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要良 和媛媛 王勁松 劉 永 李淑蘭
(1 北京市宣武中醫醫院,北京,100050; 2 北京右安門社區衛生服務站,北京,100054)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腸功能紊亂引起的,經檢查排除引起這些癥狀的器質性疾病的一組臨床綜合征,主要癥狀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熱感、餐后飽脹和早飽之一種或多種,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約占消化門診的50%,現代醫學認為其主要病理生理機制包括胃腸運動障礙、內臟敏感性增加、幽門螺桿菌感染、胃腸激素、精神心理因素[1-3]。FD癥狀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生命質量。鄧貴成主任現為北京市名老中醫工作室、國家級腸胃病辛開苦降法重點研究室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幼承家學,中醫基礎理論功底扎實,臨床工作50余載,診治FD方面臨床經驗豐富,我有幸侍診鄧貴成主任左右,總結了鄧老診治FD的部分經驗。
中醫治療疾病的精髓為辨證論治,望聞問切資料的全面收集決定了辨證的準確性,也決定了中藥治療的療效。鄧老在FD患者首診中要求,四診結合,務必辨證精準。
1.1 望診 中務必要注意望面色和望舌。就診的FD患者面色表現不同,如面色白多為虛證,面色紅略油膩多為濕熱,面色略色黑多為水濕,面色青黃或口唇色深多為肝郁或血瘀。舌診在診治胃病中十分重要,鄧老認為“舌為胃之鏡”,舌像的變化與胃密切相關。舌體胖瘦顏色與疾病寒熱虛實密切,當舌體和舌苔不符合的時候,要注意寒熱真假。如FD患者病痛日久,舌多有瘀點、瘀斑,在治療中要注意運用活血藥物。若患者舌淡苔膩,考慮脾虛濕阻,應健脾化濕或先化濕后補虛。
1.2 聞診 重視異常味道和聽診。部分患者病情描述中,可聞及口臭,考慮是否為幽門螺桿菌、胃熱、濕熱、膽熱、食積等病理因素[4-5]。同時部分患者在就診中可出現噯氣、呃逆、咳嗽等癥狀,通過辨別患者聲音可以明確是否為虛實。
1.3 問診 務必詳細,思路清晰。正如《素問》說:“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世,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在FD的問診中,鄧老要求掌握患者寒熱溫涼偏好、胃脘痞悶疼痛的部位、性質、誘發因素;對有助于診斷疾病性質的問題,要進行徹底全面的問診;同時要提醒患者盡量避免順著醫生的語氣進行敘述。比如胃脘不適,明確是否疼痛、疼痛性質、伴隨癥狀、牽涉痛、誘發及加重因素等。
1.4 切診 注意切脈和腹部觸診。脈診中注意“舉、按、循”手法的運用。腹部觸診應結合現代醫學的知識,明確疾病診斷,防止貽誤病情,同時明確疼痛的部位,選用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如上腹胃脘部脹悶疼痛,多考慮為FD,胃氣壅滯,選用陳皮、枳殼、香附、紫蘇梗;脅肋部脹悶疼痛,考慮肝氣,多選用醋延胡索、川楝子、片姜黃、郁金;下腹部脹悶疼痛,多選用烏藥、小茴香、荔枝核、橘核等藥物。
FD為功能性疾病,臨床癥狀與器質性疾病多重疊。患者首診中,鄧老均要詳細詢問患者臨床癥狀、是否消瘦、家族史,對于一些可疑患者,要求患者進行胃鏡相關檢查,明確診斷,防止胃癌、食管癌的漏診,貽誤病情。部分患者就診過程中,病情反復發作,或疼痛性質改變明顯者,或伴有貧血、便血者,均要求患者進行胃腸鏡的檢查。鄧老常要求我們,在臨床診療工作中,診斷決定了治療,中醫在診療過程,可以參考現代醫學診斷,防止疾病延誤,做到中西互參,不能有偏見,保證患者治療療效。
鄧老認為FD的病因多為素體脾胃虧虛、飲食失調、情志失調所導致。患者脾胃虧虛,正如《素問·調經論》中:“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脾胃虧虛包括氣虛運化無權,陰虛胃失濡養,陽虛則陰寒內生胃失溫養多個方面。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或日久化火,均導致胃氣壅滯;氣郁日久導致血瘀,出現血絡瘀阻。另外,FD患者肝、脾、胃臟腑功能失調,可以導致一系列的病理產物如氣滯、濕阻、痰結等,這均可影響脾胃氣機升降。FD涉及臟腑為肝、脾、胃,病理因素包括氣滯、濕阻、痰結、火郁、食積、瘀血,這些均導致了胃氣失降[6]。
