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球
近年來,云南省柔性引進了140多名院士和200名高層次人才,促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落地和轉化,有力推動云南省多個行業領域的技術革新——
近日,永平縣杉陽鎮仁壽村9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領到了產業扶貧開展以來的第一筆分紅。剛剛領了分紅的村民朱洪彪高興地說:“只要公司在,我的股份就在,我對公司和產業的發展很有信心。”
仁壽村村民受益于該村畜牧業的發展,而在這背后有著鮮為人知的“助推器”:云南省“柔性引才”成果轉化落地后帶來的新變化。
2015年8月,省外專局與云南中科胚胎工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大理永平外專引智成果精準扶貧農業發展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引進適合永平環境、利于品牌打造和市場推廣的國外高品質肉牛品種200頭,通過人工胚胎移植方式進行繁育。如今,該項目輻射帶動當地200多戶每戶年均增收達2000元以上。
“四個一”模式推進
“柔性引才”就是利用云南的優勢名片,吸引省內外、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到云南來。請來的專家學者不一定在云南定居,但可以利用他們的智慧,補云南發展的短板。
“云南省高端人才資源相對匱乏,引進海內外高端人才和項目,帶動技術革新,對促進全行業改革發展尤為重要。”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說,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人才強省”戰略部署,云南省專門成立云南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牽頭主抓全省人才工作,同時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加大筑巢引鳳力度,開辟綠色通道,廣納海內外英才。
云南省“柔性引才”最大的亮點是立足云南實際,與產業緊密結合,采取引進一批外國專家、實施一批引智成果、促進一批產業發展、解決一批人員就業的“四個一”引智新模式。去年,保山市邀請首批院士、專家到騰沖開展智力服務,保山市政府與鄭惠美教授簽訂學術交流合作備忘錄。目前,鄭惠美教授兩次赴保山共開展學術交流10余場次,培訓骨干28人。
以前,保山富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銷售新鮮香菇雖已成規模,但在香菇的精深加工及附加值提升方面進展緩慢。“自從中國工程院‘朱蓓薇院士工作站2016年入駐企業后,即食香菇脆片、香菇多酶、香菇多肽等進入朱蓓薇院士的研究課題。”云南省人才服務中心流動人員黨委副書記劉劍利介紹,高黎貢山生態茶有限公司引進朱有勇院士、倪德江專家對普洱茶加工技術、茶樹品種基因庫建設等課題進行科研,如今已開發生產國內首條經太陽能驅動的普洱茶加工生產線。
劉劍利介紹,近兩年來,云南省已先后在大理、騰沖和西雙版納、普洱建成了5個“云南省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基地”。邀請包括12名院士在內的136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到云南開展智力服務活動,并與中國地震局、北京外國語大學等17家單位簽訂合作協議。今年3月,云南省又與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簽訂人才合作協議,共同建設云南柔性引進人才專家庫,聘請包括3名院士在內的15名上海高層次人才作為“云南省特聘專家”。截至目前,云南省已建成239個院士專家工作站和166個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柔性引進了149名院士和249名高層次專家、吸引集聚近6000名團隊成員。
成果轉化助農增收
近年來,云南省引進外國人才的領域、主體不斷多元化,引進高端外國專家的領域從過去主要集中在高校,開始轉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行業中,從傳統產業轉到高新技術產業;引進主體也由過去以國有企業、科研院所引進為主發展到國有、民營、外資等各類所有制企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在來源上,不僅有來自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和法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專家,也有來自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專家。在這些變化的基礎上,云南省引進高端外國專家的人數顯著增加,社會貢獻令人矚目。
有著“高原葡萄城”美譽的賓川縣,自去年引入新型葡萄栽培技術以來,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這就是“王世平專家工作站”入駐賓川帶來的技術革新。在王教授和他團隊的幫助下,賓川的葡萄產業技術步入“二次革命”,300多個葡萄新品種、新型栽培技術被運用推廣,輻射帶動當地近20萬畝葡萄生產,直接經濟價值達20多億元。
近年來,普洱市“柔性引才”工作以“劉承初專家工作站”的掛牌拉開序幕。據普洱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劉承初專家工作站”依托云南海王水產有限公司,一方面研究利用羅非魚加工廢棄物生產飼料用魚粉魚油的工藝及其優化,建立1條日處理80噸原料的魚粉魚油生產線;另一方面,研究利用雜魚和羅非魚碎肉開發加工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休閑食品工藝,開發了3個休閑食品,建立一條包裝休閑魚制品和魚糜制品的中試生產線。通過系列科研技術的應用,帶動企業周邊4.5萬人脫貧,漁民人均年利潤達1200元。
云南省“柔性引才”對昆明的產業發展助力不小。新西蘭專家路易斯·戴格扎根安寧市郊,幫助云南紅梨開發有限科技公司建立起省內第一家與國際接軌的全程質量管理體系,使云南特色果蔬產業得到迅速擴大,走向省外和國際市場,取得良好效益。路易斯·戴格也因此先后被云南省政府授予“彩云獎”及“云南省科技合作獎”。
人才就是企業經營管理的“第一資本”。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國資委和省屬企業圍繞省屬企業深化改革和轉型升級中心工作,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力度,創新人才體制機制,優化人才成長環境,著力打造一支政治可靠、素質過硬、作風優良的企業人才隊伍。
截至去年底,全省省屬企業人才隊伍總量約為20.1萬人,其中,經營管理人才約3.5萬人,占17.4%;省工信委加大實施工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開發“2216工程”,2011年至今,累計培訓各類工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5萬余人次,努力建設一支熟悉現代企業管理,具有科學決策能力、市場應變能力、資本運作能力和經營創新能力的經營管理人才隊伍。
各省屬企業建立健全相應的人才考核評價體系,將考核結果與干部人才的薪酬、晉升和培養使用掛鉤。云南白藥集團堅持以“人才興企”為經營理念,視人力資源為企業第一資本,構建了一套市場化的引人、留人、激勵、淘汰的人才機制;云南建投集團提出“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出效益”的人才理念,全面實施人才強企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