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遠,郭小川,蔣明俊,李 霞,何 燕
(1.陸軍勤務學院 軍事油料應用與管理工程系, 重慶 401311; 2. 78356部隊, 昆明 650032)
脂肪酸是指一端含有一個羧基的長脂肪族碳氫鏈有機物,直鏈飽和脂肪酸的通式為 CnH2n+1COOH。脂肪酸按其碳鏈長短可分為短鏈(碳原子數小于6)、中鏈(碳原子數為6~12)、長鏈脂肪酸(碳原子數大于12);按其碳氫鏈飽和程度可分為碳鏈上不含不飽和鍵的飽和脂肪酸、含有1個不飽和鍵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含2個及以上不飽和鍵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常見的飽和脂肪酸有月桂酸(十二烷酸)、肉豆蔻酸(十四烷酸)、棕櫚酸(十六烷酸)、硬脂酸(十八烷酸)、花生酸(二十酸)等,單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9-十八烯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如亞油酸(順,順-9,12-十八碳二烯酸)、亞麻酸(全順式9,12,15-十八碳三烯酸)。脂肪酸衍生物是指在脂肪酸碳鏈上連有其他官能團(如羥基、羧基、胺基、硝基等)的一類長碳鏈有機物,例如油酸上帶有的雙鍵經過鹵化、硫化、磺化、環氧化、羥基化后[1]可得到一系列脂肪酸衍生物。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在鋰基潤滑脂的制備中往往用來與一水氫氧化鋰反應制備鋰皂,應用較多、效果較好的一般是12-羥基硬脂酸和硬脂酸[2]。目前,國內外對脂肪酸改性、脂肪酸衍生物的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礦選工業[3-4]、表面活性劑[5]、生物柴油、增塑劑、綠色油品[6]、潤滑油[7]、醫學[8-9]等方面,而有關脂肪酸衍生物在潤滑脂上的研究應用的文獻報道較少。
王芳等[10]介紹了以三乙醇胺為氫供體,在酸活化白土的催化作用下使環氧大豆油、環氧菜籽油與水、醇、胺等反應,制取含有羥基、酯基、胺基等基團的羥基脂肪酸衍生物,可用于制備潤滑劑、紡織工業助劑等。
趙曉等[11]綜述了以天然不飽和脂肪酸為原材料制備環氧脂肪酸、共軛亞油酸、二聚酸等脂肪酸衍生物的合成路線。隨后,他們[12-13]以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為原料,使用氧化法制備了9,10-二羥基硬脂酸、9,10,12,13-四羥基硬脂酸、9,10,12,13,15,16-六羥基硬脂酸,并綜合考察了二羥基、四羥基、六羥基硬脂酸的表面化學性質及使用性能,以此研究碳鏈上羥基不同數目對脂肪酸皂性能的影響。
Kyoung-Rok Kim等[14]研究了利用微生物脂肪酸羥化酶生產一羥基、二羥基、多羥基脂肪酸的合成路線。黃金等[15]系統介紹了高分子化合物聚羥基脂肪酸酯的微生物合成方法,并對其工業生產和未來應用前景進行了展望。