鄧老認為根據中醫脾胃的生理、病理特點,“和降法”更加符合FD患者的臨床治療實際。“和”即為調和,“降”即為降胃氣。和降法即根據病理因素,以及臟腑氣血的寒熱虛實狀況,通過調和的方法,降胃氣,恢復胃的生理特性。鄧老在臨床治療FD使用“和降法”的具體治法如下。
4.1 理氣和胃 本型多為脾胃素虛或情志抑郁導致胃失和降。本證常見臨床癥狀為胃脘脹滿,情緒波動則加重,噯氣、得矢氣則痛舒,胸悶噯氣,大便不暢,舌苔多薄白,脈弦。治以疏肝和胃,方選逍遙散或香砂六君加味,噯氣頻作者,加用香蘇飲、旋復代赭湯,疼痛明顯者,可以加用金鈴子散等;急躁易怒、口苦明顯,加牡丹皮、梔子、竹茹、黃芩等;反酸燒心明顯加左金丸或烏貝散等。
4.2 辛開苦降 脾為陰土,性喜燥而惡濕,賴陽以煦之,胃為陽土,其性喜潤而惡燥,須陰以和之。脾胃生理特性決定了病理狀態下,脾胃病常為虛實夾雜、寒熱錯雜。臨床可見胃脘灼痛,口臭,大便稀溏,治療當以寒熱并調,辛開苦降,常用方為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舌苔膩者可以加用滑石,生薏苡仁;胃脹可加用枳殼,陳皮;大便稀溏較重者,可加用茯苓、扁豆、山藥等藥物治療。
4.3 分消走泄 目前飲食習慣,患者濕熱阻滯之證較多。臨床常見癥狀為:脘腹痞滿,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口中粘膩,口氣重,大便黏膩不爽,苔黃膩,脈滑。治療以分消走泄,和中化濁。代表方為溫膽湯、蒿芩清膽湯、三仁湯等。在治療脾胃濕熱疾病常遵循溫病法,開上、暢中、滲下三焦同治。開上常用藥物為藿香、佩蘭、杏仁、紫蘇葉、青蒿等;暢中常用藥物法半夏、砂仁、蒼術、白蔻仁、草果、厚樸、大腹皮、陳皮、薏米,黃連、黃芩、梔子等;滲下藥物常用茯苓、澤瀉、冬瓜皮、滑石、車前子、通草、竹葉。濕熱之證兼有脾虛者,常用山藥、白術、茯苓、冬瓜皮等健脾而不用參芪,脾被濕困而有化滯者用砂仁、白蔻仁、焦四仙、炒薏苡仁,兼有氣滯者,常用大腹皮、厚樸、陳皮、郁金等[7-8]。
4.4 溫中和胃 脾胃素虛或飲食貪涼導致脾胃虛寒,可見胃脘痞滿疼痛,喜溫喜按,大便偏稀,舌淡苔白,脈弱。治療以溫中和胃,方選用黃芪建中湯,理中丸和良附丸加味。泛吐清水者,加用姜半夏、茯苓,以溫胃化飲;納呆厭食者,加用砂仁、神曲、麥芽、雞內金等理氣開胃;脘腹冷痛者,也可用蓽茇、蓽澄茄藥物。
4.5 養陰和胃 患者素體陰虛或熱盛傷陰后,患者易出現胃痛隱隱,口燥咽干,大便干結,舌紅少律,脈細數。治以養陰益胃,以一貫煎加味。在養陰和胃的同時,要適當加用一些理氣之品,使養陰之品具有流動之性,補而不滯,養陰而不礙胃,如選用香櫞、佛手、陳皮、枳殼等藥。若見胃脘灼痛,嘈雜泛酸者,仍可斟酌配用左金丸,疼痛明顯者可以選用芍藥、甘草之品。
4.6 調理兼夾病理因素 病情較輕FD患者,多為單一證型,采用一種治療方法具有較好療效。當FD患者病情較重,時間較久者,常常病機復雜,寒熱虛實均見,兼夾病理因素較多。鄧老在治療FD中,認為治療中應該抓住患者主要病機,同時也要考慮兼夾的病理因素,加快疾病的好轉,如痰、濕、熱、郁、瘀等。患者兼有痰阻時,常加用陳皮、法半夏、茯苓、姜厚樸、紫蘇梗、絲瓜絡、冬瓜子等;如兼有濕時,常用茯苓、生薏苡仁、砂仁、藿香、佩蘭等;如兼有熱時,常選用連翹、蒲公英、金銀花、黃芩、黃連、牡丹皮、梔子等;兼有郁時,常選用郁金、合歡皮、柴胡、香櫞、佛手等;兼有瘀時,常選用赤芍、牡丹皮、郁金、雞血藤、生蒲黃、五靈脂、三七粉、丹參、絲瓜絡等。FD患者常常兼有脾運不良,鄧老常加用焦神曲、焦麥芽、雞內金等運脾化滯。
現代醫學認為,精神心理因素是FD的重要發病因素,中醫學也認為情志因素也是重要的病因之一。鄧老認為在治療FD時,應該重視心理、心態調整。鄧老在接診FD患者,常常采用充分傾聽、適當安慰、精神暗示的方法,告知患者本病不是器質性疾病,而是功能性疾病,預后良好,消除患者恐懼、進展心態,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幫助患者放下心理負擔,通過精妙的病情的講解,使得患者情緒舒緩,心態平和,采用藥物治療,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某,女,34歲,于2015年7月10日就診。主訴:間斷胃脘脹痛3年。癥見:胃脘脹痛,噯氣則舒,不思飲食,大便1次/d,略偏軟,失眠,口干口苦,急躁,胸悶,高血壓病2年,舌淡紅苔白膩,脈細略數,末次月經2015年為6月19-23日。查體無明顯異常。胃鏡檢查: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考慮西醫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胃脘痛,辨證為肝氣郁滯,木郁克土,濕濁內生,上擾心神。治療以疏肝解郁,健脾化濕安神為法。方選逍遙散加味,方藥如下:
北柴胡10 g、當歸10 g、酒白芍12 g、茯苓12 g、炒白術10 g、郁金12 g、陳皮10 g、炒枳殼12 g、姜厚樸10 g、紫蘇梗10 g、砂仁6 g、焦神曲15 g、焦麥芽15 g、醋雞內金15 g、制遠志10 g、竹茹12 g、太子參15 g、山藥15 g,7劑,水煎,日2服。
復診(2015年7月17日):服上方7劑,胃脹痛、胸悶、口干口苦、急躁、食欲減輕,睡眠好轉,仍覺噯氣,舌淡紅苔白,脈細略數。分析:患者經治療癥狀減輕,但考慮患者月經將至,治療在前方基礎上,減少影響月經藥物。
北柴胡10 g、酒白芍12 g、茯苓12 g、炒白術10 g、陳皮10 g、紫蘇梗10 g,砂仁6 g,焦神曲15 g、焦麥芽15 g、醋雞內金15 g、制遠志10 g、竹茹12 g、太子參15 g、山藥15 g、合歡皮10 g,7劑,水煎,日2服。
三診(2015年7月24日):服上方7劑,胃脹痛較輕,自訴月經血塊較多,經后小腹冷痛,舌淡紅苔白,脈細略數。分析:患者經治療胃脹痛癥狀減輕,但考慮患者月經腹痛,治療在前方基礎上,加用溫經調氣和血藥物,達到氣血雙調作用。
北柴胡10 g、當歸15 g、酒白芍12 g、茯苓12 g、炒白術10 g、陳皮10 g、紫蘇梗10 g、香附10 g、砂仁6 g、焦神曲15 g、焦麥芽15 g、醋雞內金15 g、制遠志10 g、烏藥10 g、太子參15 g、合歡皮10 g,14劑,水煎,日2服。
【按語】鄧老認為,FD以胃氣不降為核心病機,病位在胃,與肝、脾有關,肝脾胃功能失調,導致機體水谷運化失調,化生氣滯、濕阻、痰結、火郁、食積、瘀血,諸多病邪既是病理因素,也是致病因素,治療應該抓住疏肝郁,和降脾胃,消除病理因素關鍵,已到達胃氣和降的目的。
疏肝郁: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肝疏泄氣機功能正常,則胃腑氣血調和;肝喜調達而惡抑郁,疏泄膽汁,有助于脾胃運化水谷。肝氣不舒,橫逆犯胃,或土虛木乘,胃失和降而成痞滿,日久影響胃腑氣血失和。故治療FD時可在逍遙散基礎上加木香、香附、厚樸、蘇梗以疏肝理氣,調暢氣機。
運脾土,降胃氣:脾胃居中州,具有受納飲食、運化水谷津液、化生氣血和氣機升降的作用,脾氣不
升,胃氣不降,脾胃運化正常,水谷精微才能輸布全身,氣血調和,以充養五臟。在治療中根據實際情況,以神曲、麥芽、雞內金、白術、茯苓健脾助運,必要時加用參芪之品增加健脾功效,選用紫蘇梗、陳皮、枳殼、姜厚樸以降胃氣。
兼顧代謝病理產物。肝、脾、胃為人體水谷代謝,氣機升降的樞紐,肝脾胃功能失調可以導致一系列的病理產物如氣滯、濕阻、痰結、火郁、食積、瘀血等這些均導致了胃氣失降。在治療中常選用一兩味藥物來消除病理因素。
鄧老治療FD時,在調理肝脾胃氣機升降同時,同時調和氣血,消除氣郁、痰濕等病理因素,以達到和降胃氣的目的,能取得較好療效。
[1]陳旻湖,鐘碧慧,李初俊,等.廣東城鎮居民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內科雜志,1998,37(5):312-314.
[2]仝甲釗,曲波,王蓓蓓,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機制[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21(9):785-790.
[3]李延青.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Ⅲ標準解讀:功能性胃十二指腸疾病[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6,18(05):261-262.
[4]孫紅艷.口臭中醫證治相應關系的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9(2):126-129.
[5]張羽,陳曦,馮希平.口臭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病例對照研究[J].口腔醫學,2016,36(7):607-611.
[6]尹曉嵐,唐旭東,王鳳云,等.脾失健運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機制探討[J].世界中醫藥,2017,12(1):207-210.
[7]劉景源.“分消走泄”法在濕熱病治療中的應用(一)[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6,4(8):32-35.
[8]劉景源.“分消走泄”法在濕熱病治療中的應用(二)[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6,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