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輝
波普林格市位于比利時王國的西部,與法國毗鄰,是個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作為反侵略的一方參戰,并派出14萬勞工來到硝煙彌漫的歐洲戰場從事“最艱苦、最危險”的戰地后勤工作。為拯救異國民眾的生命,中國山東省的13名華工,告別自己的親人和故土,于1917年春經過長途跋涉,踏上了硝煙彌漫的比利時國土。他們被安排在比利時與法國交界的伊普爾、波普林格地區,與那里的1.2萬名華工一起,參與戰地后勤工作,主要承擔清理戰場和城市重建工作,并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17年11月15日,德國對波普林格市的中國營地發動了突然空襲,13名華工不幸當場喪生。他們遇難后,被其他華工葬于波普林格的一條小河邊。
隨著歷史的變遷,當年13名華工的墓地不知被遷移到何處,消失在了廣袤的田野中。然而,在將近100年的時間里,中國政府和人民始終沒有忘記他們,無數次督促比利時政府,無論如何也要找到13名華工的墓地,讓中比和中歐友誼開拓者飄落的英靈得以安寧,更讓他們神圣的尊嚴永遠得以保護。

但是,經過中國、荷蘭和英國科學家多年的努力,13名華工的墓地依然沒有找到。直到2010年年初,13名華工的墓地遺址才終于被找到。這一發現,讓波普林格市政府松了一口氣,并隨即做出兩項決定:在墓地舊址籌建“中國勞工紀念園”;塑建一尊華工紀念青銅像,并出重金向社會征求塑像的最佳方案。
經過近半年的精心打磨,一尊高一米的華工紀念青銅像完成,是一名華工肩扛一枚炮彈的形象,創作原型來自于一張歷史照片。
2010年5月29日,青銅像揭幕儀式在波普林格市隆重舉行。波普林格市市長德雅蓋說:“實際上,當年遇難的這13名華工,只是一戰中遇難華工的極少一部分。1917年的春天,在波普林格市周邊,駐扎著大約1.2萬名華工,他們隨時準備著為清理戰場和重建做貢獻。我們雖然塑造了這尊塑像,但仍不足以表達比利時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深感激。塑造這尊青銅像,一是告慰我們先輩的在天之靈,同時也提醒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在生活遭遇困境的時候,永遠不要失去希望,而應更好地進行合作和相互理解,更好地團結與和諧。如此,塑造這尊銅像的意義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