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推動我國經濟三大轉變
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要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一判斷既指出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鮮明特征,也為今后的經濟工作指明了主攻方向。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制造業是實體經濟支柱,振興實體經濟,制造業是主戰場。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不僅是時代賦予制造業的歷史使命,更是適應中國國情的戰略抉擇。
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出爐
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導力量
國家統計局于2017年12月14日發布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數據顯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大量涌現,2016年末,全國農業經營單位達到204萬個,比2006年增長417.4%。農民專業合作社幾乎從無到有,快速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2016年末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91萬個,20743萬農業經營戶,其中,398萬規模農業經營戶。全國共有31422萬農業生產經營人員。
農村基礎設施水平全面提升
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我國農田水利條件明顯改善,2016年末全國能夠正常使用的機電井和排灌站比2006年末分別增長8.2%和8.9%,能夠正常使用的灌溉用水塘和水庫數量合計增長53.3%。2016年灌溉耕地面積占實際耕種耕地面積的比重達到55.2%;農業機械化達到較高水平,2016年末全國聯合收獲機114萬臺,比2006年末增長105.3%;排灌動力機械143l萬臺,增長6.1%,三大糧食作物達到較高機械化水平,小麥機耕、機播和機收的比重分別達到94.5%、82.0%和92.2%,玉米機耕、機播和機收的比重分別為73.7%、69.9%和61.7%,稻谷機耕、機播和機收的比重分別為83.3%、29.0%和80.1%;設施農業快速發展,2016年末全國溫室占地面積334千公頃,比2006年末增長312.6%,大棚占地面積981千公頃,增長111.0%。我國溫室大棚占地面積穩居世界第一,工廠化種養也呈快速發展態勢。
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迅速
農村基本社會服務全面進步,2016年末,全國有幼兒園、托兒所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為32.3%,比2006年提高2.2個百分點。有體育健身場所的村所占比重為59.2%,提高48.5個百分點。有農民業余文化組織的村比重為41.3%,提高26.2個百分點。有衛生室的村比重為81.9%,提高7.6個百分點;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2016年,全國開展旅游接待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為4.9%,比2006年提高2.7個百分點;農村電商由無到有,2016年全國超過1/4的村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有4.4萬規模農業經營戶和5.1萬個農業經營單位通過電子商務銷售農產品。
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
據城鄉住戶調查結果,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363元,比2012年增長47.4%,實際增長36.3%,年均實際增長8.0%。十八大以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速比城鎮居民高1.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差距擴大的趨勢成功實現逆轉。2016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72(農村居民收入為1),比2012年下降0.16。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2.2%,比2012年下降5.3個百分點,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農戶住房條件顯著改善
2016年末,99.5%的農戶擁有自己的住房,比2006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擁有l處住房的農戶占比為87.0%,下降5.5個百分點;擁有2處和3處住房的農戶所占比重分別為11.6%和0.9%,分別提高5.2個百分點和0.5個百分點;擁有商品房的農戶達到1997萬戶,占全部農戶的比重為8.7%,而10年前很少有農戶購買商品房。有57.2%的農戶住房為磚混結構,比2006年提高17.8個百分點;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占12.5%,提高6.5個百分點;磚(石)木結構和竹草土坯結構的分別占26.0%和2.8%,分別下降18.3個百分點和6.8個百分點。國務院:進一步扶持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7年12月1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是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一是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扶持一二三產業融合、適度規模經營多樣、社會化服務支撐、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各類新型主體,更好帶動小農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開展新型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培養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業農村創業創新和脫貧攻堅。二是落實財政扶持、稅費減免、設施用地、電價優惠等政策,重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加工,對深耕深松、機播機收、疫病防治等生產服務給予補助。三是創新金融服務。支持開展農業設施設備抵押貸款和生產訂單融資,推廣大型農機設備融資租賃。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向市縣延伸,力爭明年實現主要農業縣全覆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信貸擔保余額占總擔保規模比重達到70%以上。深入實施農業大災保險試點。研究出臺加快發展農業保險的指導意見,推動保障水平覆蓋全部生產成本。
連續3年未拖欠可免繳工資保證金
為進一步完善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牽頭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人民銀行日前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工程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的意見(公開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在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設領域全面實行工資保證金制度,實現所有在建工程項目全覆蓋。根據《意見》,工資保證金按項目所在地實行屬地化管理,原則上由工程建設項目的施工總承包企業(包括直接承包建設單位發包工程的專業承包企業)繳存。繳存標準為:按工程建設項目合同造價的一定比例繳存,原則上不低于造價的1.5%,不超過3%。《意見》同時針對企業有無發生拖欠情況做出了具體規定:對繳存企業連續2年未發生拖欠工資行為的,可降低繳存比例,降幅不低于50%;對連續3年未發生拖欠工資行為的,可免于繳存工資保證金。對繳存前2年內發生過拖欠工資行為的,工資保證金繳存比例適當提高,增幅不低于50%;對因欠薪被納入失信黑名單的,增幅不低于100%,其提高比例后的繳存金額不受繳存金額上限限制。
