現的心臟畸形類型有法洛氏四聯癥3例、完全性大動脈轉位3例。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超聲診斷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已經在醫療診斷中進行了廣泛的應用。胎兒的復雜先天性心臟畸形在妊娠前期因為胎兒的胎心較小并且胎動比較頻繁,因此診斷比較困難。采用超聲檢測在雙胎妊娠中胎兒心臟復雜畸形中具有良好的診斷效果。有相關的研究指出,165對單絨毛膜雙胎胎兒中必定有1例胎兒會出現結構性心臟病,并且單絨毛膜雙胎相比與雙絨毛膜雙胎更容易出現復雜先天性心臟畸形。同時本次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胎兒合并心臟復雜畸形的產婦中單絨毛膜囊雙胎發生率要明顯高于雙絨毛膜囊雙胎,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在本次的研究過程中,有兩例病例出現了漏診,這兩例產婦經產后證實為右室雙出口,而產前診斷為室間隔缺損,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可能是進行超聲檢查者對于右室雙出口的圖像表現認知度較低,還有可能是在掃描過程中忽略了三血管、左室流出道切面以及氣管等部位。通常右室雙出口在超聲檢查中,其二大血管根部會出現平行排列并且是源于右心室,而三血管與氣管切面的超聲診斷結果通常表現為主動脈前移,主動脈與肺動脈的排列表現異常。雙胎產婦在產前診斷中如果出現了較大的室間隔缺損,需要囑咐產婦定期來醫院進行診斷檢測,并且需要密切觀察主動脈內徑的變化,注意是否有右室雙出口出現。因此通過產前超聲檢測能夠有效地提升雙胎妊娠產婦的胎兒心臟復雜畸形診斷率,值得在臨床上進行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