聶小安等[16]闡述了利用含有雙鍵的不飽和油脂制備碳鏈含有21個碳原子的二元酸、22個碳原子的三元酸以及36個碳原子的二聚酸的合成途徑,介紹了其在生物柴油、金屬加工、表面活性劑、添加劑等領域的應用情況,并指出在潤滑劑中加入二聚酸可改善油品的抗腐蝕、抗磨性能、運動黏度、穩定性等。
李珍等[17]將共軛亞油酸甲酯與二氧化硒反應制備了12,13-雙羥基-9E-十八碳烯酸甲酯、10,11-雙羥基-12E-十八碳烯酸甲酯、9,10-雙羥基-11E-十八碳烯酸甲酯、11,12-雙羥基-9E-十八碳烯酸甲酯4種雙羥基異構體,利用高效液相色譜對其進行分離提純,采用質譜以及核磁氫譜、碳譜對所合成產物的結構進行了表征確認,對可能的反應機制進行了分析推測。Hungerford等[18-20]在實驗室進行了對油酸碳鏈上雙鍵進行環氧化然后開環的反應,并成功制備了帶有不同碳原子數的烷氧基以及二羥基的十八烷脂肪酸,并對最優反應條件進行了篩選。
朱雷等[21]在CO2環境下以油酸為原料、活性白土為催化劑制備了二聚酸,并對溫度、壓力、催化劑用量、反應時間等因素進行了研究,確定了最佳的工藝條件。
陳群等[22]介紹了國內12-羥基硬脂酸的質量、產能和需求情況以及其價格走勢。
郝振強等[23]制備了硫化菜籽油和硫化新戊二醇二油酸酯,測定了其理化性能以及摩擦學性能,結果顯示兩者都具有良好的極壓抗磨性能。黃齊茂等[24]將大豆油酸化、油磺化、皂化,得到一種α-磺酸基油酸鈉,并將其應用于礦石浮選捕收取得較好的結果。梅煥謀等[25-26]提出了親水極性基團、長碳鏈脂肪烴基或芳基和S、P等活性元素三類官能團可影響潤滑添加劑抗磨減摩性能的分子設計觀點,并依此觀點仿照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鋅的結構設計合成了同時含S、P、羧基的2種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酯羧酸衍生物,并通過摩擦學試驗證明所合成的2種衍生物可顯著改善潤滑基礎液的減摩性能和極壓承載能力。
胡志孟等[27]以不飽和植物油脂肪酸、一氯化硫為原料,通過加成、多硫化鈉脫氯、鐵粉去除游離硫之后得到了硫化植物油脂肪酸。此外,覃超國等[28]以相似的工藝對油酸聚乙二醇值進行了硫化,并簡要介紹了其在油品添加劑和金屬切削液中的應用。
國外有學者[29]制備了二氯代脂肪酸用以礦石浮選,結果顯示:二氯代脂肪酸可以穩定地吸附于礦石表面,因而取得較好的浮選效果。
在鋰基潤滑脂制備中,用于皂化的脂肪酸原料應是至少含有12個碳原子的羥基脂肪酸以及這些脂肪酸的甘油酯。這類脂肪酸衍生物最好含有12~24個碳原子,如12-羥基硬脂酸、油酸(9-十八烯酸)、豆蔻酸(十四烷酸)、棕櫚酸(十六烷酸),目前12-羥基硬脂酸最為常用,9-羥基硬脂酸、10-羥基硬脂酸、8-羥基十六烷酸亦有報道[30]。用于制備復合鋰基潤滑脂的二元羧酸一般為2~12個碳原子,更常用為4~12個碳原子,最好為6~10個碳原子,一般包括水楊酸、草酸、癸二酸、硼酸、戊二酸、己二酸等,其中癸二酸和壬二酸最常用[31]。脂肪酸鋰皂與低分子酸鹽之間需滿足一定的物質的量比、適當的時間和溫度才能復合而成。同時高分子脂肪酸的結構[32]、脂肪酸鋰皂與低分子酸鹽的配比、中低分子酸的類型對于所制脂的性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蔣明俊等[33]以12-羥基硬脂酸、硬脂酸為長鏈脂肪酸,以水楊酸、己二酸、癸二酸、壬二酸、苯甲酸、硼酸為低分子酸原料制備二組分、三組分復合脂。結果顯示,以12-羥基硬脂酸復合硼酸、二元酸制備的復合鋰基潤滑脂具有最好的綜合性能,具有良好的熱安定性、膠體安定性、防腐性、剪切安定性、抗水性和極壓抗磨性。