2017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發布
日前,農業部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中心正式向社會發布了《2017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包括糧油、蔬菜、果品、茶葉及其他五大類別的696個產品、927家生產單位。據介紹,此次目錄編發有以下特點:一是政府重視,來源廣泛。全國28個省(區、市)和3個計劃單列市申報了材料,其中入圍產品數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是山東(73個)、四川(61個)、福建(52個)、浙江(50個)、安徽(45個)。二是從嚴把關,寧缺毋濫。此次發布的目錄是從各地上報推薦的3334個產品、8535家生產單位中精心遴選產生的,分別占總申報產品數20.88%和總申報生產單位數10.86%。三是種類齊全,特色顯著。目錄產品皆為各地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大多產自我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和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范圍內。四是注重品質,強化品牌。目錄產品至少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或者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之一,有健全和有效運行的質量管理體系,建立了質量追溯制度;有一定數量的產品通過地理標志注冊、登記、保護;大部分產品曾獲得著名商標、名牌產品等榮譽。
2017年前10月中國農產品進口額達1028.6億美元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2017年12月7日在湖南瀏陽發布數據。2017年1月至10月,中國農產品進口額達1028.6億美元,同比增長13.9%;貿易逆差額達430億美元,同比增長34.9%。中國是農業大國,糧食、肉類、水產品等農產品總量居全球第一,人均占有水平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與美國、加拿大等國相比,中國在蔬菜、水果、畜牧、水產養殖等非資源性農產品上具有相對競爭力。中國可統籌考慮國內國際市場資源,在確保水稻、小麥等糧食產業絕對安全的基礎上,重點發展特色林果業、生態循環農業、畜牧水產養殖業等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的強勢產業。
2017年全國淘寶村突破2100個
日前,第五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在山東省菏澤市舉行,本屆論壇由山東省商務廳、菏澤市人民政府、阿里巴巴集團聯合主辦,主題為“能,無限可能”。論壇宣布,2017年,全國淘寶村數量已達2118個,淘寶鎮達242個,淘寶村活躍網店超過49萬個,帶動直接就業機會超過130萬個。在國家級貧困縣和省級貧困縣,淘寶村數量快速增長,電子商務對減少貧困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大米產業展覽交易基地在佳木斯市成立
2017年12月12日,中國大米產業展覽交易基地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正式揭牌。據了解,中國大米產業展覽交易基地將建立大米產業全行業、全領域、全過程、全產業鏈式協同集成作業和協調集聚發展以及協同供應鏈建設模式,推動佳木斯市及黑龍江省大米產業的商貿物流體系、市場資源體系、金融支持體系、信息化服務體系融合性發展機制的建設工作,創新建設融通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供應鏈服務平臺,發展研種收、產供銷、內外貿一體化的現代化大米產業。同時,對我國農業商業服務業體系建設和市場金融體系建設也將起到積極地示范和推動作用。2018年,依托基地,佳木斯將舉辦“米博會”,全國的大米生產商、大米采購商和大型生超企業將在此簽約交易。廣交所集團將在佳木斯市設立核心平臺大米產業產權交易平臺,實現大米產權掛牌交易。加快佳木斯從“大糧倉”向“大糧商”轉變,從“大糧倉”向綠色“大廚房”轉變。
2017年中國糧食總產量超1.2萬億斤
中國國家統計局2017年12月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糧食總產量12358億斤,比2016年增加33億斤,增長0.3%。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屬歷史上第二高產年。分作物來看,2017年玉米產量4318億斤,同比下降1.7%;稻谷產量417l億斤,增長0.7%;小麥產量2595億斤,增長0.7%;其他糧食作物1274億斤,增長4.8%。除糧食豐產外,2017年中國糧食面積單位產量也有所增加。數據顯示,全國糧食作物平均單產367公斤/畝,比2016年增加3.6公斤/畝,增長1.0%。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國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優化,糧食播種面積減少。據統計,2017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16.83億畝,比2016年減少1222萬畝,下降0.7%。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實現小幅增產,尤其是庫存較多的玉米繼續調減,市場缺口較大的大豆及小品種繼續增加,說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效。
145家單位共同成立國家蔬菜科技與產業創新聯盟
2017年12月9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牽頭,全國蔬菜科研單位與大專院校、蔬菜生產加工與銷售企業等145家單位共同發起的國家蔬菜科技與產業創新聯盟在北京宣告成立。該聯盟的宗旨就是順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要求和蔬菜產業發展新需求,以市場消費需求為導向,逐步實現蔬菜生產品種專用化、種植區域化、生產機械化、經營產業化,形成蔬菜發展的新格局,最終打造成引領蔬菜產業科技發展方式轉變的新高地和樣板,提升我國蔬菜產業水平,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蔬菜產業。一是建立蔬菜科技與產業目標引領、優勢互補、平臺一體、利益共享等機制;二是發揮品牌優勢,建立重大技術和重要品種的展示示范基地,開展現場觀摩活動;三是依托聯盟智庫和平臺,開展產業咨詢、服務及會員技術培訓;四是建立科學考評機制、績效激勵辦法等。
我國棉花生產綜合機械化率突破70%
我國棉花種植區域主要在新疆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其中新疆棉區產量占全國的60%以上。截至2016年底,我國棉花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9.8%,其中機播率84.6%、機采率22.8%,比2012年分別提高了10.2個、21.9個、14.6個百分點。預計2017年棉花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機采率達28%。機采棉主要集中在新疆棉區,占全部棉花機收面積的99.2%。預計2017年新疆兵團棉花機采率達80%,比上年增長11個百分點;新疆自治區棉花機采率達25%以上,比上年增長4個百分點。
六級圖書館網絡將覆蓋到村
2017年12月14日,文化部召開2017年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楊志今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的內容和意義。近期頒布的公共圖書館法是黨的十九大之后出臺的第一部文化方面的法律,也是公共文化領域繼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法律,對于進一步健全我國文化法律制度、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基層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不高的問題,公共圖書館法明確要求建立從國家到省、市、縣、鄉、村六級的公共圖書館設施網絡,并通過加強數字服務、流動服務和自助服務設施建設,擴大圖書館服務網絡的覆蓋面。公共圖書館法于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