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基于患者健康保健知識的講解和傳播,能影響其行為習慣,消除危害健康的危險因素,降低疾病的發生,促進身體健康。臨床護理模式由單純對疾病的護理向“治療、預防、康復和促進健康”為一體的多元化護理模式轉變,使健康教育成為護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因而健康教育能力成為護理工作者必需的核心能力。然而,調查顯示,很多臨床實習護士存在多種健康教育薄弱環節,并沒有完全掌握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因此,對護理學專業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知識的講授,促其形成健康教育技能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更加重要。
體驗式教學法(Experiential teaching)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依據教學內容設置特定的情景或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內容,形成專業技能。鑒于該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參與意識,發揮他們的主觀興趣,并以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為落腳點,因此,國內外學校在各個層次、各個專業都進行體驗式教學的嘗試,并取得明顯效果。本文以河南大學民生學院2014級護理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體驗式教學對學生健康教育知識掌握和能力形成的影響。
1.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以河南大學民生學院2014級本科護理1班為實驗組,2班為對照組。試驗組共90名學生,男生4名(4.4%),女生86名(95.6%),年齡(20.58±2.13)歲;對照班共 89名學生,男生 3名(3.4%), 女生 86名(96.6%), 年齡(21.03±1.21)歲。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前期課程(已學的專業基礎課)平均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方法
(1)試驗組教學方法。試驗組在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以建構主義的原則重新建構“健康教育學”的教學內容,總學時數為36學時,其中課堂講授20學時,體驗式教學16學時。
①課程內容設置。“健康教育學”課程一般在護理學專業的第6學期開設,此階段的學生已學完護理學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但由于學習方法、學習目標、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導致學生之間存在知識掌握程度的差異。因此,在開課初始,我們編制健康教育相關專業知識的調查問卷,對學生進行調查,根據問卷結果設置“健康教育學”的課程內容。
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基于調查結果將“健康教育學”課程內容設置為健康教育知識的鞏固、健康教育知識內容和體系、健康教育方法和技能的培養、健康教育實踐等4大部分,通過這4部分的學習使學生在原有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內容,培養健康教育意識,掌握健康教育方法和形成健康教育實踐能力。
②教學過程。設置特殊場景,采取一定的教學模式或方法,使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注入一定的情感,體驗知識使用過程中的獨特魅力,最終使新知識內化為原有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并形成技能,這就是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核心所在。將課程內容設置為4個模塊后,體驗式教學主要采取討論式、實踐式和社會調查的方法。將班級內的學生隨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不多于8人,某個知識模塊講授結束后,留下相關的討論題,讓每個小組根據講授的理論知識討論該問題,并書寫紙面報告,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將知識內化為自我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時刻關注學生討論過程中出現的意外情況或主要問題,實時講解,進行疑難點撥,充分發揮課堂過程中的主導性作用,引導學生的討論過程。針對某些健康教育內容,如糖尿病、高血壓、口腔健康等慢性病,采用小組內成員之間相互宣講和制作健康教育板報、海報的方式進行實踐的教學,促使學生形成健康教育技能。根據“健康教育學”課程模塊的相關知識設計相關的調查問卷,讓學生走出校門,去調查社會上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人群對健康教育知識的了解和需求情況,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并以科研論文的格式書寫調查結果,初步鍛煉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研究的能力。
(2)對照組教學方法。采用傳統課堂教學法,輔以多媒體教學,其授課內容、總學時、授課教師與試驗組相同。
(3)效果評價。學期結束后,兩組學生進行自行編制的教學效果評價問卷調查,內容涵蓋學科理論知識的掌握、學生對課堂效果的評價以及參與程度和專業技能的掌握、應用情況等,如“健康教育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課堂效果的認可程度”“自我參與程度”“健康教育技能的掌握程度”和“進行自主設計及健康教育的程度”。問卷包括5個條目,每個條目的回答分別為“很高”“高”“一般”3個選項,每個條目只能選擇一個答案。試驗組發放問卷90份,對照組89份,分別收回90份和89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的錄入和統計分析,兩組學生成績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間教學效果評價采用回答百分率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
1.兩組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
期末考試結束后,分析兩組學生的卷面成績發現,實驗組學生的平均成績為86.21±3.25,對照組學生的平均成績為82.34±4.73,兩組平均成績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74, P<0.01)。
2.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見表1,P21)
對教學效果評價的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在“健康教育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課堂效果的認可程度”“自我參與程度”“健康教育技能的掌握程度”和“進行自主設計及健康教育的程度”等方面滿意程度都比對照組的高。

表1 兩組學生教學效果調查結果 [名(百分率,%)]
1.體驗式教學對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影響
在期末理論考試中,實驗組的平均成績高于對照組,說明體驗式教學法有利于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提高考試成績。對學習效果的調查也顯示,對“健康教育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的主觀評價,試驗組學生選擇程度“很高”和“高”等級的比例高于對照組,且“一般”等級低于對照組,實驗組的學生對課堂效果的認可程度更高,說明學生的主觀評價與客觀的考試成績結論一致,對課堂效果認可程度高的教學方法能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領悟,提示“健康教育學”體驗式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
2.體驗式教學對學生的課程參與度的影響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學習過程掌握知識和形成技能,最終形成“德、智、體、能”全面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核心是學生個體“全人”形成的過程,因此教育的主體就是學生自身。體驗式教學的核心即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汲取知識,形成技能。學生對“自我參與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體驗式教學組的學生認為自我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高于對照組,充分說明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健康教育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3.體驗式教學模式對形成健康教育技能的影響
“健康教育技能的掌握程度”和“進行自主設計及健康教育的程度”兩項調查內容實質上反映了學生學習掌握專業技能的能力,也體現了教育的終極目標。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組學生選擇程度“很高”和“高”等級的比例遠遠高于對照組,充分說明教學過程中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過程有利于促進其技能的形成。本研究結果與Curtin等的研究結果一致,參加實踐活動能顯著提高護理學專業本科生的健康教育技能。本研究揭示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健康教育學”講授是促進學生形成健康教育技能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健康教育學”中的應用增強了學生對課堂效果的認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提高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最終促進健康教育技能的形成,這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教學模式。然而,在應用該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前做好大量的預備工作,如課前要使學生明晰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及教師預測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實施中教師需要時刻關注進展,引導實踐過程,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施后還需要及時點評,確保學生正確應用健康教育知識。
[1]代田,隋樹杰.護理本科生健康教育能力培養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教育2016,13(7):554-557.
[2]王梅林,寧華秀,郭景真.護理本科生實施健康教育情況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13,10(3):113-115.
[3]達瑛,張濱.臨床實習護士健康教育能力培養策略[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8):76-77.
[4]郭冬梅,劉新社,孔軍輝.體驗式教學在“藥事管理學”本科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藥事, 2016,30(12):1240-1243.
[5]韋煒,于述偉,吳寶捷,等.基于體驗式教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踐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12):117-118.
[6]張勝碩,袁楓,王繼紅.體驗式教學的發展及其應用進展[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5):389-391.
[7]杜琳,盧公標.體驗式教學模式在護理學導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5,12(12):893-898.
[8]Curtin AJ,Martins DC,Schwartz-Barcott D,et al.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for nursing students[J].Public Health Nursing,2013,30(6):548-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