楊文毅等[34]對2種硼酸羥基脂肪酸復合鋰基潤滑脂的制備工藝進行了比較,即直接制備和先進行復合脂預制皂的制備后再成脂。結果發現:由直接皂化法所制得的鋰基潤滑脂中,B原子與12-羥基硬脂酸鋰的羰基上的O原子組成B…O=C配位鍵,提高了單皂鋰基潤滑脂的滴點;而經預制皂法所制得的鋰基潤滑脂中,鋰皂纖維與基礎油形成了與直接皂化法不同的一個偽凝膠體系,掃描電鏡顯示鋰皂纖維于基礎油中呈堆疊的片狀。與直接皂化法相比,預制皂所制脂具有良好潤滑性、機械安定性,但稠化能力相對較弱,稠化劑用量要多5%左右。
Jana.N.G.等[35]以12-羥基硬脂酸、壬二酸為稠化劑原料制備復合鋰基潤滑脂,所制脂具有比單皂鋰基潤滑脂更高的滴點,這可能是由于12-羥基硬脂酸鋰皂分子與壬二酸鋰皂分子之間發生交聯反應或者氫鍵鍵合作用,從而使鋰基潤滑脂通過共結晶作用產生更長更粗的皂纖維,使其膠體安定性、剪切安定性和高溫性能得到增強。王偉[36]考察了脂肪酸組分、小分子酸、原料中各種酸的比例對復合鈣基脂硬化的影響。結果顯示:適當使用不飽和脂肪酸、加入適量磷酸、保持一定的高分子酸與低分子酸的比例均能改善鈣基脂硬化的情況。
Roberto Hissa等[37]分別用12-羥基硬脂酸/壬二酸、12-羥基硬脂酸、R(CH2)n(COOH)2(其中n大于8,碳鏈長于壬二酸和癸二酸)制備了2種復合鋰基潤滑脂,以此考察中長鏈二元酸制備復合鋰基潤滑脂的效能。結果顯示:所制脂在剪切安定性、極壓抗磨性、防銹抗氧化性等性能與一般市售鋰基潤滑脂相當,且其滴點高于12-羥基硬脂酸/壬二酸復合鋰基潤滑脂(330 ℃和260 ℃),被認為比典型的復合鋰基潤滑脂具有更好的高溫性能。
毛大恒等[38]發現以12-羥基硬脂酸、硼酸、癸二酸為原料制備的3組分復合鋰基潤滑脂滴點有較大提高。結合鋰皂纖維的掃描電鏡圖發現:復合鋰基潤滑脂的滴點與鋰皂纖維的形態、數目、發育程度之間有密切聯系。帶狀纖維所構成的復合鋰基潤滑脂的滴點不如中空棒狀纖維所構成的復合鋰基潤滑脂,其原因在于中空棒狀纖維可利用空腔固定難以被析出的基礎油,提高了體系的能量。
付蕾[39]研究發現:制備復合鋰基潤滑脂時,脂肪酸中加入一定量硼酸、己二酸有助于提高鋰基潤滑脂的滴點。曾輝等[40]將硼酸、癸二酸、水楊酸分別與12-羥基硬脂酸按一定比例復合制備鋰基潤滑脂,考察了不同種類的低分子酸對鋰基潤滑脂滴點的影響,并通過掃描電鏡觀察了所制脂的纖維結構。
早在1974年,石油化工科學院[41]將合成脂肪酸鋰基潤滑脂和天然脂肪酸鋰基潤滑脂作對比,研究了影響合成脂肪酸鋰基潤滑脂性能的因素。結果表明:C11 、C12、 C13三個餾分合成脂肪酸的稠化能力最強,隨合成脂肪酸的碳鏈增長,其鋰皂的稠化能力下降;而對于天然脂肪酸,C16、C18稠化能力最強,隨碳鏈減少其稠化能力下降,說明合成脂肪酸和天然脂肪酸二者稠化基礎油的規律不同。隨后他們[42]繼續提出:生產不同品種潤滑脂所需最適宜合成脂肪酸不同,如:制備合成鈣基脂,使用碳原子數大于17的合成脂肪酸較為適宜;制備合成通用鋰基潤滑脂,使用C12-C16的合成脂肪酸較為適宜;制備合成儀表脂則最好使用純C13的合成脂肪酸。
