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醫院(300270)袁靜
近年來,護士離職率不斷上升[1]。離職是指在組織領取工資獎金且與組織有勞動關系的個人結束與組織的這種關系的一種行為[2]。急診是一個多學科、跨部門的工作場所,是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中心[3]。急診護理工作是醫療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急診科工作性質及工作環境的因素,急診護士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和勞動強度,為了應對這些壓力,不少護士采取了離職或調職這一應對方式。調查急診護士離職原因,對如何穩定護理隊伍、降低護士離職率有著重要意義。
1.1 調查對象 對我市三所二級醫院急診科2011年~2015年離職護士38人展開調查。平均年齡28.8歲;其中21~29歲21人,30歲以上7人,40歲以上10人;職稱:護士18人,護師14人,主管護師6人,文化程度:中專4人,大專24人,本科10人;急診科工作年限:2年以下15人,2~4年7人,5~10年10人,10年以上6人。
1.2 方法 2016年3月1日~30日,對離職護士進行電話訪談,電話訪談內容包括:個人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學歷、職稱、工作年限、收入等七項內容),離職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工作壓力、待遇、人際關系、婚姻家庭、組織管理、自我實現等)。統計方法采用百分比,平均值處理。
急診護士離職最主要原因是超負荷工作31例(81.6%),次要原因是福利待遇不高28例(73.7%),精神壓力大26例(68.4%),醫患關系緊張22例(57.9%),家庭原因10例(26.3%),身體原因8例(21%)。
工作壓力是工作環境的要求與人的反應能力之間不平衡所致,當人體不能從各方面應對或減輕工作壓力源時就會出現工作壓力。
3.1 工作強度大 由于急診的工作量具有不固定性,無法預料可能的就診病人數量及病情,尤其是目前多數醫院護士嚴重缺編,導致急診護士常年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
3.2 工作風險高 急診患者病情變化快,搶救需爭分奪秒,急診護士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搶救經驗,而且需要與各科醫生密切配合,跨科的醫護關系也給急診護士增加了壓力,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無可挽回的后果。護士為此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尤其是病人的自我保護及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無疑給急診護士又添加了一份工作壓力。
3.3 工作環境特殊 急診科環境復雜,經常要面對危重病人,甚至面對病人的死亡,特別是頻繁面對意外事故、非正常死亡等惡性刺激會使護士產生緊張感,容易出現恐懼、焦慮、抑郁等癥狀。
3.4 暴力事件頻發 急診護士是最早接觸病人的人員,接診的又都是急、危、重及突發事件的病人,病人或家屬求醫心切,而急診護理工作量大,在醫院缺乏報警裝置和保安監控系統的情況下,急診室暴力容易發生。
3.5 職業危害性 近年來職業暴露及職業風險性增加,非典、HIV、禽流感等特殊疾病加重了職業風險。急診護士往往是在對病人的既往病史不甚了解的情況下就投入搶救,致使急診護士的職業危險因素明顯多于同行其他科室。
3.6 報酬因素 薪酬的實質是組織對員工所做的貢獻,包括他們實現的績效,付出的努力、時間,學識、技能,經驗與創新所付給的相應的回報或肯定。工資、福利、獎金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個人成就和價值的肯定,是物質基礎。隨著合同制護士隊伍的不斷壯大,對合同制護士的福利待遇、職業認同上的限制很大程度地影響了整個護理隊伍的穩定和護理服務質量的提高。報酬分配不當,收入低且收入增長不令人滿意,心理上出現不平衡,不僅導致員工滿意度低,工作情緒低落,而且還會導致人員流失。
3.7 家庭因素 頻繁的倒班,尤其是夜班擾亂了正常生理節律,不能照顧家庭及孩子,對護士生理及心理、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動有不良影響。
3.8 身體因素 高年資的護士由于急診工作強度大,身體素質不能與之相適應,而調離急診工作崗位。
綜上所述,急診科護理工作的特點決定了急診科護士的工作壓力,使他們經常處于高壓力狀態下。為提高急診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需要管理者構建健康的護理工作環境,優化管理方式,加強社會支持,提高護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