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登封市婦幼保健院(452470)張亞旭
在臨床當中,產褥期是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房外)從胎盤娩出后至恢復或者接近正常未孕狀態所經歷的時間[1]。本院選取86例產褥期婦女進行觀察,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86例產褥期婦女為觀察對象,經過分組后,對照組和護理組各為43例。對照組產褥期婦女當中,年齡21~38歲,平均年齡(26.9±3.5)歲;護理組產褥期婦女當中,年齡22~39歲,平均年齡(27.1±3.2)歲。兩組產褥期婦女基本資料對比,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可進行不同護理及其效果的對比。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產褥期婦女常規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了解和掌握產褥期婦女的基本信息及其中需要注意的信息,產時出血情況、會陰裂傷情況、身心狀況等;②在了解產褥期婦女情況后,實施針對性的護理;③給予產婦會陰部位的護理,如進行外陰的清潔清洗,重點進行會陰切口的感染護理等;④對產婦進行健康教育,如母乳喂養、性生活的健康教育等。
給予護理組產褥期婦女的護理當中,首先對其進行常規性的護理干預,而后著重對產婦進行盆底肌功能鍛煉的護理指導,具體措施如下:①進行盆底肌功能鍛煉重要性健康宣教,并依據產婦具體情況實施針對性盆底肌功能鍛煉的指導;②盆底肌功能鍛煉:指導產婦進行縮肛運動,將兩膝蓋分開,再用力向內合攏,同時收縮肛門,然后雙膝分開,并放松肛門;指導產婦進行呼吸運動,深呼氣使腹壁下陷內臟牽引向上,然后呼氣;指導產婦進行舉腿運動,左右腿輪流舉高與身體成一直角[2]。經過反復自主運動后,產婦的盆底肌肉群得到有效舒張和收縮,從而能夠增強盆底肌張力,逐漸恢復盆底肌,在鍛煉期間護理人員可進行定期的檢查,針對鍛煉方法不當的情況,則給予糾正指導,直至產褥期結束。
1.3 護理效果判斷標準 對兩組產褥期婦女的盆底張力恢復情況進行觀察,恢復的判斷具體指標如下:①在盆底肌肉收縮、松弛中,未感到阻力且擠壓陰道時肌肉松軟,則恢復為I度;②在盆底肌肉收縮、松弛中,有一定的阻力但擠壓陰道時肌肉松軟,則恢復為II度;③在盆底肌肉收縮、松弛中,無阻力但擠壓陰道時肌肉有阻力,則恢復為III度。此外,觀察產褥期婦女在護理期間出現的尿失禁頻率,以此作為觀察護理效果的判斷標準之一。
1.4 統計學意義 應用SPSS20.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X2校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盆底肌張力恢復結果 對照組產婦盆底肌張力恢復I度12例,恢復II度15例,恢復III度16例;護理組產婦盆底肌張力恢復I度3例,恢復II度11例,恢復III度29例。結果對比,護理組產婦盆底肌張力恢復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t=8.564)。
2.2 兩組產婦尿失禁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產婦在護理期間,尿失禁發生18例(41.9%);護理組產婦尿失禁5例(11.6%)。結果對比,護理組產婦尿失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t=9.302)。
產褥期主要是產婦分娩之后需要恢復身體以及生殖器官等各器官機能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產婦因生產很可能出現盆底功能障礙、排尿困難、便秘等情況。因此,這段時間給予產婦護理,尤其是盆底肌功能恢復的護理非常重要。為此,本院此次主要觀察實施盆底肌功能鍛煉的具體效果。在此次護理觀察當中,43例產婦經過盆底肌功能鍛煉,盆底肌張力恢復與常規護理干預的產婦相比,恢復更為明顯,并且護理期間產婦發生尿失禁的情況也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產婦,結果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產褥期婦女實施盆底肌功能鍛煉,可有效改善產婦的盆底肌張力情況,也可降低尿失禁發生概率。因此,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