申華峰等[43]考察了不同碳鏈脂肪酸(C12、C14、C16、C16-C18、C18、C18-C22)在石蠟基油、環烷基油、合成烷基萘油、PAO油等不同基礎油中對鋁基潤滑脂性能的影響,并以紅外光譜儀對所制脂進行結構表征。結果顯示:鏈長對鋁皂稠化能力有較大影響,對滴點影響不明顯。總體而言,長鏈脂肪酸具有更強的稠化能力,但并非對所有種類基礎油都是碳鏈越長稠化能力越強,不同碳鏈脂肪酸隨基礎油種類不同顯示不同的稠化能力。例如在環烷基油、合成烷基萘油中,碳鏈長為18~22個碳原子的脂肪酸稠化能力最強;在石蠟基油中,16~18個碳原子數的脂肪酸稠化能力最強;而在PAO中,硬脂酸稠化能力最強。
王澤云等[44]考察了不同的脂肪酸(油酸/硬脂酸、油酸/棕櫚酸、油酸/12-羥基硬脂酸)合成的氨基酰胺對潤滑脂性能的影響,認為所制脂的抗磨減摩性能、基礎理化性能隨脂肪酸不同存在差別。此外,朱同榮等[45]合成了多種脂肪酸衍生物柴油抗磨劑,通過考察加入抗磨劑柴油的基礎理化性能、低溫性能、抗氧化安定性和十六烷值,研究了脂肪酸衍生物的碳鏈長短、帶有的元素基團對添加劑效果的影響,認為脂肪酸碳鏈的增長對抗磨劑的綜合效能有促進作用。
陳武淵等[46]研究了不同比例混合碳鏈的脂肪酸甲酯磺酸鈉的性能及應用。結果顯示:脂肪酸甲酯磺酸鈉的性能隨碳鏈組成的不同而顯示出差異。脂肪酸甲酯磺酸鈉中的短碳鏈成分含量越高,產品的發泡性能和低溫性能越好;而長碳鏈含量多的脂肪酸甲酯磺酸鈉具有更強的去污能力。
程忠等[47]用5種不同鏈長脂肪酸與丁二醇、甘油分別進行酯化反應得兩類酯,并測定了兩類酯的摩擦學性能。結果顯示,隨碳鏈增長,兩類酯的PB值都有顯著提高,極壓承載性能增強;而在載荷較低時,脂肪酸甘油三酯的抗磨減摩性能反而隨碳鏈增長而下降。
J.W.Hagemann[48]利用不同羥基位置、不同碳鏈長的脂肪酸制備了脂肪酸鋰皂,利用差示掃描量熱儀分析了其熱力學性能,考察了羥基所在位置和碳鏈長度對脂肪酸、脂肪酸鹽熱力學性能的影響。結果顯示:同分異構體對其熱力學行為無明顯影響,脂肪酸碳鏈中有更多的連續亞甲基,則所制脂有更高的滴點,羥基越靠近分子中心,其擁有更高的熵值熱值。而結合潤滑脂生產使用,12-羥基硬脂酸、14-羥基二十烷酸、9-羥基硬脂酸因具有較高熔點,適合生產鋰基潤滑脂。
國外曾有學者[49-53]研究了在鋰基脂的制備過程中,12-羥基硬脂酸、硬脂酸和低分子二元酸的配比以及低分子二元酸的種類對脂性能的影響,并制定了適宜的配伍比例。此外,Mould[54]研究了以石蠟基礦物油為基礎油時帶有不同取代基基團的脂肪酸鋰皂的稠化能力,并通過掃描電鏡觀察了12-羥基硬脂酸所制鋰基潤滑脂中鋰皂纖維的形態,對于鋰基潤滑脂性能與鋰皂纖維形態之間的聯系作出了分析。
胡志孟等[55]通過摩擦學試驗考察了幾種有不同羥基基團的脂肪酸的抗磨性,并與傳統對比抗磨劑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鋅作了對比。結果顯示:13,14-二羥基廿二酸、13-羥基廿二酸和廿二酸中,其抗磨效果隨羥基數的增加而逐漸增強。通過傅里葉紅外反射吸收光譜、俄歇電子能譜等分析摩擦副表面,認為二羥基脂酸廿二酸在金屬表面脫水縮合形成了一層網狀聚酯膜,其結構強度高于線狀聚酯膜,在金屬摩擦表面吸附更為牢固,抗磨性能更為優良。
