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童玲

價格行情: 單位:元/噸
市場分析:
當地近期辣椒有少量用肥需求。經銷商對2017年下半年肥價上漲很茫然,開始上漲時還儲備一部分,持續高位后,索性不再儲備,而是保持高進高出、低進低出的心態。近幾年總出現淡季漲價、旺季降價現象,經銷商基本無利可圖,對冬儲逐漸不看好,擔心后期降價,很少冬儲。2017年,當地水果收購價不理想,農民收益受損,經銷商回款遇阻,春季備貨進展緩慢。
后市預測:
今年過年較晚,春節過后春季市場將馬上開始,屆時經銷商將集中備貨,而用肥旺季也將在春節后到來,所以基層貨源或將有缺口,但現階段產品多元化,而且生產廠家多,有很多替代的肥種,農民不擔心購買不到化肥,多不著急購肥。楊景紅說,如果國際形勢好,在當前國內供應量低的形勢下,預計春節過后,到用肥高峰期,肥價會出現小幅上漲,漲幅在5%-10%。

價格行情:單位:元/噸
市場分析:
當地主要種植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及少量蔬菜。在2017年下半年化肥價格持續上漲的形勢下,大多數經銷商不敢大量儲備化肥,只有省級農資公司為保證當地的農需正常供應,會做充足的儲備,但是以復合肥為主。尿素方面,因利潤太低,甚至賠錢,所以一直以來都是執行隨進隨銷的政策。因當地目前沒有用肥需求,所以現階段基本不關注各肥種的市場批發價格。
后市預測:
當地集中用肥季節為每年的4月-5月。預計春節過后尿素價格將出現小幅下調,因為春節過后天然氣供應將有所緩和,屆時廠家將逐漸恢復開工。復合肥方面,因用肥季在4月份才開始,到了用肥季,肥料早已經生產出來,而復合肥在生產期間的原材料價格,無論是氮肥還是磷肥都處于高位,所以在原料價格高位的形勢下,后期復合肥降價的可能性不大。

價格行情: 單位:元/噸
市場分析:
當前主要是大棚土豆用肥,以硫酸鉀型復合肥為主。45%硫基復合肥出廠價在2100-2200元/噸時,大部分經銷商已經儲備大量化肥。當前45%硫基復合肥價格已經出現倒掛,出廠價在2600元/噸,而在當前庫存充足的情況下,肥價的高漲對基層市場影響不大。雖然個別新到的貨市場價格已經起來,但是因為前期低價肥庫存量較大,所以新到的貨基本走不動貨。
后市預測:
因大棚土豆收益高,農民用肥的積極性較高。而陸地土豆收益則較差,甚至賠錢,而且陸地土豆用肥時,正值高價肥充斥市場的時間,所以2018年陸地土豆用肥量或將減少。預計3月底-4月初,甚至在此之前,化肥價格會有所回落,因為經銷商都在觀望,廠家庫存量也較大,如果價格太高,經銷商備貨量就會下降,所以很多廠家會迫于庫存壓力而降低價格。

價格行情: 單位:元/噸
市場分析:
當地種植的主要作物是蘋果,3月份將集中施用底肥,以高氮復合肥和微量元素為主。2017年蘋果種植戶的收益好于2016年,膠東地區一級果收購價在4-4.5元/斤,且價格較穩定,所以果農購肥積極性較高,目前春季用肥基層鋪貨已完成。蘋果春季用肥結束前,肥價不會出現大的浮動,而且當地春季用肥鋪貨已經完成,短期內肥價的漲跌對當地市場沒有影響。
后市預測:
當前肥料價格上漲主要是北方供暖導致天然氣供應不足,氣頭企業開工率低造成。隨著季節回暖,天然氣供應也會充足,屆時開工率也將恢復。目前來說,肥價走勢不太明朗,而確定2018年肥價走勢基本在5月份,如果價格下跌,那么2018年價格會呈下跌態勢。如果5月份價格能保持住,那么2018年價或將看漲。但近兩年形勢多變,所以2018年價格走勢不好預測。
記者點評
本周,記者對山東、山西地區的尿素和復合肥市場進行了調查采訪。
賒銷一直以來都是令經銷商頭疼的問題。長期以來,農民都會等到糧食賣掉后再歸還欠款。但是因為糧食價格低,加上近期很多農民聽說玉米價格會在現在0.8元/斤的基礎上漲至1元/斤,導致農民當前惜售的情緒很濃,所以經銷商回款進展很慢,因資金不足無法打款給廠家。有經銷商反映,春節之前回款情況會稍有好轉,因為臨近春節,農民需要錢過年,會銷售一部分玉米,還有部分外出務工的農民也會帶回一部分錢。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長年累月的賒欠,導致經銷商收款的周期越來越長,農民的信譽度越來越低,對現款購貨、還款及備貨都產生了持續觀望和麻木的心理。更有甚者,還有惡意拖欠的現象,有的甚至已經成為呆賬。很多經銷商都在思考轉型,通過采取開農民會、促銷、知識講座等形式,盡量減少賒銷的量,建立農民信譽度,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因為農民已經習慣了賒銷,所以現款拿貨的推行難度很大。
此外,賒銷帶來的不利影響還體現在劣質化肥也越來越多。因為大廠家基本是現款訂貨,而經銷商資金不足,就會導致市場上貨源不足。但是相比之下,小廠家因覆蓋的地區很小,而且利潤空間大,所以愿意賒銷,而農民沒有識別肥料品質的能力,加上小廠家的化肥價格略低,所以就會選擇小廠家化肥代替大廠家化肥。但是小廠家的化肥很多都是偷減含量品質低劣的化肥,所以最終受害的還是農民。
還有經銷商反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直接轉嫁給零售商和經銷商,造成惡性循環,經銷商資金鏈斷裂,生存壓力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