John Bryant等[56]曾進行了一羥基、二羥基脂肪酸試制鋰基潤滑脂的實驗。結果顯示:當使用8.5%的9,10-二羥基硬脂酸時,所制潤滑脂在145 ℃平衡穩定后具有最大的屈服應力,并具有良好的綜合性能。Okabe等[57]利用表面反射紅外技術觀察了2-羥基脂肪酸作添加劑時的摩擦副表面,認為2-羥基脂肪酸形成了一層聚酯膜,提升了其潤滑性能。John P.Doner等[58]發現在潤滑脂中加入適量的含羥基皂份和硼化惡唑啉可有效提高脂的滴點,提高8 ℃左右,同時S和P也可加入脂中與其他組分協同作用。
除了上述對羥基數目位置的研究外,也有學者對二羥基立體構型對脂性能的影響作出了考察。張信剛等[59]合成了不同的順式和反式二羥基脂肪酸,并在SRV摩擦磨損試驗機上分別對順式和反式二羥基脂肪酸的極壓和抗磨性能進行了考察。結果顯示:順式二羥基脂肪酸的抗磨性能不如反式二羥基硬脂酸,對摩擦副磨痕表面分析后認為其原因在于反式二羥基脂肪酸的2個羥基在空間中的伸展更多向,增大了二羥基脂肪酸分子間形成聚酯的幾率從而增大了聚酯膜的強度,導致抗磨性能更為優異。
目前鋰基潤滑脂的稠化劑原料主要是硬脂酸和12-羥基硬脂酸,以12-羥基硬脂酸所制鋰基潤滑脂性能最好。本課題組在此基礎上研究了多羥基脂肪酸中的9,10-二羥基硬脂酸和9,10,12-三羥基硬脂酸制備鋰基潤滑脂的可能性和成脂性能。前期試驗結果顯示:2種脂肪酸衍生物均能成功制備鋰基潤滑脂,明確了最佳煉制工藝。同時,與傳統的12-羥基硬脂酸制備的鋰基潤滑脂相比,所制鋰基潤滑脂滴點顯著提高,稠度、膠體安定性、抗磨減摩性能和極壓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從機理上分析,是由于二羥基硬脂酸和三羥基硬脂酸相對單羥基硬脂酸在羥基數目上有所增加,產生了更強的氫鍵效應,使鋰皂分子連接更加穩固,從而增強了皂纖維骨架結構強度及皂纖維骨架對基礎油的保持能力。今后,將探索2種脂肪酸衍生物制備復合鋰基潤滑脂的性能,同時開展對成脂機理的全面性研究,豐富潤滑脂理論。
理論上,在脂肪酸基礎上賦予胺類基團,可以提高潤滑脂的氧化安定性,機理上通過捕捉過氧自由基來阻止鏈引發反應。賦予硼酸基團可以提高潤滑脂的極壓抗磨性能,機理上微球和金屬表面在極壓條件下互相作用,形成彈性膜,這種膜具有優良的載荷性能和抗磨損作用。賦予二烷基硫代磷酸鋅中的磷酸基團和硫元素可以提高潤滑脂的減摩抗磨性能,機理上硫在金屬表面生成硫化鐵與磷酸鹽形成反應膜,這種反應膜具有較強的承載能力和較低的剪切強度,從而隔開摩擦副進行潤滑,避免金屬表面的凸峰接觸發生黏著磨損。除此以外,還有更多的功能性基團可以賦予到脂肪酸上,有待進一步研究。
目前研究較多的脂肪酸衍生物主要有羥基脂肪酸、氯代脂肪酸、硫化脂肪酸、磺化脂肪酸以及二聚脂肪酸、硝基脂肪酸等。而在潤滑脂應用方面研究較多的主要為12-羥基硬脂酸和硬脂酸。在稠化基礎油時,12-羥基硬脂酸鋰和硬脂酸鋰靠羧基端的離子力和烴基端的范德華力吸引聚合成皂纖維形成結構骨架,并進一步形成膠體結構分散體系,同時羥基、羧基等基團之間形成氫鍵促進膠體結構穩定。因此,適度地增加羥基數目有利于氫鍵的形成,促進成脂并改善潤滑脂的性能。
對于今后的研究,可在脂肪酸基礎上賦予功能性基團制備新式稠化劑,考察能否替代部分添加劑改善潤滑脂性能,拓寬稠化劑來源和作用,開發多效復合稠化劑。
參考文獻:
[1] 李冬蓮.脂肪酸增效劑在浮選中的應用[J].武漢化工學院學報,1999,21(3):41-45.
[2] 陳惠卿.半流體極壓鋰基潤滑脂的研制、生產與應用[J].石油商技,1999,17(6):15-17.
[3] 鄧建勛,成巧云.油酸低溫下浮選螢石的研究[J].化工礦山技術,1993,22(5):25-28.
[4] 杜飛飛,呂憲俊,邱俊,等.油酸改性和組合用藥對某磁鐵礦浮選效果的研究[C]//2009年金屬礦產資源高效選冶加工利用和節能減排技術及設備學術研討與技術成果推廣交流暨設備展示會論文集.馬鞍山:[出版者不詳],2009:235-239.
[5] DIERKER M,SCHAFER H J.Surfactants from oleic,erucic and petro selinic acid: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J].European Journal of Lipi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112(1):122-136.
[6] 王大璞,烏學東.綠色潤滑油的發展概況[J].摩擦學學報,1999,19(2):182-185.
[7] 陳戰,馮文軍.油酸在齒輪切削加工潤滑油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制造工程,2005(1):33-34.
[8] 王海萍.硝基油酸對急慢性腎損傷保護作用及機制的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0.
[9] 趙敏,喻凱,豆新志,等.亞油酸及其甲酯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的治療作用[J].華西藥學雜志,2012,27(3):281-282.
[10] 王芳.制取羥基脂肪酸衍生物的新方法[J].四川化工,1991(3):56-57.
[11] 趙曉,方云.天然不飽和脂肪酸的雙鍵化學改造的技術進展[J].大豆科學,2013,32(3):411-415.
[12] 趙曉,方云.9-10-12-13-四羥基硬脂酸鈉在低溫硬質水及中性pH條件下的特異性能[J].精細化工,2013,30(9):1004-1008.
[13] 趙曉.油脂基多羥基硬脂酸的合成與性能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3.
[14] KYOUNG-ROK Kim,DEOK-KUN Oh.Production of hydroxy fatty acids by microbial fatty acid-hydroxylation enzymes[J].Biotechnology Advances,2013,31:1473-1485.
[15] 黃金,戴洪亮.微生物法合成生物高分子—聚羥基脂肪酸(酯)進展[J].食品發酵工業,2012,38(3):132-136.
[16] 聶小安,蔣劍春.天然油脂制備生物柴油新技術的研究[J].生物質化學工程,2006,40(2):27-30.
[17] 李珍,楊德坡.雙羥基脂肪酸異構體的合成及譜學特征[J].中山大學學報,2011,50(5):75-78.
[18] HUNGERFORD Zoe.Controlling viscosity in methyl oleate derivatives through functional group design[J].Journal of Chemistry,2014,38(12):5777-5785.
[19] CURTIS J,LIU G,OMONOV T,et al.Polyol synthesis from fatty acids and oils:U.S.Patent Application 13/811,362[P].2011-7-21.
[20] AHN B J K,KRAFT S,SUN X S.Chemical pathways of epoxidized and hydroxylated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and triglycerides with phosphoric acid[J].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2011,21(26):9498-9505..
[21] 朱雷,陳坤雄.CO2環境下油酸聚合制二聚酸的工藝[J].化工進展,2013,32(9):2216-2220.
[22] 陳群.中國12-羥基硬脂酸資源解析[J].合成潤滑材料,2012,39(1):15-16.
[23] 郝振強.含硫潤滑油添加劑開發及應用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06.
[24] 黃齊茂,蔡坤.α-磺酸基油酸皂捕收劑的應用[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2,34(2):2-6.
[25] 劉忠,李茂生,梅煥謀.水溶性滑添加劑的分子設計淺說[J].潤滑與密封,1995(3):31-33.
[26] 梅煥謀.硫代磷酸酯羧酸衍生物的潤滑性[J].湖南大學學報,1996,23(3):65-70.
[27] 胡志孟.硫化植物油脂肪酸的合成[J].中國油脂,2000,25(6):153-155.
[28] 覃超國.硫化油酸聚乙二醇酯的合成及應用[J].科技資訊,2006(21):26.
[29] 朱一民.蘇聯的硫化礦和非硫化礦新浮選藥劑[J].國外金屬礦選礦,1989(5):1-6.
[30] JOHN P D,FISHKILLl N Y.Process for anhydrous calcium 12-hydroxy stearate and estolide containing grease:U.S.Patent 2862884[P].1958-11-2.
[31] SYED S,GILANI H,MADISON H.Grease thickened with lithium soap of hydroxy fatty acid and lithium salt of aliphatic dicarboxylic acid:U.S.Patent 3791973[P].1974-2-12.
[32] XU D,JUN H.Chain length dependence of the frictional properties of alkylsilane molecules sel[J].Lassembled on mica studi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e.Langmuir,1996,12:235-23.
[33] 蔣明俊,郭小川.復合鋰基潤滑脂的研究[J].潤滑與密封,2000(5):25-30.
[34] 席瀛,楊文毅.硼酸和12-羥基硬脂酸復合鋰基潤滑脂及其預制皂的結構探討及性能研究[C]//第十一屆全國潤滑脂技術交流會.2010.
[35] JANAKIEFSKI N G.The unique chemistry of azelaic acid[J].NLGI spokesman,1997,61(5):14-24.
[36] 王偉,孫洪偉.復合鈣基潤滑脂硬化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用油全方位,2010(5):58-61.
[37] HISSA R A.Lithium based grease made with a depleted lithium hydroxide monohydrate[J].NLGI spokesman,1997,60(11):7-13.
[38] 毛大恒,孫曉亞.提高高溫復合鋰基潤滑脂滴點的機理研究[J].南方金屬,2006(149):21-25.
[39] 付蕾.復合鋰基潤滑脂的基礎研究[J].廣州化工,2012,40(2):88-91.
[40] 曾輝,陳曉南,等.潤滑脂組成對復合鋰基潤滑脂微觀結構影響的研究[J].潤滑與密封,2011,36(8):42-47.
[41] 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綜合研究所.合成脂肪酸鋰基潤滑脂的研究[J].石油煉制與化工,1974(3):18-27.
[42] 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綜合研究所.合成脂肪酸潤滑脂科研協調會[J].石油煉制與化工,1979(5):21-23.
[43] 申華峰.脂肪酸對復合鋁基潤滑脂制備的影響[J].石油學報(石油加工),2011(10):20-23.
[44] 王澤云,劉萬毅.不同的氨基酰胺修飾劑對凹凸棒土潤滑脂性能的影響[J].潤滑與密封,2014,39(6):72-75.
[45] 藺建民,朱同榮.脂肪酸衍生物低硫柴油抗磨劑的研究[J].精細石油化工,2006,23(3):33-38.
[46] 陳武淵,趙建紅.混合碳鏈脂肪酸甲酯磺酸鈉的性能與應用研究[J].日用化學品科學,2015,38(5):27-33.
[47] 程忠,吳莉.中長鏈脂肪酸酯潤滑基礎油的摩擦學性能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47(6):798-803.
[48] HAGEMANN J W.Thermal behavior of prospective hydroxy acid grease thickeners[J].JAOCS,1991,68(3):139-144.
[49] JOHN P D S.Grease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borated ca-techol compounds and hydroxy-containing soap thicke-ners:U.S.Patent 4655948[P].1987-04-07.
[50] JOHN P D S.Grease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phenolic-or thio-amine borates and hydroxy-containing soap thicke-ners:U.S.Patent 4743386[P].1988-05-10.
[51] JOHN P D S.Grease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borated ca-techol compounds and hydroxy-containing soap thicke-ners:U.S.Patent 4781850[P].1988-11-01.
[52] JOHN P D S.Grease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borated diols and hydroxy-containing thickeners:U.S.Patent 4828732[P].1989-05-09.
[53] JOHN P D S.Grease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borated oxazoline compqunds and hydroxy-containing soap thicke-ners:U.S.Patent 4828734[P].1989-05-09.
[54] MOULD R W,SILVER H B.NLGI Spokesman[Z].1976.
[55] 胡志孟.二羥基廿二酸的抗磨作用機理[J].潤滑與密封,2002(1):38-42.
[56] JOHN B M,EVANS D.Lithium hydroxy stearate grease composition:U.S.Patent 2651616[P].1953-09-08.
[57] OKABLE H,MINAMI I,KITAMURA N,et al.2-Hydroxycarboxylic acids as novel friction-polymer type additives[J].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International Tribology Conference,Nagoya,1990(8).1049-1054.
[58] JOHN P D S.Grease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borated oxazoline compounds and hydroxy-containing soap thicke-ners:U.S.Patent 4600517[P].1986-07-15.
[59] 張信剛,王大璞.二羥基脂肪酸的極壓抗磨性能研究[J].摩擦學學報,1998,18(2):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